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流韵|《假日的午后》

水墨流韵|《假日的午后》



慵懒地从床上起来,窗外白云朵朵,阳光灿烂,照射着远山近楼,热浪滚滚。假期的生活很惬意,不用顶着这艳阳上班了,不用赶时间,不用急急忙忙,没有工作压力,好幸福啊!

一朵菊花,一朵玫瑰,一块冰糖,泡一杯花茶,手摇画扇,静坐。可以什么也不想,也可以什么都想,品着茶,品着夏,有点窃喜。一两杯茶后,再吃一块点心………

斜斜地倚靠茶几边,再添点茶水,这花茶是我最喜欢的,淡淡的香味,淡淡的甜味,水温刚好,不烫不凉,呡一口茶水,舒服……

不知不觉中林徽因浮现脑海,我特别喜欢林徽因的诗和散文,记得以前读她的散文写了一段体会——

“林徽因生活的一定很诗意,很灵动,很婉约,很时尚。一笑一颦,一举一动,女人味十足,令人着迷。无论是谁都会怜悯她,不忍心伤害她。她独特的气质,使她的美与众不同。她是女人,更是才女。她过人的才气自然流露,无需多说,无需多写,便已散发异彩。她若不留情,也会处处有情。感情细腻丰富,只有像徐志摩这样的多情人更懂得。其它人也只是艳羡罢了!”

读她的散文《梅花与蛛丝》,便不由感觉她就是这样的女人。两根蛛丝在她的笔下那么美丽,那么玄妙,那么细致……

昨晚翻看学习强国时,看了现代民族歌剧《林徽因》。当时,老公在旁嘲笑,什么时候喜欢看歌剧了?能看懂吗?我没有理他。一直看完,让我震撼,真是一场视觉听觉的盛宴。这部歌剧完整的演绎了林徽因的一生,如诗如画,令人回味。

“年轻时读林徽因,总是纠缠于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之间,格局太小。”雪小禅说。现在的我也有了这种感觉。

“战火纷飞时,她与梁坐着驴车行遍千山万水,积劳成疾,终至肺病,在李庄整理那些老建筑资料……那铿锵之态,才是林徽因。”雪小禅说。此刻认为她说的非常准确。

是谁把林徽因歌剧编排的这么震撼人心呢?上网一查,一时链接很多,信息量很大,原来,《林徽因》历时三年打磨,2017年5月15日在保利剧院首演。金培达作曲,庄一编剧,田沁鑫担任总导演,陈小朵、高鹏分别扮演林徽因、梁思成……

信息很多,选自己最在意的内容简介去看,才发现自己真的没有看懂呀!老公嘲笑的有理。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当第二遍看完后,我觉得内容安排精彩大气,唱腔婉转优美,真是一种美的享受。印象最深的有几个场景:

太太的客厅一场。大家“清谈”,各叙说对林的印象,大家的心目中有一个不同的林徽因。是呀,“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大家都知道太太写诗的习惯:写诗前“先点上香,洗个手,插上一朵白莲花,穿上一件丝质长袍,临风而坐。”仪式感很强,她说“点香是庄重,洗手是清洁,插花是画意,丝质长袍是呼吸,临风而坐等风来……”我想象着,在这种氛围中,人,清爽宁静,仙气飘飘,那么心灵一定很梦幻,很美好,才如泉涌时,流淌出来的诗句也是灵动,婉约,唯美的……

歌剧塑造了林的诗人气质。

宾夕法尼亚大学求学一场。歌剧塑造了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求学,彼此成了对方的一半,默契的工作。

梁说:“我就是花上一生的时间,我也要找到它(唐代的木构建筑)。”

“我也是。”林说。

《一半》的唱词充分表达了林梁的感情:

“如果我从来没有遇见你,一生都只能想象爱情,或许慢慢就不会相信,有命中注定。”梁说。

“为什么我竟然能遇见你?以为注定荒凉的生命,如此独一无二的幸运。”林说。

………

这段旋律婉转,舒缓,优美,抒情,林与梁亦或独唱,亦或合唱,声音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陈小朵和高鹏恰到好处地演绎了林和梁两情相悦,爱意浓浓,情意绵绵……让我沉醉其中。

水墨流韵|《假日的午后》

《佛光寺》一场。林身为名媛,却不怕苦,不怕累,陪伴在梁的身边,为共同的事业奔波劳累。

这使我想起了舒婷的《致橡树》中“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林就是梁身边的一棵木棉,同甘共苦,追寻着他们的事业,寻找唐代的木构建筑,设计国徽。

歌剧凸显了林“发现美、守护美”,是她一生的使命与追求……这样“妩媚的坚强”的林,让梁不仅爱慕她,也敬佩她。同事们也尊敬地称她为“林先生”。

当他们发现唐代的木构建筑后,林的“啊”音高亢,嘹亮,回旋缭绕,那种“法喜”,那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林化成佛……

“歌剧凭借对古典建筑与佛教文化的理解,把这一段落与第一幕中的铺垫贯通起来,让人感到命运的力量。让林徽因与跨越千年的佛光寺供养人联系起来,通过历史与现实、生命与艺术的对话,领受到机遇、使命与担当的巨大法喜。林徽因分身为阿弥陀佛、释迦佛、弥勒佛,众菩萨,众金刚罗汉,或拈花微笑,或齐声高唱,或手舞足蹈,简直是此剧的神来之笔,建构起场景合、心理合、命运合、性格合的妙境。”

令人感动!歌剧塑造了林的建筑师的气质。

……

回过神来,品一口茶,茶水已经凉透了,大半天过去了。假日的午后,就是这么任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