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文人惜春悲秋,本是慣常,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描寫的是詩人閒適的睡眠,攪亂作者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鳥。小鳥驚醒了作者春眠,忽然想起昨夜裡的風聲雨聲,便擔憂起那嬌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這是一種閒愁中的惜春。

杜甫《曲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是傷時惜時,嘆息人生苦短,末尾兩句:“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此句看似灑脫,淡漠處世。然而卻正是杜甫一生命運多舛,仕途維艱的現實寫照。正如張耒《傷春》:“一夜雨聲能幾許,曉來落盡一城花。”古人惜花傷春之作正如這春天的繁花一樣瑰麗多姿,多不勝數。在此要說的是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詩人在小院裡喝酒,喝到酒酣耳熱,忽然風起,風夾帶著稀疏的雨點襲來。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一夜趁著酒意酣睡至天亮,詞人忽然想起昨夜天氣變化,順口吟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望著在窗口捲簾的侍女,慵懶卻又擔心地問:園裡海棠花怎樣了? 那捲簾侍女聽到主人發問,便輕描淡寫地回答:與昨日一樣的好。於是有了“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的詩句。接下來,詩人卻說:“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整個小令就是在輕鬆的交流和問答中完成了。然而,詞人的才華就是如此了得,這樣的問答試的句式,卻為古今稱奇,成就了惜花傷春之作的千古絕唱。

李清照出生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渥,從小時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深厚的文學基礎。嫁給趙明誠之後,二人志同道合,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但他們聚少離多,詞人大多過著獨居生活。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詞作語言簡潔,明白如話。全詞讀來朗朗上口,親切空靈絕美。引全詞如下: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小令借夜宿酒醒後,作者詢問花事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詞人的惜花傷春之情,感慨青春年華就像這春花,不堪風雨侵襲。其場景,人物、對白,語境清新,詞意雋永,令人玩味無窮。是作者借惜花傷春之情,感嘆青春易逝的不朽名篇。

從“濃睡不消殘酒”一句,可以看出詞人在昨夜飲酒,應該是大醉方休的吧!那麼作者是和侍女喝酒?顯然不可能,作者是獨酌自飲。有句俗語叫:酒逢知己千杯少。很顯然,李清照的飲酒,是獨飲,喝的是悶酒。悶酒是最容易醉人的。那麼,詞人是單純地惜花傷春而醉酒的嗎?答案是:否!小令的第一句“昨夜雨疏風驟”這是詞人喝酒時的場景,昨夜酒醉是因為惜花,傷春(青春易逝)。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飲了過量的酒,晨起尚有餘醉。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易安居士善飲尚且酒醉而致濃睡。三、四兩句寫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儘管飲酒致醉一夜濃睡,但晨起,詞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風雨侵襲,窗外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於是,便有了易安居士主僕之間的對話,“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裡簡潔明快地表達了易安居士是嘆息花已凋零,青春易逝。

一樣的“雨疏風驟”,一樣的海棠花開,在不同觀者眼裡,卻一個是“海棠依舊”,一個是“綠肥紅瘦”。也許捲簾人的根本不在海棠花用心思,更談不上惜花傷春;而詞人卻是多愁善感,牽掛花兒是否在一夜風雨中凋零,感嘆青春易逝。此是李清照早年作品,便多的是青春年華的閒愁。與之晚年所作《武陵春·春晚》中,歷經戰亂,流離失所的悲苦,——“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顯然不是一種風格。

2020/4/3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為何雨疏風驟海棠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