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學家金冬雁談新冠病毒“常態化管理”:嚴防死守 降低病死率 總結經驗

中新社北京4月11日電 題:病毒學家金冬雁談新冠病毒“常態化管理”:嚴防死守 降低病死率 總結經驗

中新社記者 張素

長年從事病毒、免疫等研究工作的香港大學霍廣文伉儷基金精準醫學教授金冬雁,對於人類冠狀病毒並不陌生,近日受未來論壇之邀,他在《理解未來》科學講座上介紹其“前世今生”。

金冬雁說,迄今為止共發現7種人類冠狀病毒。其中,229E、OC43、HKU1和NL63被稱為“社區獲得性人類冠狀病毒”,一般只引起普通感冒。2003年出現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病毒、2012年出現的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病毒,因致病性強、病死率高,改變了人們對於冠狀病毒的固有認知。

在他看來,新冠病毒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兼有兩者特點,但它走向何方還有待研究觀察。想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實現對新冠病毒的常態化管理,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各地“嚴防死守”,特別是加強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監測和研究。

金冬雁分析,就像病毒在蝙蝠中一樣,新冠病毒在無症狀感染者中的適應程度較高,相互間已經可以“和平相處”。無症狀感染可能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感染者體內抗病毒反應較強,病毒複製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但並不完全,“這種情況下,人體攜帶的病毒載量比較低”;第二種,感染者本身免疫反應較弱,“病毒複製和免疫反應脫鉤,病人雖然沒有症狀,但所攜帶的病毒載量較高”。後一種情況傳染性高,必須提高警覺。

“香港的追蹤和檢測力度很大。”他說,香港人口逾700萬,已檢測9萬人,這種主動出擊追蹤無症狀感染者和輕症患者的做法,有助於及時發現並遏制新的聚集性感染。

進入4月後,中國內地也加強了對無症狀感染者的發現、報告和管理。除每日疫情通報增加無症狀感染者相關情況外,官方近日還發布了《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管理規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10日與韓國防疫專家在線交流防疫經驗時也強調,無症狀感染者大多數有傳染性,且主要來自兩處:一是確診患者的密切接觸者,二是重點疫區。金冬雁建議,在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同時“把後續流行病學調查和科學研究跟上”,為防疫工作積累經驗。

其次,儘可能挽救重症患者的生命,降低病死率,加緊疫苗及藥物研發。

“如果能用有效的醫療手段把病死率控制在1%甚至0.5%以下,這個疾病就可以常態化、常規化管理,人們也就不再那麼恐懼。”生活在香港的金冬雁坦言,由於面臨著嚴重的疫情迴流壓力,香港正處於疫情衝擊的第二波,醫療系統也出現緊急狀態。為此,可能需要酌情把部分病情穩定並且不斷好轉但體內病毒仍未完全清除的病患從負壓病房轉移出來,將負壓病房留給重症患者。他亦提醒,內地雖已取得了階段性勝利,但面臨防控第二波疫情和實現復工復產兩大難題,也有必要博採眾家防疫經驗。

最後,各方及時總結,比如疾控部門應在領導體制、部門合作等領域汲取經驗教訓,進行相關改革;全社會應注重支持創新性和技術儲備型工作,以備當某種流行病出現或捲土重來時減少相應的損失。

在講座中,金冬雁對那些長期追蹤冠狀病毒進行深入研究併為此次疫情應對奠定基礎的同行們表示了欽佩。他說,病毒感染有其自身規律,疫情終會歸於平息。但是,面對“後疫情時代”,當新冠病毒可能成為“常客”,我們應該進行更多的思考。(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