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呼和浩特 又叫青城,系蒙語讀音

前身是 歸化城和綏遠城

據說慈禧 出身在 落鳳街

從外表上看,這條街道上也並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與周圍其它的街道沒什麼兩樣。不過,這條街有一個很特別的名字,叫做“西落鳳街”。而就是這麼一條普普通通的街道,卻與中國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有關,這也使得這條普通的街道留下了許多有趣的傳說和故事。那麼,這位大人物究盡是誰呢?先別忙,咱一會兒再說。 話說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一個名叫惠徵的滿族官員帶著他15歲的寶貝女兒來到塞外名城歸綏,當上了歸綏兵備道臺。這惠徵原本是滿族八旗之一鑲黃旗的一個小官吏,後來得到升遷,曾經當過安徽省的候補道員。惠徵是滿族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成員,他們這個家族一般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因此,惠徵從小對女兒就要求非常嚴格,特別重視文化等方面的教育。而蘭兒也是天資聰明,無論是讀書、繪畫、刺繡、彈唱、騎馬、射箭等,可以說是樣樣拿得起放得下。閒暇之餘,蘭兒常常聽父親給她講述一些宮廷裡邊的事情,蘭兒對此很是著迷,在少女的心中有了許多的遐想。再說這惠徵來到歸綏後,正值歸綏道臺衙門重新修建的時候,於是,他就和女兒暫時住在了新城協領衙門,而新城協領衙門的位置就位於現在的西落鳳街邊兒。當時,將軍衙署是歸綏城內最大、最漂亮、最豪華的建築,周圍又有連接城內四條大街的鐘鼓樓,以及專門供奉皇帝御像的“萬壽宮”,所以,這普通老百姓是不能從這塊兒走的。老百姓只能由新城協領衙門前的一條名叫“慶豐街”的道路通過。

平時有空的時候,蘭兒也常常到這條慶豐街上玩兒。幾個月以後,這道臺衙門修復好了,惠徵一家人就搬到了位於扎達蓋河邊兒上的道臺衙門居住了。這道臺衙門旁邊有一座十分優美的花園,據說花園裡各種奇花異草很多,環境迷人。在這座花園裡邊,還有一座建在最高處的六角亭,名叫“樹滋亭”。蘭兒是經常都要爬到這座亭子上居高臨下觀看歸綏城的風景。清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惠徵結束了歸綏兵備道臺的任期,而已經出落成亭亭玉立大姑娘的蘭兒也高興地跟著父親來到了她早已十分嚮往的北京城。之後,蘭兒憑著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步步平雲直上,登上了太后的寶座。說到這兒,您一定知道這蘭兒是誰了。對,她就是曾經權傾一時、大權獨攬的慈禧太后。到了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善於拍馬屁的歸綏道臺胡孚宸把慈禧太后早年經常登高休息過的“樹滋亭”重新修建後改稱“懿覽亭”,而將慈禧太后經常去玩兒的“慶豐街”又改稱“落鳳街”,這也就是這條街名的來歷。

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因滿族王爺和平解放呼市,對滿族子弟上學有優待

建國後中國最早建立的公辦滿族小學。也是內蒙古自治區自治區唯一的一所滿族小學。始建於1957年。校名由愛新覺羅·溥傑題寫。

康熙戰馬飲過 玉泉區 的御泉井水,玉泉區因此得名

玉泉區境地處“要荒”,遠離京畿一千數百里,古為“幷州徼外”地,葷粥所居。

戰國時隸屬趙雲中郡。秦因之。漢時建置名存實亡,由北魏統領。

南北朝時期為敕勒族屬地。隋代屬白道川。唐時入雲中都護府(後稱單于大都護府)。

宋代為遼國領地,屬西京道豐州(豐州城故址在呼和浩特市東郊)。北宋末,為金朝西京路的豐州富民縣所轄。

元代沿襲金制,仍隸屬豐州。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駐牧“豐州灘”,始有“土默川”之稱。玉泉區地區在土默川平原上。

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大召班禪六世 到訪過

自治區的首府 從烏蘭浩特遷張家口再遷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下轄的 武川,和林,清水河以前都是烏蘭察布的

大青山上以前除了出產 青石,還有金銀礦出產

呼和浩特的黃金武警還沒有撤銷

白石溝,烏素圖溝 中部有蛇窩數量不少

九峰山 從南向北翻過切不可往北走,有四條巨蛇。以前有六條,據說有兩條橫幅黃河往南去了,不是親眼所見,但頗為可信。

戰備路是日本人以前的物資倉庫

青城公園西以前是交校,再往前是郎神廟,再之前可是戲子墳

水車園巷子,就是現在的觀音廟對面,是做水車的,旁邊有條河,還有座橋,叫石羊(兒)橋,原因是橋上雕刻的十隻石羊

縣府街跟一中那兒過去有座道臺花園,慈禧的大大原先在巋化城當道臺;一中那兒在清朝的時候是豐州書院

寶雨汗佛塔裡面有真實的佛舍利,是個常年留宿印度的法王贈給的,佛塔的設計人是索達吉上師跟他的弟子們

玉石巷沒玉石,真名叫“御史巷”,是明朝冊封俺答汗的御史住的地方

舊城北門過去有個望月樓,樓頂有個月明珠,是鎮水神的,解放後傳說回民區區長認為望月樓比清真禮拜堂的樓高,不滿意,要拆北門,烏蘭夫不同意,把那個區長給調到了北京,北京容許拆,沒一年(58年)發大水,洪水淹了清真禮拜堂附近的回民人家

“同治回變”的時候,李鴻章的淮軍在巋化城住過一段時間。

勸業場十字路口是呼和浩特的老城樓 後來給拆掉了

將軍衙署北側的影壁牆以前在將軍府院子裡,見國後試圖拆掉,但工匠都不敢拆 據說拆院子時候還挖出了東西 金子什麼的。

金宇文苑之前是橋靠村

西龍王廟的龍王是滿清大戶 史家 從 外地的龍王廟家族請回來的 廟毀滅於文革

在祥和和大南街附近,是駝隊的駐紮地。

少女時代的蘭兒生活在落鳳街的道員宅邸

正白二甲街清朝進士出身的地方,正白旗有一同進士出身

鼓樓立交橋南側的道觀民國補建太清宮是成吉思汗時期長春真人丘處機第六代弟子在呼市(豐州城)的嫡傳.乾隆提字疆土安寧 文革被毀滅。因建新華廣場 太清宮遷建

呼市觀音廟,始建於1796嘉慶年間,1846年重修重建。是呼市保存完整漢傳佛教,淨土宗寺院

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觀音寺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是呼和浩特市內現存唯一保存完整的一座清代的漢傳佛教寺院。昔日的觀音寺,居於“漢佛廟之首”, 曾是呼和浩特地區歷史上漢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在呼和浩特市的佛教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五塔寺又名慈燈寺,建於雍正十年,是小召的屬院,建國後考古人員對五塔寺地宮挖掘,但一開門水冒出,就放棄了挖掘

呼和浩特的歷史你知道多少?|細數青城歷史建築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