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SUN筆記(id:sjy-sun),作者SUN


中國地大物博是農業大國,古代就有了自己的農耕文化。直到現代,中國也是農業大國。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


這話怎麼講? 在黃梅戲《天仙配》中,其經典唱段是“夫妻雙雙把家還”,一首男女對唱情歌。深受廣泛歡迎,它代表的是中國傳統婚姻,家庭的最高境界。


歌頭開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接下來,“你耕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這是勞動分工,經濟合作的概念。雖然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以進行勞動分工合作,但是不一定有保證合作能順利進行的信任基礎,為了強化信任,兩個人,兩個家族的聯姻是一種方式,也是傳統社會里最主要的方式。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下一句,“寒窯雖破能避風雨”,字面理解成了家,有了房子,就能遮風擋雨和取暖。但更深的意思是,家是一個相互保障的保險體系,有了這樣的無條件結盟互助,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是颳風下雨,是天災人禍還是生病年老,都不怕!這種結盟增強了彼此抵抗風險,應對意外事件的能力,這就是"家"的經濟風險交易功能。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夫妻恩愛苦也甜”,體現了家在情感交流,心理安全功能。家是一種歸屬,夫妻間的情感,精神上的相衣相連,讓雙方在未來即使碰上物質與非物質的困難,也能相互安慰支持讓苦也能變成甜。如此也就能達到了“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的美好境界。


古代:“婚姻,家,”作為生產單位,涉及當時有沒有足夠多的物質產出,是為了能更好地抵禦風險,活下去;



那麼,現代社會的發展“家”的功能帶來了什麼變化?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進入工廠和城市,從事非農工作。背後“家”作為傳統意義上的生產單位正在甚至已經解體。


當然,你可能會反駁,即使進入城市,從事非農工作,可以開雜貨店,開夫妻店餐館,夫妻不是照樣能在一起工作,生活嗎?但是現代的商業領域越來越公司化,連鎖化。像沃爾瑪,永輝超市等公司已經把許多傳統雜貨店擠垮。

肯德基,星巴克,海底撈,等連鎖餐飲公司把許多“夫妻店”的空間擠掉。於是越來越多的夫妻只能加入工薪隊伍。


工業化,城市化,公司化不斷把“生產”從“家”的功能中剝離出來,改由市場裡的公司來承擔。


而近年來不斷攀升的離婚率,或許和夫妻間的關係沒有以前緊密有關。現代社會發展在不斷改變傳統的婚姻和家,已經帶來了很多挑戰。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據民政部2001年至2017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從2001年到2017年,我國離婚數量從125萬對增長到437.4萬對,增長了3.4倍。


除了“家”的抵抗經濟風險交易功能外,應對風險發生,還有深耕於農耕文化的“養兒防老”。


成家結婚,壯年生子,供其長大。等自己老了,恰逢兒子壯年之時,兒子的回報正好供養老之用,這就是我們熟悉的“養兒防老”的安排。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在古代還沒有養老保險制度,這也是人們做出了最明智的選擇。多生幾個兒子,孩子就算將來不能賺大錢,至少還能用來兜底,承擔那個可能巨大的風險。


所以,這是一筆很划算的事情,多生孩子,小孩的吃喝沒多少,開支是固定的、有限的。孩子的衣服可以老大穿了,老二穿,物資可以重複利用。


如果有出息的孩子多給他支付教育費用,不聰明的孩子直接種地也是勞動力。在開支固定 、有限的基礎上,獲得潛在無限大的收益 ,可以對沖無限大的風險。


在古代也沒有醫療保險制度,如果在一個大家庭裡有一個人窮困潦倒或者出了大事,其他人都有義務去幫助他, 每個人都被別人用來當作對沖風險的工具。


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應對風險的方式是自給自足,封閉式的。有了問題就找大家庭中其它成員,借點錢,幫幫忙,風險是整個家族來承擔。


當風險來臨,自己不為自己負責,而需要大家庭為自己負責的潛意識,影響非常深遠。


直到今天,仍然牢牢地刻在每個人的心中。


所以在傳統農耕文化影響下,很多現代人沒有買保險,讓保險公司替他們轉嫁風險的概念。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其實除了“家”作為養老交易體系外,人類社會發展出了其它三種養老交易體系:


一:政府養老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國家實行社保強制制度,其目的是在全社會內構築一條安全保障線,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時也為建設和諧社會提供前提。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二:金融保險市場工具,像商業養老基金,人壽年金,投資基金等。

金融市場工具是一種跨期交易安排,交易組織不是基於血緣,也不是基於宗教或者其他信仰,而是每個參與者追求顯性利潤的最大化。因此它需要公平,公正,透明的契約法制體系的支持。商業保險公司的出現,亦是與其配套的法制制度而誕生的。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三:基於宗教的寺廟和教會,民間社會團體等。

以基督教教會為例,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為基礎,加上做禮拜等有形和無形的安排,使這套體系的凝聚力極強,近兩千年不衰。而教會時常給教徒提供類金融服務,在現代金融發展之前的中世紀,教會允許壯年夫婦提前簽約,承諾的夫婦都去世後,其房產,地產等財產的所有權歸於教會,相應的,在他們有生之年,教會要給他們生活上,經濟上的支持。從效果上看,這種安排類似於現代保險公司出售的人壽年金。


在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之下的人,除了“家”,“家族”以外沒有太多可供選擇的信得過的互助體,風險相對過於集中。


在現代的社會,我國現在有各種慈善基金,救助基金。並且也延伸出了“相互保”,“水滴籌”等互助團體。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講到這裡,很多同學可能會問?既然傳統的農耕文化,能實現現代金融市場所能做的經濟安全保障,還有必要參加政府養老保障體系,或者購買金融保險產品嗎?


雖然通過“養兒防老”安排達到經濟安全,但是這種互助體系,必然要延伸出很多壓制個人自由,把人當工具。而不完全當人的風俗和規範,必然要犧牲人的尊嚴。中國農耕文化,千年來保持了的家庭捆綁制度,本質上在大家庭裡,每一個人都是其他人的一個工具。


例如:休妻,中國古代以七條理由之一就是可以合法地把妻子休掉,這對女人來說非常不公平。


在唐律“七出”理由中,無子,一也;第一條就是不能不生子,為什麼呢?

因為“養兒防老”是依靠兒子來實現未來經濟安全,妻子必須要能生兒子,否則整個家裡長輩未來的安全就沒有保障了。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所有的不孝中最首位的不孝就是不能生兒子。二是淫佚,三是不事舅姑,四是口舌,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惡疾。


七條理由中,有五條是和“養兒防老”有關。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比如,如果妻子嫉妒心太強,那麼丈夫怎麼納妾,怎麼取更多妻子?當一個社會只能依賴子女來養老,避險,那麼一夫多妻是必然的制度。因為在一夫一妻制度下,妻子可能不能生育,或者即使能生育,也只能生女兒;或者即使能生兒子,也只能生一個或者兩個,在過去社會里嬰兒死亡率高,生一兩個兒子還是不夠安全,所以,就有了休妻的法律和傳統。


以前我們總喜歡用“舊社會”來形容,解釋過去社會現象。但是每一種過去的風俗和習慣都有它的內在原因,尤其是經濟的原因。


比如古時候的“典妻”“租妻”制度,以及妻妾買賣的交易市場,之所以有這些歷史傳統和風俗,很重要的原因是,過去的商業文明不發達,金融保險市場不存在或者不發達。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用子女作為交易工具以實現安全,不僅會把人變成商品,也必然給人口帶來膨脹的壓力,相反,如果金融保險市場很發達,就不需要靠多生子女規避生老病殘死帶來的經濟風險,大家庭就不再是社會的理想。


如果以金融保險的邏輯作為一副眼鏡,去看待歷史上的社會和個人,你會發現,歷史和現狀都是相通的。 中國從清代封建制度到現代新中國成立才幾十年時間,抵禦風險和解決養老問題的舊有觀念,任然根深蒂固。


除了農耕文化外,儒家文化是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所謂儒家文化就是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即“天地君親師”。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天是世間萬物的主宰,對其旨意只能順從、聽命、遵循,不可違背、變通、歪曲。


:地與天相對,天尊地卑,天上地下,天圓地方。但地仍然排在人之前,所以有“天地人”之說。


:天地之間就是人,人分三六九等,他內外有別,親疏有等,長幼有序,尊卑有差。誰為尊呢?自然是“君”。君當然是君主、國王、皇帝,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禮儀的最終確立者、制度的最後定奪者。


:進入人倫者為親,按照儒家的劃分,它屬於孝悌仁義的範疇,也就是說,對長輩要孝順,對同輩要友好,對朋友要寬容,對晚輩要慈愛,夫妻之間要有禮遇。親指的是親祖或長輩。人的至親者即是父母,父母就是子女的天和地。


:在儒教的教義中“師”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自古就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之說。因為“師”是“天地君親師”的代言者;


在中國傳統當中,對天有一種崇高的敬意,“天地君親師”,天是排在第一位。對芸芸眾生來說,不需要“杞人憂天”,而應該聽從“天”的安排。人們相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這種聽天由命的思想,註定了人們對風險本能的排斥和淡漠,甚至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因為是“天意”,只能默默承受。人們相信佛祖菩薩的保佑,為祈福,甚至會花很多錢去燒香拜佛。


出於心理的寄託和安慰,國人很喜歡聽吉祥如意,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詞彙。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如果和他們談論生老病死,非常忌諱。如果你再和他們談論應對風險金融保險工具,會被誤認為詛咒他們。


——全文完,如果喜歡,請點下“在看”


考資料:《金融的邏輯2》陳志武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為什麼很多人不買保險?(中國文化篇)



在這裡主題圍繞保險,金融,學習,話題展開。
會分享我的理解與收藏筆記。
我是一名保險中介經紀人,歡迎添加我個人微信:799029195
服務內容:

1、 保險問題、客觀解答(免費)
2、 科學保險方案規劃、定製(免費)

3、 已買保險解析、讓你清晰明瞭(免費)
4、 非在職單保單託管
5: 理賠糾紛援助,代辦理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