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度王氏墓碑 文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書法:茅屋隱人)


天度王氏墓碑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扶風縣天度鎮天度村姓氏王氏,佔據天度村王氏姓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王氏的影響力在扶風、寶雞、關中大地乃至全國,都享有盛名,"鐵膽御史"王綸做官為民,相傳數百年。王政、王龍等任知縣、同知多有惠政,至今還街談巷議,人們都誇讚王氏家族人才輩出,代代以脈相傳,到現在一代勝過一代。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4月5日,扶風縣讀書協會一行二十餘人,從野河山下來後,直奔天度鎮天度村村部,瞻禮了由王寧波倡導,其父王忠蒙支持,族人王彥倫、王西寧、王度平、王金全等積極參與,從廢棄的機井旁、公路邊,還有水渠旁,挖掘的三十多塊墓碑,這些碑碣全部整理拉運暫存村部院內。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王寧波這一義舉,在當地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王氏家族紛紛響應,出力的出力,出錢的出錢,搶救石碑,傳承古文化。據悉,這些石碑中,有許多珍貴的文獻資料,對發展研究扶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這些石碑己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王氏在扶風北鄉,是一個名門旺族,從挖掘的石碑和其保存完好的家譜來看,宋元明清歷代都有名人鄉賢義士出現,比如宋末王曾,元代王世安,明代王政、王龍、王綸。比如王氏族譜載:"四世祖諱世安,性篤實,無妄偽。教諸子弟以勤事農織。五世祖諱克中,謹厚不妄言笑,鄰里有患難者多救之,且輸財以濟貧。六世祖諱思和,稟性溫厚,親睦宗族,勤理家道。七世祖諱海,天性純篤,崇尚樸素,以農業起家,積粟萬石餘,人有借貸者,豐年息其半,凶年不責償。有貧乏不能葬娶者,輒助無吝色。八世祖諱林,天性豪邁,多知慮。尤恭敬好禮,正直無私。天順壬午及成化末,歲大飢,流移者十六七,乃留宗戚數十家,仝食守年以全活。又前後出慄數千石,貸貪乏,繼憐眾困,竟焚卷不責償。八世祖諱政,幼以穎悟稱,與人未嘗有戲言,行事端恪,存心忠直,奉書史至午夜分,官至四品同知。八世祖諱臣,生而俊偉,幼知孝讓父母,慈惠溫良。九世祖諱英,其嘉言善行,慶衍後昆。九世祖諱瑤,性行剛爽,人有不平必面折之。九世祖諱義,弱冠登科,博學有才。藻所著詩文並墨蹟行世。十世祖諱綸,弘治乙酉舉人,初任真定知縣,官至監察御史"。這對於傳承傳統文化、開展家風家教建設仍然有著積極意義。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新出土王氏祖碑載有:"以儒顯者衣冠相望,四世同居,家聲益振,關陝人多知有天度王家"。"鳳泉之陽,地平於掌,喬木藂蘙,室廬櫛比,而居者為王氏。王氏顯於宋,曆元明逮今,其擢高第,登顯仕,著宦績,有功德於民者多矣。故丁男之番以數千計,而所事則耕與讀之外無他業。其人皆醇樸無飾,謹潔自守,崇禮尚讓,相勉於孝友睦婣任䘏,其習俗然也";"由是文風之大興,彬彬庠序之中歲不乏人。而六祖之子龍,以戊午舉人為五臺知縣官至通判,二祖之孫綸以弘治乙酉舉人官至監察御史,以後科名累累,不絕簪纓,世繼搢笏殿陛,或篡修國史,或身膺民社,代不乏人,後先輝映,名冠邑東,至今科貢綿綿,黌宮濟濟";"其先世簪纓文人,及公之身閭里以敦厚聞。公之一生,性嗜讀書,學重庭訓,每有解悟便欣然忘食,近似古五柳先生。及延師課童,頗有義方。有胡安定公之遺風焉。元配任孺人,賦性幽靜,梱教嚴真。俾三聲徧於蔀屋,致孝友睦姻任恤之風達於閭里,非若人奚克致此"等文字記載。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縣讀書協會參加釆風活動的全體人員,看到這些碑石,同時看到王氏家譜中的世襲表、墓誌銘、先祖的行實、朝廷的聖旨和先祖向朝廷寫的奏章等等無不驚歎。大家都覺得這些石碣墓誌對於歷史人物生平思想的考證、對於研究當時的皇權制度、社會背景、民間活動、行政區域設置管理、人口流動、儒學理學思想、家風家教、族規族訓都是珍貴的第一手史料,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書法價值和文物價值。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天度王氏墓碑    文/閏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