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車市恢復有限,報復性"買車"落空了?


3月車市恢復有限,報復性

一場疫情的到來讓整個汽車產業鏈受到嚴重的創傷,生產端復工緩慢,消費端更是幾乎停滯,人們想要消費的心理受疫情影響而被抑制。好在隨著疫情的逐漸向好,如今國內汽車產業的復產復工基本已經完成。

本以為在此之後,車市肯定會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畢竟此前大多數人的消費能力都被抑制了。然而,從3月車市的銷量數據來看,"報復性"消費卻並沒有來。


3月車市仍舊下滑40%以上

據乘聯會銷量數據顯示,3月全國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104.5萬輛,同比下滑40.4%。1-3月的全國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301.4萬輛,同比下滑40.8%。

從細分市場來看,3月份轎車銷量同比下降42.0%至49.7萬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同比下降42.4%至144.3萬輛;MPV銷量同比下降47.8%至6.8萬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同比下降50.3%至18.4萬輛;SUV銷量同比下降37.4%至47.9萬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同比下降37.4%至138.7萬輛;3月份新能源狹義乘用車銷量同比下降48.8%至5.4萬輛,一季度累計銷量同比下降56.1%11.0萬輛。

3月車市恢復有限,報復性

當然,對比起銷量"觸底"的黑色2月,3月份的銷量還是明顯有所回升,但同比依然呈較快下降的狀態,車市的反彈有限,人們所預測的"報復性"消費也並沒有如期而至。


"報復性"消費為何沒來?

事實上,不少人預測疫情之後會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也是有原因的。

2003年的"非典"想必不少人都有印象,這個病毒的傳播速度以及影響範圍雖不及此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但仍舊大大抑制了人們的消費力,而當"非典"結束之後,中國汽車市場"觸底反彈",單月市場銷量的增速更是攀升至60.3%,"報復性"消費讓當時的車市都變得非常不正常了。

3月車市恢復有限,報復性

然而,十七年前的中國車市和今年的中國車市還是很不一樣的。在當時,汽車的保有量並沒有現在這麼多,許多人或許還沒有買車,而中國不管是在經濟市場還是汽車市場都處於高速增長時期,所以當"非典"結束之後,大家買車的熱情也高漲了。

很明顯,2020年的車市相較於十七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來說是如今中國車市的體量非常大,2003年的車市只有400多萬輛,而2019年為2500多萬輛,在如此大基礎之上,想要實現"非典"時期的報復性消費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而另一方面來說,在疫情到來之前,中國車市就十分疲軟了,連續兩年的銷量下滑可以見得車市並不是那麼景氣,而在2019年還有一批邊緣車企經受不住重壓,裁員的裁員,關工廠的關工廠,車市的激烈競爭讓它們遭遇"生死劫",而疫情的到來更是讓車市處於了"冰凍期"。


"理性消費"才是正道

疫情之後,若是迎來一波"報復性"消費似乎也能理解。不過在如今經濟大環境不怎麼景氣的背景下,"理性消費"還是有必要的。

從汽車市場的現狀來看,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品牌還是保持了一定的優惠幅度,目前已經有很多車企推出了相應的購車政策,上汽通用五菱拿出"10億"出行補貼,對個人購車用戶的綜合補貼可以達到11000元,廣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日產等車企也推出相應的補貼政策。這對於壓抑了許久的消費者而言,無疑是個"發洩"的好時機。

3月車市恢復有限,報復性

不過,汽車也不是什麼"大白菜"消費,像我們喝杯奶茶只要十幾二十多塊,吃頓火鍋可能也就兩三百塊,可買輛汽車卻是動輒上十萬的消費,就算是有優惠加持,買輛車下來的各種費用加起來也不是一筆小數目了。

而且大家買車的時候也要分析計劃好自己的家庭開支,畢竟這兩個月有些家庭的收入可以說是大大降低,甚至還有些"顆粒無收"的情況,再加上其他小型消費的集中爆發更是花掉了不少的錢,所以說買車也完全不必急於一時。


車市"報復性"消費沒來,主要還是因為本身汽車市場就不太景氣,再加上汽車市場的規模也非常的大,所以再現"非典"時期的車市行情基本還是很難的。雖說"報復性"消費可能會落空,不過可以預見的是,下半年車市的情況還是會明顯好於上半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