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你點點頭,眨眨眼",奶奶哭訴:孫子騙光了我的存款

4月3號,家住成都的胡婆婆拿著銀行卡去銀行取錢,發現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5萬多元錢竟然只剩下200多。

一查流水,胡婆婆發現,上面有很多從幾十到上千不等的支出,並且全部都是網絡支付。

有好心人問:"會不會是被人騙了?"

胡婆婆說,自己不懂網上支付,不可能會有網上支付的操作。

此時她突然想起,10歲的孫子曾給她說過,說學校要弄什麼學號,需要銀行卡,然後喊我眨眼睛,搖頭,人臉識別。

胡婆婆的孫子今年剛10歲,念小學4年級。

父母離異後,父親在廣州打工,所以他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當胡婆婆問及卡里的5萬多元錢的去向時,他大方承認,錢都被他用來買遊戲裝備了。

細問得知:他騙取奶奶的信任利用人臉識別功能,將銀行卡和自己的手機進行了綁定,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流水般花去了奶奶近5.5萬元的所有存款。

胡婆婆說,她辛辛苦苦存下的錢,是她們兩人生活費和孫子的學費。

她也曾和家裡親戚一起撥打過遊戲公司所屬的客服電話,但一直沒有得到正面回覆。



前幾天,河南11歲的航航牽著9歲妹妹的手從4樓的樓頂跳下,在重症監護室搶救幾天後,撿回了命。

他的面部塌陷,眼睛或將失明,而他的妹妹則是雙腿骨折,肺部嚴重受傷。

兩個孩子跳樓的原因,竟是因為在家玩遊戲上癮了,看到遊戲中的人物可以飛,孩子產生了幻覺,"感覺我們也會飛,不會死"。

3月18日,湖南省郴州,一名17歲男子從酒店23樓跳下,當場墜樓死亡。

從監控視頻中可以看出,男子在跳樓之前,曾經有過片刻的猶豫,但隨即便邁出了雙腳,從高高的23樓上一躍而下,走向了死亡的不歸之路。

警方的初步調查得知,這名17歲的男子是一個在上學的男孩,跳樓原因或和網絡遊戲有關。

這些年,隨著遊戲產業的蓬勃發展,總會有一款遊戲讓你忍不住下載,你錯過了英雄聯盟,卻無法錯過國王的榮耀。

但是遊戲產業繁榮的背後,是玩家年齡越來越年輕化的現象,遊戲已經成為父母和老師的眼中釘。

我們在討伐"遊戲害人"的同時,更應該反思:孩子愛打遊戲,到底誰才是罪魁禍首?

去年,有位家長知道自己孩子在玩某個遊戲後,通過某種手段加入這個遊戲的q群中。

進群后,這位家長就開始在群裡大發雷霆,控訴這個遊戲和這個群裡的人害他的兒子。

說害得他的兒子成績不合格,責備這個群裡的每個人,是玩遊戲的人寵壞了他的兒子。

有人說,這位家長的做法非常幼稚,沒有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根本,並表示,遊戲群中的玩家沒有責任指導和教育他的孩子!

他的孩子不愛學習,他首先應該做的是反省自己的家庭教育,而不是找人大罵一通。

出了這麼多因未成年人打遊戲而發生極端事件的案例,很多人說,網絡遊戲公司才是最大的禍害。

我本人的觀點是:父母負主要責任,遊戲公司有間接責任。

首先,父母為什麼給孩子配手機,是怕孩子走丟呢還是擔心找不到孩子。

如果是這兩點你可以給孩子配電話手錶,既能通話又能定位。

有人曾問,孩子多少歲才可以配手機?

我認為:年齡只是參考,孩子的心理成熟程度、自控力等才是配不配手機的首要參考標準。

就算因為學習要給孩子配手機,父母也要就手機的使用範圍和孩子約法三章。

其次,大家都知道,中小學學生進校是不準帶手機的。也就是說,孩子玩遊戲都是在家裡,那我們的父母有做好自己的監護義務嗎?

有人會說我白天上班,哪裡有時間管孩子,但是小孩子玩遊戲的時間差不多也是下午或者晚上放學後,這個時間你差不多也在家裡了,你怎麼沒有管自己的孩子呢?

別再說你晚上要加班、要應酬,這不是你為自己開脫的理由,只能是放縱孩子的藉口。

不管你有多忙,有多累,教育孩子,永遠都是父母的責任。

最後,孩子為什麼愛玩手機?

是你也習慣在他面前做"手機一族",還是說忙於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只能讓其與手機與伴。

現代社會的誘惑很大,孩子的視線不再像我們小時候那樣,不是樹上搗鳥窩就是水裡抓魚,他們有更多的玩耍項目,而沉浸在網絡世界裡的孩子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小。

既然遊戲公司要負次要責任,那也得說說

家長們普遍反映的"孩子玩遊戲"已不再是個案,這個社會普遍現象,難道他們會不知道嗎?

能設計出那麼高大上的遊戲,為何不能設計遊戲的准入門檻?

進入遊戲間的用戶,為什麼不能進行實名制認證?

18歲以下的人能玩什麼,一次能玩多久時間等,是不是應該設個關卡?

都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但這個未來並不是靠他自己的自覺性就能長大成才。

他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三方的支持。

孩子的根在家庭,更需要父母們努力,讓孩子的未來少留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