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奇妙書店》:愛書人的情懷,有多少人懂?

《我的奇妙書店》:愛書人的情懷,有多少人懂?

[德]佩特拉·哈特利布 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23頁。

這部小說,很短,3月19日讀完,歷時五天。

作者以第一主人公的角度,講述自己和丈夫在維也納度假時偶然間拍下當地一家瀕臨倒閉的書店,然後傾盡全力進行創業的故事。

書店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作為家庭經濟的唯一來源,還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和夢想支撐。

從雙方辭職籌備、裝修改造、招聘員工、借宿友人家、打通採購渠道、融入圖書經銷商和市場等等一系列程序和流程,從開始算是一無所有,經過慢慢的經營,參加讀書會、認識不同的作家和出版社,然後得到行業認可和讀者器重,參與越來越多的大型書籍互動或交流會。

兩人的生活漸漸步入正軌。

這中間,有過開始的猶豫和不知所措,有過彷徨和放棄,有過勞累和心酸,也有過歡樂和滿足。雖說不算是坎坷曲折,苦盡甘來終究還是有的。

全文總體敘述平和,語調平緩,敘述勞累和苦難也似乎是一筆帶過,全無抑揚之分。所以很多人看過,聊勝於無。

我看的很慢,最近文學類的書都是床上讀物,不佔用一天中的主要時間。所以讀起來不急不躁,但卻津津有味。

這種平和和讀《浮生六記》不同,後者本身就帶有跨越時代的空曠感和濃濃的愛情成分在內,所以平和中帶有淡淡的傷感及緬懷。

這本書則沒有,只是出於一個愛書人、一個愛讀書的人的一切喜怒哀樂

同時,這本書裡最大的特色是讓我看到了德國的一些風土人情,尤其是瞭解了德國出版業的現狀,知道了他們當代的很多暢銷書作者和暢銷書籍。

《我的奇妙書店》:愛書人的情懷,有多少人懂?

這裡不知是翻譯的比較到位還是作者本身生活如此,竟發現作者和國人在生活狀態上似乎沒什麼兩樣,看不出在生活細節上有什麼區別,竟不像國內媒體宣傳的那樣。

唯一的區別或許就是外國人說話一向直接,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毫不掩飾。所以很多讀者認為是流水賬,實際上這些就是他們的生活寫實。

這裡的老闆喜歡讀書,願意做書店的任何工作,並不單單是為了賺錢。而那些光顧書店的客人也都非常優雅或者好心,保持著讀書人的品質,願意幫助店主。

比如一位顧客看到老闆忙裡忙外還沒來得及吃飯,趕緊叫車帶他們去一家舒適的餐廳吃飯,吃完飯又叫車送他們回店裡。還有的顧客幫忙看店,幫忙統計書目,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這就是“文人墨客式”的優雅,我認為這種優雅是愛書人都具備的天生品質,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顯現。

就像劉再復2008年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壇談“中國貴族精神的命運”裡提到的一樣,這就是貴族精神。

貴族精神和貴族特權不同,後者代表權貴,前者則深遠的多。

貴族精神,國外人有之,比如歐洲的騎士;國人亦有之,比如春秋的君主,南北朝時的名士,近的則如民國的國學大家。

《我的奇妙書店》:愛書人的情懷,有多少人懂?

書中還有一個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作者作為書店老闆對抗亞馬遜網店的事情。其實,這也是目前書店的現狀和困境。

書店越來越少,一方面源於現代人的快餐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匱乏以及信仰的缺失,很多時候就是這樣,興趣是關鍵,但是興趣不是你存活下去的必備條件,還需要多添加一些符合目前生活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則迫使傳統書店向各種方向轉型,比如具備特色風格裝修的書店,帶有咖啡簡餐的書店等等。

喜歡讀書的人,總能找到一種共同的情趣和文化,即使陌生的兩個人第一次見面也會很容易溝通。

所以嚴格上說,這本書我讀到的是一種情懷和文化氛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