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近日有一段視頻在網上比較火爆,視頻中是波蘭空軍的一架F-16戰鬥機和一架米格-29戰鬥機正在攔截一架俄軍伊爾-22型特種飛機。根據報道,這架伊爾-22正在從俄羅斯本土經由波羅的海飛往著名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加里寧格勒原名柯尼斯堡,在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時被蘇軍佔領。根據後來的《波茨坦公告》約定,1946年蘇軍遷走了居住於此的全部德國公民,並將其改名為加里寧格勒,作為俄羅斯領土一直延續至今。由於1991年蘇聯解體,導致加里寧格勒和俄羅斯本土分離,成為一塊"飛地",所以俄羅斯人想要前往加里寧格勒,就必須經過波羅的海走水路或者乘飛機抵達。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俄羅斯伊爾-22M11型空中指揮機,能實時監控戰場並指揮作戰,飛行員們稱其為"星戰飛機")

本次俄軍的伊爾-22型指揮機經過波羅的海由本土飛往加里寧格勒原本是一次正常調動,波蘭空軍監視和跟蹤伊爾-22也是波蘭身為北約成員國所必然的舉動,再加上伊爾-22這種飛機的特殊身份,就更會引起西方國家的重點關注。伊爾-22並非一般意義上的軍用飛機,它是一架"空中指揮機",屬於特種作戰飛機中的特種飛機。


核大戰催生的獨特飛機——空中指揮所


空中指揮機絕非是通常意義上的預警飛機,它是真正的、專用的作戰指揮用飛機。空中指揮機是一種現代化的,專門以指揮、控制、通信等功能為核心的專用飛機,而用飛機作為指揮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生存性。飛機在天空中飛行的生存性甚至要優於深埋在地下的各種掩體和工事。而且,不僅僅是針對核打擊的末日戰爭,即使在一般的地區性衝突中,空中指揮機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用途。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俄羅斯閱兵式上,在多架戰鬥機伴隨下,飛過紅場的俄軍伊爾-80空中指揮機)

最早的空中指揮飛機,確實是用來在核戰爭條件下,指揮部隊進行作戰的一種專用空中指揮所。利用飛機作為"末日戰爭"指揮所,主要是因為,地下掩蔽部即使挖掘再深,防護能力再好,其有一個軟肋——無法機動。換句話說,地下堡壘無法躲避攻擊,只能和來襲的導彈或者核彈"硬碰硬",依靠自身足夠堅固的防禦來抵抗核彈的攻擊。但是早在1961年10月30日,蘇聯空軍就使用圖-95戰略轟炸機,在新地島靶場投下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核彈頭——5800萬噸TNT當量的"大伊萬",後來這顆氫彈又被稱為"炸彈沙皇"。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製造的,當量最大的核彈頭的……模型,不過足以看出這個大傢伙是多麼巨大)

在50年代,美蘇兩國都突破了氫彈的研製壁壘。氫彈和原子彈不同,原子彈受到其自身"臨界質量"的限制,其威力是有上限的,一般認為,原子彈的威力上限為50萬噸TNT當量。但是氫彈不同,由於氫彈是利用核聚變方式引爆,而原子彈僅僅是用來作為氫彈的"扳機"使用,這就意味著只要添加足夠的核材料,那麼理論上氫彈的爆炸威力就可以無限增大。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馬紹爾群島核爆炸蘑菇雲,被引爆的核彈為1500萬噸TNT當量)

在冷戰時期,五大強國都構築過本國的末日堡壘。這些堡壘絕大部分都在人跡罕至的山區,而且通常會選擇堅固的花崗岩地質條件進行挖掘,因此幾乎所有的末日堡壘都具備抗"百萬噸級核彈"直接命中的能力,但是由於氫彈的威力是沒有上限——最初蘇聯在1961年10月原本計劃試爆的"大伊萬"裝藥量是1億噸TNT當量,只是因為當時的蘇聯地質學家們擔心核彈當量太大會對地質構造產生不利影響,所以才力主將核彈當量控制在5800萬噸左右。但是即使這樣,"大伊萬"爆炸產生的電磁脈衝依然把1萬公里以外,位於阿拉斯加的北美防空司令部的高頻通信打斷了20多個小時。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位於夏延山的美軍"末日堡壘",圖為夏延山堡壘的掩體防爆門)

"大伊萬"超級氫彈的試爆預示了兩件事:1、即使擁有可擋百萬噸級核彈命中的"末日堡壘"也不可能扛住千萬噸級核彈的打擊,更何況這顆核彈還有可能超過1億噸TNT當量。2、大型核彈爆炸後不但產生光輻射和衝擊波,其帶來的EMP效應還會順道摧毀大型地下掩體和外界聯繫所必備的電磁通信系統,特別是無線電通信系統,從而讓原本的末日堡壘,變成"末日墳墓"。正是由於末日堡壘暴露出的種種缺陷,號稱"末日飛機"的空中指揮飛機開始登上各國軍備舞臺。


世界主要"末日飛機"介紹


"末日飛機"相對於固定的地下堡壘而言,由於其在天上飛行,所以可以有效避開一切對地攻擊的核彈頭,同時在超過1萬米以上的高空飛行,又可以有效避開核彈爆炸的光輻射、衝擊波和核輻射。而且最重要的是,末日飛機配備有各種種類齊全的電子通信系統,不會像地堡一樣,因為電線被摧毀就失去通訊和聯絡的能力。目前全球主要只有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擁有真正的空中指揮機。其中美軍僅裝備E-4系列一款,而俄羅斯空天軍則同時裝備有伊爾-22和伊爾-80兩款空中指揮機。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看起來極為"高大上"的美軍E-4B型空中指揮機,也是美國唯一一款"末日飛機")

E-4型空中指揮機主要是用來替換1999年時已經全部退役的早期EC-135型空中指揮機。E-4空中指揮機由美國最大的波音747超大型客機改裝而來,該機和普通的民用747相比,除了塗裝不同外,其飛機背部豎起的衛星天線整流罩是一個突出的識別特徵。E-4型空中指揮機總共裝備有13套通信設備和多達46組通信天線,涵蓋各種微波、短波、中波、長波等幾乎所有的無線電頻段。同時該機還備有長達8000米可收放式超低頻通信天線,完全放出該天線時,甚至可以直接跟潛伏在大洋深處的核潛艇取得聯繫!而其安裝的46套通訊系統則可以分別和美國的空軍、海軍、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取得聯繫。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一架飛機就是一個完整的戰役指揮中心!E-4尾部伸出的"長尾巴",就是和潛艇通信專門使用的巨大低頻天線)

E-4型飛機由波音747-200型客機改裝而來,其內部分為上中下三層艙室結構。其中上層有飛機駕駛艙、飛行員休息室;中層則為通信控制中心、技術控制中心、餐廳、成員休息艙等;下層則為通信設備艙和設備維護工作間等。由於攜帶了多達46組通信天線,因此,E-4上大部分空間被各種各樣的電子設備所"霸佔",所以飛機內部實際上可供人員活動的區域相對有限,而且為了確保飛機上全部13套通信系統的正常工作,E-4型飛機內裝備了額外的內置能源系統,可以為飛機上的電子設備提供額外的電力供應。目前,美軍一共裝備有4架E-4B型空中指揮機。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正在滑跑起飛的伊爾-22M11型空中指揮機)

俄羅斯裝備的空中指揮機要遠多於美國,其中僅伊爾-22型指揮機就有4架,另外還有至少4架伊爾-80型空中指揮機(伊爾-86VKP),另外還有數量很少的伊爾-76VKP。本次由俄羅斯本土起飛,經過波羅的海飛往加里寧格勒的,正是俄羅斯最"古老"的伊爾-22型空中指揮機。伊爾-22型空中指揮機是由蘇聯最後一款螺旋槳客機——伊爾-18改裝而來,伊爾-18的設計類似於美國L-188型客機,而後者正是P-3C和EP-3的改裝平臺。伊爾-18飛機的尺寸和載荷能力和目前世界主流的波音-737型飛機大致相當,但是要明顯小於波音747,而且伊爾-22空中指揮機採用了渦槳發動機,在飛機發動機功率、有效載荷和電子系統配備方面,明顯不及美軍的E-4型飛機。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伊爾-22M11型空中指揮機,後面是一架護航的蘇-30戰鬥轟炸機)

目前俄羅斯裝備的伊爾-22型空中指揮機,已經全面升級為伊爾-22M11型,俄羅斯為其取了一個"星戰飛機"的全新綽號。改進之後的伊爾-22已經從一款單純的、為核戰準備的空中指揮飛機演變成一款具備綜合指揮能力,抗干擾能力更強,同時具備強大的信息數據處理和分發能力的多用途空中指揮所。目前的伊爾-22型飛機不僅可以充當核戰條件下的"末日飛機",同時還能夠作為一般局部戰爭所專用的指揮決策機構。在2015年俄軍高調介入敘利亞之後,曾經在赫梅明空軍基地部署伊爾-20和伊爾-22兩款飛機,而伊爾-22飛機在作戰過程中,曾經有力協調了俄軍航空兵和敘利亞地面部隊之間的作戰,這也是空中指揮機首次在實戰條件下執行指揮任務。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資料圖:伊爾-22飛機)

由於伊爾-22終究是一款老式螺旋槳飛機,飛機的平臺性能已經大大落後,所以經過升級改裝後,主要用於一般性的局部軍事衝突的空中指揮和作戰任務。而目前俄羅斯用於執行"末日飛機"任務的,是4架伊爾-80大型空中指揮機。儘管伊爾-80型飛機也是早在蘇聯時代就已經研製並生產的大型空中指揮機,但是即使在蘇聯解體後,這些隸屬於俄羅斯空天軍的戰略級飛機依然深藏不露,甚至除了機徽以外,連飛機的編號都不曾變動,因此外界極少知道它們的真實情況,甚至連飛機上裝備有多少通信系統、多少指揮控制系統以及是否有大型計算機等問題,都一無所知。不過作為俄羅斯聯邦軍事力量頂級的空中指揮所,毫無疑問的是這4架伊爾-80肯定裝備了俄羅斯空天軍最先進的通訊系統和作戰指揮體系。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俄羅斯戰略空中指揮機——伊爾-80,從正面看,其機翼下的附加吊艙和飛機背部的巨大天線整流罩清晰可見)

伊爾-80型飛機由冷戰時期蘇聯研製的最大型客機——伊爾-86型客機改裝而來。作為俄羅斯最高指揮力量的象徵,只有國家最高領導人可以動用。根據逐步公開的材料顯示,伊爾-80在設計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和E-4類似,主要是人員休息、指揮、通信的控制中心等部分,下層甲板同樣為設備艙和維修工作室。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伊爾-80空中指揮機,也被成為伊爾-86VKP或伊爾-87)

伊爾-80型飛機和一般的伊爾-86客機相比,除了同樣機頭上寬達1.5米的巨大天線整流罩外,在其兩側機翼下還分別掛有一套額外的噴氣式發動機系統,不過這套系統並非是為了驅動飛機,而是為飛機內部各種電子設備提供充足的電能——原先伊爾-86客機上自帶的機載電源系統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空中指揮機的能源消耗,因此需要額外增加發動機以獲得足夠的電力。不過作為伊爾-80的改裝平臺而言,由於伊爾-86和波音747相比,其體積和載荷明顯要小一大截,所以從整體上說伊爾-80的技術性能並不能和E-4B相提並論。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伊爾-80 空中指揮機的機翼下攜帶的東西,這並不是導彈也不是吊艙,而是一臺供電用的渦噴發動機)

同時由於伊爾-80飛機研製和裝備年代久遠,目前俄羅斯正在最新式的伊爾-96-400大型客機的基礎上研製全新的空中指揮機。根據公開的資料顯示,最新的伊爾-96型空中指揮機可以在距離基地約500公里的距離上連續巡邏12~15個小時,整體技術水平超過伊爾-80飛機的2倍以上!這種全新的伊爾-96型飛機將會成為俄羅斯未來全新的空中指揮飛機。


繼往開來的"星戰飛機"


空中指揮機和預警飛機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從外形上說,空中指揮機通常會在飛機頭部安裝大型的天線整流罩,例如E-4和伊爾-80都有這樣的標誌,但是這個整流罩內裝備的並非是雷達,而是通信天線。空中指揮機依靠大量性能各異的無線電通信天線,接收並轉發各種信息和情報,並且對外發布各種指令,以指揮己方部隊進行作戰。預警飛機則是一個空中雷達站,探測能力更強,通訊能力要弱於空中指揮機。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俄羅斯A50預警機)

從外形上看,預警飛機通常揹負圓盤式或者平衡木式的大型機載雷達系統。通過雷達掃描偵測探測範圍內的各種軍事武器的部署動態,併為己方作戰部隊提供早期警戒服務。所以從作戰任務上說,空中指揮機是不折不扣的空中指揮所。而預警飛機主要以雷達偵測為主,指揮作戰也僅限於指揮空軍的戰鬥機執行任務以及相關防空作戰任務,而不能全面指揮海軍、陸軍等其他軍種。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比較罕見的伊爾-76VKP型空中指揮機,該機由伊爾-76運輸機改裝而來)

雖然當今世界冷戰早已結束29年,但是在局部戰爭中使用空中指揮機,可以有效協調空中和地面/水面的作戰力量,這一點在敘利亞戰場上已經得到了驗證,並且俄羅斯一直把空中指揮飛機分為戰略級別和戰術級別兩種,目前的伊爾-80和未來即將投入使用的伊爾-96屬於大型戰略級別的空中指揮機,這種飛機就和美國的E-4B飛機一樣,屬於"末日飛機",但是相對更加老舊的伊爾-22由於使用渦槳發動機,因此使用成本方面反而更低,而且該機同樣具備和波音737相當的尺寸載荷能力,所以裝備適當的電子通信設備,作為戰術級空中指揮機,在局部戰爭條件下使用還是相當不錯的。

這一點大概也是因為2008年格俄戰爭期間,俄軍第58集團軍使用民用手機聯絡前方部隊,結果被格魯吉亞部隊監聽發現,隨即調集炮火一舉端了58集團軍司令部,導致俄軍作戰指揮出現混亂。如果當時58集團軍司令部設在這樣一架伊爾-22M11型飛機上,那麼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這樣的尷尬局面。

“星戰飛機”!發生核戰時,它們就是飛在天上的“指揮所”

(目前我國運-20已經成了我國戰略空運的核心力量,這些飛機完全可以用來改裝我國自己的"空中指揮所")

實際上不僅僅是俄羅斯和美國,作為世界大國的我國,同樣也需要打造我們自己的"星戰飛機",儘管我們並不好戰,但是空中指揮機能夠完善解放軍的指揮體系,提升作戰效率卻是不爭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