在“茶鄉”曲江羅坑又見春茶採摘加工忙

日前,筆者來到廣東省“十大茶鄉”之一——曲江區羅坑鎮,只見經過抗“疫”戰鬥洗禮的茶鄉已經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和活力。茶廠(場)、茶業公司全面復工復產,綠油油的茶園滿山坡,一座座茶廠、土特產小商店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茶農、瑤民在茶園採摘春茶的歡笑聲,茶廠加工茶青的機器聲,川流不息的汽車聲交雜在一起,好一派祥和、繁榮的春茶豐收景象。

偏僻山區飛出“金鳳凰”

據羅坑鎮農辦負責人介紹,去年春茶總產量24萬公斤左右,產值達3840萬元,茶農戶均收入達4.7萬元;今年預計春茶產量基本與去年持平。

過去,羅坑鎮茶農種茶製茶,工藝簡陋、技術不高,包裝簡單,產品多用於“內銷”。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羅坑鎮委、鎮政府把發展羅坑茶業提上重要日程,不斷創新加工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先後興起了“廣東雪花巖茶業有限公司”“羅屋茶園茶廠”“猴採紅茶業有限公司”“仙塘紅茶業有限公司”等數十家公司和茶廠,推出的“雪花巖”“果香蜜韻”“猴採紅”“仙塘紅”等品牌茶葉也多次在國家、省、市獲獎,產品暢銷到了全國各地,“仙塘紅”還打入了俄羅斯市場,偏僻山區也飛出了“金鳳凰”。

在“茶乡”曲江罗坑又见春茶采摘加工忙

回鄉創業變身種茶人

筆者來到蔣公山,遇見了一位年輕小夥子劉東開——羅坑鎮“王門山茶廠”的老闆之一。據瞭解,劉東開是羅坑最為勤奮上進的創業青年,父親在他年幼時因病而故去,2014年其奶奶又年老病重,他便辭去廣州高薪工作回家鄉種茶創業。

蔣公山山巒疊翠,雲霧繚繞,溝壑縱橫,土質肥沃,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植物的重要分佈區之一。優質的氣候條件和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茶樹生長提供了無可替代的生態條件,從而生產出色、香、味、形極佳的優質高山茶。正因如此,劉東開和另外一名年輕小夥伴便在蔣公山種下茶樹60畝,開始了創業生涯。

創業初期資金短缺,他們兩人就自己動手,砌牆蓋瓦建成100多平方米的茶廠。短短6年的時間裡,劉東開在家鄉蓋上了洋房、結婚成了家。他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春茶產量達450公斤,產值21.6萬元。今年預計春茶產量達800公斤左右,比去年增長78%。產值可達38.4萬元”。

在“茶乡”曲江罗坑又见春茶采摘加工忙

帶動村民走上致富路

在橫江嶺山茶園,筆者見到了羅坑茶廠廠長羅俊民,只見他與茶農正在採茶。據羅廠長介紹,他本人是2002年從外地來到羅坑辦茶廠,當時在鎮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下,迅速解決了茶場的用電、用水問題,並在羅坑村委榕樹下村橫江嶺山、大石古村背後租下了近千畝山坡地來種茶。

一花引來百花香。建廠後,羅俊民一邊種茶,一邊試驗種植新品種。同時,還廣招當地瑤漢貧困戶為學徒,教授他們最新的種植、管理和加工技術,幫助附近貧困戶銷售茶葉。許多貧困戶學到了技術以後,樹立起創業信心,返回自己村裡租地種茶並開辦茶葉加工廠,帶動了更多的當地貧困戶參與到種茶致富的行列中。

同時,羅俊民還成立了羅坑原生態茶葉產銷專業合作社,依託羅坑茶廠茶園和加工設備,進行標準化種植及加工,成為曲江區首家通過茶葉QS認證單位。目前,合作社社員茶園種植面積達3000畝。羅俊民還提到,“合作社本著‘誠信經營、面向市場’的理念經營,經過多年努力,我廠的茶葉質量好、包裝精美,產品十分暢銷。去年春茶產量達3萬公斤,銷售收入近480萬元。相信今年也一定會是一個豐收年,社員們會有不錯的收入!”

羅坑茗香傳四方,中外遊客踏浪來。羅坑茶不但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還改善了茶農的生活。如今羅坑鎮95%的茶農走上了致富路,茶農的生活蒸蒸日上。

【全媒體記者】潘俊宇

【通訊員】李婷 李景康 曾思明

【作者】 潘俊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