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大戰 —— 大國博弈?

全球石油市場在陽謀和陰謀籠罩下,每天劇烈波動。

各國政治領袖、石油巨頭、金融資本家們,少數坐在陰謀之上秘謀策劃,翻雲覆雨;多數陷於陰謀之中,被動地猜測盤算、焦急應對,接受命運的安排。

石油行業中,有哪些大國?哪些有資格、有能力密謀策劃並興風作浪?他們的野心和目的何在?哪些會成為陰謀籠罩下的犧牲品,從此消失於石油江湖,甚至會國破人亡?是否會有國家和企業利用此次石油危機,從此一躍飛天,成為石油江湖中的新貴?

本文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討論。

有哪些石油大國?

石油大國,或者是生產大國,或者是出口大國,或者是進口大國,他們在全球石油生產、出口或進口中佔一定的比重,其中任何一個國家有風吹草動,就可能影響生產、出口或進口,市場瞬間做出反應,金融市場常常矯枉過正、過度反應。

如果某些國家通過結盟、變成一致行動人,無論在供給端,還是需求端,對市場的影響力往往會形成疊加效應。我們先看看全球石油江湖有哪些大國、強國以及聯盟。

供給端有美國牽頭的美墨加團隊、沙特牽頭的歐佩克組織,以及強大的俄羅斯;需求端有歐盟及國際能源署、中國、印度、日本、韓國等。全球石油界,除了這些大國和大國牽頭的會員國外,還有一些小國家,供給端如哈薩克斯坦、挪威、厄瓜多爾等國。

石油大戰 —— 大國博弈?

圖1 主要供給國/組織石油產銷情況 (單位:萬桶/日)


石油大戰 —— 大國博弈?

圖2 主要需求國/組織石油生產、消費及進口情況(單位:萬桶/日)


石油大戰 —— 大國博弈?

圖3 部分次要供給國石油產銷情況 (單位:萬桶/日)


注:1.以上數據均為2019年日均值;

2.數據主要收集自全球石油數據庫(JODI)、OPEC、EIA及其他機構,由於各機構統計口徑不一致,存在一定誤差;

3.進口及生產統計口徑包含原油、天然氣凝液(NGL)等,出口統計口徑不包含加工轉換產物如成品油等。

2019年的數據表明,美國牽頭的美墨加團隊、沙特牽頭的歐佩克組織以及俄羅斯,供給端的這三大巨頭佔全球石油生產的比重分別達24.5%、34.4%及11.5%,總和達70.4%;出口佔比達11.8%,31.5%及7.2%,總和達50.5%。

世界還是物競天擇的世界,更是強權的世界。全球能源市場,當然是三大巨頭的天下。

誰在主宰石油帝國?

為什麼要主宰石油帝國?

石油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當今世界,全球發達國家都生活在油氣時代,向發達國家邁進,必須經歷油氣階段,即高度依賴油氣支撐經濟發展發達;欠發達國家都還停留在煤炭時代,石油天然氣所佔比重不高。全球能源轉型,進入可再生能源時代,雖不是遙不可及,但絕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因此,全球博弈中,掐住一個國家油氣進口,不但掐住了這個國家走向現代經濟的命門,更可能讓一個國家經濟癱瘓;掐住一個嚴重依賴油氣出口國家的出口通道,就掐住了這個國家賴以生存的命脈,經濟或將崩潰。

誰能主宰石油帝國?

其一、美國

世界頭號強國,經濟、技術和軍事力量遙遙領先全球,已與南北鄰居墨西哥及加拿大簽署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墨加二國絕對是美國的鐵桿小兄弟,三國的石油生產、供應和消費一體化,願意接受美國調配。2019年前,美國依然需要從北美之外進口石油,對外依存度曾一度高達60%以上;歸功於頁岩油技術突破,2019年9月開始,北美石油供過於求,已成為淨出口國(含原油加工產品),並增長強勁。

美國的強項:美元全球當道、金融無孔不入、軍事全球佈局、同盟國家眾多、情報手段一流、並操控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經常“挾天子以令諸侯”。

美國的弱項:選舉制度及各種內鬥,私有產權各有訴求,總統難以指揮市場,總統及內閣週期輪換,全球政策時有斷檔。

具體到石油行業,

2019年前美國的目標:保證美國石油供給安全、保證較低進口油價。

2019年前美國慣用手法:強力介入中東事務,分化中東國家,控制石油產業全球核心資產,金融全面進入各環節,扶植符合美國利益的石油國家領袖,制裁敵對國家等。

自1972年石油危機後,美國能源安全成為歷代總統的第一要務。依靠美國的強項,美國基本掌控了全球能源大局,歐佩克組織、俄羅斯等國際組織和巨頭對美國有所忌憚,不會也難以為所欲為。

2019年後美國的目標:大力發展頁岩油行業,維護石油市場穩定,繼續操控全球石油產業。

2019年後美國手法:打壓少數石油出口國家,為美國油氣出口擴大市場;繼續控制石油產業全球核心資產,吸引全球資本投資美國頁岩油氣產業,金融資本進入全球油氣各環節,利用禁運打擊打劫政治敵對國家等。

近期,美國對伊朗和委內瑞拉的手段初見成效,與俄羅斯的較量也佔據上風,中美貿易協定中也要求大量進口美國油氣。

其二、沙特

全稱為沙特阿拉伯王國,名副其實的“石油王國”,或“石油土豪”, 石油儲量和產量均可居世界首位。人口不到3300萬,國土面積215萬平方公里,君王制王國。

沙特的目標:保證君王權力和繼承,保證國家穩定,保證一定的石油利益。

沙特的手法:投靠村裡的“惡霸”,誰強誰“惡”投靠誰,換取保護和安全;為了多賺錢,牽頭歐佩克組織,但不足以保護組織內的小兄弟。表面上,唯美國馬首是瞻,私下也跟俄羅斯勾勾搭搭。

其三、俄羅斯

國土和資源大國,軍事強國,村裡“惡霸”之一,傲視群雄,依然有與美國“掰手腕”的實力和資本。經濟及技術稍稍落伍,國家經濟對油氣及油氣出口的依存度較高。

手段:對周邊國家操控,對歐洲震懾,染指中東各國,打劫美國全球薄弱環節,如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利用中美貿易摩擦和競爭渾水摸魚。

未來的石油世界,美國、沙特和俄羅斯將不斷上演三國演義,美俄在國際上鬥得不可開交、勢均力敵時,沙特可坐收“漁翁之利”;在美俄強弱明顯時,投靠強者,換取保護,是最理性的選擇,但也未必與弱者為敵。對君主制王國而言,保住政權是最大的政治和外交。

低油價下如何博弈?

當前,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肆虐,全球經濟停擺,石油需求急劇下降,石油價格大幅下跌無可避免。

低油價下,大國如何博弈?

我們假設:

1、沙特(包括其他歐佩克國家)、俄羅斯按照3月6日的決定,每天產量增加10%,油價暫時均衡於每桶20美元;

2、經過若干輪的博弈,沙特和俄羅斯在2019年平均產量的基礎上,同意各自減產30%,油價暫時均衡於每桶30美元左右;

3、同意各自減產40%,油價暫時均衡於40美元左右;

4、同意各自減產70%,油價暫時均衡於50美元左右;

5、沙特及歐佩克組織每桶成本為10-20美元,俄羅斯成本為20-40美元,美國成本為30-50美元;

6、油價每桶不高於30美元時,美國頁岩油生產量為零;到達40美元時,頁岩油產量為2019年的一半;油價回到50美元時,頁岩油產量恢復到2019年九成的水平。

在這四種情境下,相比於2019年的日平均收入,看看各大國的靜態直接損失情況如何。

石油大戰 —— 大國博弈?

注:2019收入水平按各國2019年日均產量及60美元/桶均價估算得出,不具準確性,僅用於演示。

第一場景:沙俄同時選擇增產10%,暫時均衡價格在每桶20美元左右,沙俄承擔鉅額損失,但由於低廉的生產成本,沙特還有利潤,但俄羅斯將面臨全行業虧損。俄羅斯的國家財政還可以維持多久?其他國家是否可能乘人之危,迫使俄羅斯在國際外交及軍事競爭中,節節敗退,並不得不變賣國內資源和資產緩衝經濟窘境?同時,如果這一均衡延續一年或更久,美國頁岩油行業將面臨滅頂之災。

動態看,在第二階段,隨著疫情消失,全球經濟回暖,全球石油市場將變成沙特帶領的歐佩克的天下,如果俄羅斯能順利恢復,俄羅斯石油行業也將重振雄風,市場將被沙俄主導。美國頁岩油行業得重新啟動,明顯滯後。

僅就石油行業,第一場景下的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受損從大到小得順序是:美國、俄羅斯、沙特。

第二場景:沙俄選擇各自減產30%,維護30美元的均衡價格。在這一價格下,美國存量頁岩油企業將大批破產倒閉,新增投資為零。全球市場仍將讓位於沙俄,甚至美國本土也將從中東再次大批進口。在這一場景,沙特利潤增加,俄羅斯稍有利潤,國家財政壓力減輕。沙俄雖然市場總量下滑,但市場份額增加;由於頁岩油整體崩塌,美國受損慘重。

在第二階段,如果油價回到40-50美元,沙俄順勢佔領有利市場,美國頁岩油生產和市場將在緩慢中恢復。

顯然,對沙俄而言,第二場景比第一場景更有吸引力,對美國頁岩油產業而言,都是滅頂之災。

第三場景:沙俄選擇各自減產40%,維護40美元的均衡價格。在這一價格下,美國頁岩油產能可維持一半,半數企業將維持生存,新增投資集中於成本40美元以下的產能。北美以外的市場大體得讓位於沙俄,美國產能維護住北美市場份額。

在第二階段,經濟回暖,油價緩慢升高,全球產量逐步增加,美國頁岩油將正常恢復,伺機再次衝出北美市場。

顯然,美國更偏愛這一場景,考慮市場份額和未來收益,沙俄更偏向第二場景。

第四場景:沙俄選擇各自減產70%,維護50美元的均衡價格。在這一價格下,美國頁岩油企業幾無損失,新增投資依然。沙俄騰挪市場空間給美國頁岩油企業。在這一場景,沙俄雖有利潤,但市場份額和市場影響力大幅下降。

第二階段,50美元的均衡價格將維持相當長時間,未來需求增加,沙俄將與美國頁岩油企業共享往後的增量空間。

兼顧市場份額、利潤和未來,

沙俄的選擇順序應該是:第二場景>第三場景>第一場景>第四場景;

美國的選項應該是:第四場景>第三場景>第二場景>第一場景。

顯然,第一場景不為三巨頭所偏好,達成的短暫均衡很短命。作為村裡的第一“惡霸”,美國一定會出頭主持大局,推動大家走出第一場景。

美國雖然最偏好第四場景,但在疫情依然肆虐的大背景下,這一場景將推高石油價格,並不為美國民眾所喜愛。當選當前,特朗普為選票考慮,不應該為頁岩油行業而選擇最四場景,而且,第四場景也需要沙俄的大力度配合,難度很大。

但是,美國會甘心第二場景嗎?

博弈均衡在哪裡?

正如上文所言,2019年後的美國目標要大力發展頁岩油行業,繼續操控全球石油產業。由於疫情“黑天鵝”,美國有可能被沙俄聯手做局,頁岩油行業慘遭滅頂並延續數年。沙俄可以在疫情過後,重振威風,美國不得不默默承受若干年的頁岩油之痛。

選擇第一和第二場景明顯不符合美國利益,與特朗普“美國第一”和“美國優先”的目標背道而馳。

3月6日,沙俄談判崩裂,雙方決定擴大產量,油價期貨迅速俯衝,低於20美元,第一場景出現後,最急的莫過於代表美國頁岩油行業的總統特朗普,斡旋沙特和俄羅斯,希望雙方儘快落實減產計劃。

4月10日晚,G20能源部長會議專題討論,沙俄達成初步減產協議,從5月1日起,每日減產1000萬桶,為期二個月;7月1日起,減產800萬桶裝3,到年底;2021年1月起,減產600萬桶,至2022年4月22日。沙俄及歐佩克組織的成員國都將減產23%,沙俄二國將減產250萬桶。

會議扯進了作為北美成員的墨西哥,要求墨西哥同樣按23%減產,即每日減產40萬桶,而墨西哥只同意減產10萬桶。雖然美國答應為小兄弟墨西哥承擔另外的15萬桶,有條件的協議雖有共同的期待,但前提條件尚未達成。期貨價格繼續下行。

4月12日,OPEC+達成最終減產決議,較原計劃低20-30萬桶/日:2020年5-6月減產配額為每日970萬桶;2020年7-12月減產配額減至每日770萬桶;2021年1月至2022年4月減產配額降至每日580萬桶。其中,減產測算基準按2018年10月各國石油產量,沙特和俄羅斯減產測算基準統一定為每日1100萬桶,並非當前產量。

此外,美國、巴西、加拿大將共同減產370萬桶/日,美國還將代為墨西哥減產30萬桶/日。

如此規模的減產能否給與價格支撐?WTI開盤跳漲8%!然而,幾分鐘之後,情形急轉直下,跌幅一度擴大至3%!尾盤最終收漲0.5%。減產23%後,均衡價格究竟在哪裡?市場還需一段時間的波動,價格才能逐步趨於穩定。

減產23%後,如果均衡價格不高於30美元,即第二場景或接近於第二場景,美國能接受嗎?顯然不能接受。

美國如何出招?招數很多,可列舉部分,如:

一、迫使沙俄繼續減產,減產到第三場景,即油價均衡到40美元左右,確保頁岩油企業產能維持一定的比例。

二、繼續制裁相關產油國,如伊朗、委內瑞拉等,擠出全球市場空間。

三、加大北美以及國際能源署成員國家戰略儲備,短期內解決北美石油生產商和頁岩油企業的銷售難題。

四、要求中國履行貿易協議,加大進口美國石油。

五、啟動石油進口關稅,將美國國內價格維持在第三場景,保住北美區域市場份額。

如果均衡接近於第三場景,美國能接受嗎?

考慮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外交各種因素的制約,這是美國最優選擇。在這一均衡場景下,美國保住北美市場,北美市場可以供求平衡,並同時出口一些特殊關係及協議關係國家,沙俄的OPEC+分享北美及美國特殊關係之外的全球市場。

當然,減產30%以及對應的30美元均衡價格,減產40%以及40美元均衡價格都是假定出來的,市場會按照我們尚未知的供給和需求曲線不斷地撞合而達到動態均衡。

沙俄偏向第二場景,美國偏向第三場景,未來的石油大戰,大國將在第二和第三場景之間較量和博弈。

偏向第二場景,還是偏向第三場景,看各方如何合謀、如何運用各種招式、各方實力消長及其他各種制約因素。

石油大戰已經拉開帷幕,未來兩年,大國間的博弈將精彩繼續,好戲連臺。

下文,我們將繼續討論大國博弈下的眾生相。

作者單位:國合洲際能源諮詢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