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何正良散文集《長情如歌》

讀何正良散文集《長情如歌》

正良先生從一個鄉土民辦教師,從軍在崑崙高原經受暴風雪的洗禮,直到回到家鄉任長沙市公安局領導,一路走來,風雨兼程,歷經磨難。可謂人生坎坷,豐富多彩,家國情懷,勇士肝膽,鮮花眼淚,甘苦自知。細細品讀收在集子中的每篇作品,都是他的生命體驗、人生感悟、心靈驛動和情懷傾訴。既閃耀他崇尚愛善和甘於奉獻的人性光芒,也承載著他幾十年默默跋涉的價值選擇。

血性之言和浩然之氣的最真實表達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所謂血書者,就是真性情見之於文字,真切地抒發心中的真情實感和嚮往寄託,其內核全在一個“誠”字。

正良先生勤於耕耘,朝夕相守,用散文的筆觸誠實、生動、樸實地記錄著自己的人生經歷,記錄著一代農村青年奮鬥的剪影,記錄著自己幾十年拼搏的感情歸依和前行奮進的艱辛。字裡行間充滿著對生活的熱愛,對使命的擔當,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世事的思辨。沒有去過喀喇崑崙山的人,很難體會高原生活的艱難和困苦、孤寂和無奈。這是沒有硝煙的戰場,卻與炮火紛飛的戰場同樣,有生離死別、血染傷痕。在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上,不少邊防戰士就直接被暴風雪奪去生命。《戰崑崙》這一章,正良同志寫得從容、平實、動情,能讓人讀出眼淚,悲烈而驚心動魄。那種與世隔絕的孤寂、自然環境的兇險、生活境遇的惡劣,絕非常人所能承受。而正良竟有6個年頭在這裡堅守、搏鬥、思考和沉澱對自己、對祖國的深愛忠誠;對人民的安寧、生命的珍重的耿耿情懷;對父母兄弟姐妹的思念;對戰友的心之所託、情之所繫。“從邊疆到內地,從軍隊到地方,都有崑崙高原賦予我的無畏勇氣和力量,崑崙精神早已滲透進了我的肌膚和血液……”這是作者血性之言和浩然之氣最真實的表達。

回望風塵思感悟,留與後人作家傳

我在想,要了解正良做人、做事和為文的深刻和深度,深植於其靈魂深處的崑崙精神,應是他精神成長的重要牽引。我常想,苦難是財富這句話,詮釋著不同命運選擇的生命意義。對於意志剛強、志存高遠的人來說,確實可以“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但對於沒有堅定的信仰、高遠的抱負,困苦很可能把人壓垮,或者會扭曲一些人的靈魂。特別是從苦難中走向成功後,能回望之前的苦難,並懂得記取和珍惜,應是何等的彌足珍貴。這不僅需要有一根定海神針作為自己的中樞主軸,更需時刻不忘初心,具有鋼鐵意志和堅韌的使命擔當。只有具有大愛之心和登高望遠的海嶽胸襟的人,才能抵達這種高境。

我們顯然能從《長情如歌》中讀出正良心中的生命和情感世界。正如他在《感悟》一章的開篇中所言:“人生走過六十年,風裡雨裡苦作甜,千難萬險腳下過,挺起脊樑勇向前。歲月崢嶸曾奮力,未負年華衛尊嚴。回望風塵思感悟,留與後人作家傳。”我以為,這部《長情如歌》可視為正良的傳家寶。雖然寫的是他的個人成長史、奮鬥史,但也同樣是屬於我們年輕人的青春夢、青春路和青春之歌。書中有太多的思想火花、行為哲學、生活斑斕、感情波浪,乃至風花雪月、刀光槍影、雷霆陽光,值得我們領略其人生天地之深邃、壯美、遼闊和幽遠。

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應該成為人生的自覺和習慣

在正良看來,他終生不渝的堅守中有一個最樸素的信念,“人生一定要學會感恩,一定要以感恩情懷去看待世界,以愛心回報社會,並讓感恩成為人生的自覺和習慣”。這段話語背後,正是他的自省、自信、自覺、自我踐行的熱血丹青。而正良就是懷著這顆感恩的心,在書寫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因之在書中處處有他感恩黨、祖國、人民、社會、組織、親人、師長、朋友的真摯文字。書中記錄了這樣一件小事,50年前,一個鄰居將罈子裡剩下的一點碎米全部倒給前來借米的他,解了燃眉之急。這滴米之恩讓正良銘記一生;每逢過節和老人壽誕,他都會專程到鄉下看望這位鄰居老人。“感恩可以滌盪世界一切塵埃,感恩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如此,你的人生必將成為愛出愛返的福報樂園……”這就是正良愛與生命的深情歌唱,每一個音符都是他心靈跳動的感恩浪花。

托爾斯泰說:“我發現了一條簡單的、古老的真理,不過是到現在才知道而誰也不知道的真理:我發現有一種不朽、一種愛,人為了永遠幸福應該為別人而活著。”我不知道正良先生是否讀過托爾斯泰的著作,但無論怎樣,我從書中感覺到,他似乎也發現了這條真理。因之,直到自己漸近花甲,還在為了人間永遠幸福和別人活著。活著真好!去冬以來,全國人民同舟共濟,生死相依,齊心戰疫,不正是為了永遠幸福和安寧,彼此都要認真地頑強地活著嗎?

讀正良先生的散文集《長情如歌》,會讓我們珍惜和記住別人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