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2020年3月18日,84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發佈會上分享自己的健康經驗,

他表示第一是加強鍛鍊,任何工作都代替不了;

第二是心態,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

第三是不要吃太飽,“這個非常重要,我從來不會吃太飽,早餐非常重要。”


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每個受到影響的人都會感到不同的壓力而產生情緒問題。

憂慮疫情的發展情況、擔心工作和生計、計劃被打亂等等;同時面對24小時不間斷滾動的疫情新聞報道,人的神經自然會被觸動。

北師大心理學部在2020年1月27日上午開通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後,許多諮詢者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以及精神上的痛苦、焦慮和恐懼。


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這是一場每個人都身處其中的疫症;看見其他人身陷困境,多數的人都會產生同理心;因為看到其他人遭受疾病的威脅,因而產生共情,好像自己也正在遭受這樣的情形或者類似的創傷,這些心理行為叫“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簡稱VT,這一概念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 ,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諮訪關係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症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

替代性創傷的症狀與原發性、實際創傷的症狀一致。當專業人員嘗試在情感上與客戶/受害者建立聯繫時,替代創傷的症狀可能會造成情緒障礙,例如悲傷,悲傷,易怒和情緒波動。

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在疫症當中,首當其衝受替代性創傷受影響的是一線醫護;替代性創傷的假定機制是同理心;一線醫護是病人情緒的“密切接觸者”;無時無刻不被影響;其次是,每日接受疫情資訊的市民大眾。

BBC中文網為此撰文:肺炎疫情:非常時期如何維護心理精神健康,提及英國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精神疾病專刊(Lancet Psychiatry )最近刊登文章,呼籲疫情當前,當務之急需要提供及時的心理健康護理。


文中列舉:公眾的擔心和負面情緒包括:

恐懼與焦慮 - 擔心自己或家人朋友被感染;受疫情的影響,有些人出現失眠或是失眠加重現象。

無聊與孤獨感 - 整天悶在家中不能出門,感到無聊與孤獨。

憤怒 - 對當局一開始隱瞞疫情的不滿,對病情得不到及時救治和住不上院感到憤恨和無奈等等

恥辱感 - 那些已經患病的病人和家屬擔心遭人歧視和躲避,除了要承受肉體的折磨外,還會有心理內疚感。


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那麼面對疫情而產生的焦慮及心理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

我們來看一下有對抗SARS成功經驗的香港是怎麼做的。

香港社會福利署早在2020年2月由心理服務科向公眾發佈《處理新型冠狀病毒─心理篇》,對抗疫情期間的心理問題有以下策略建議:

1.基本策略:首先要把基本的防禦措施做好,這是令自己心安的第一步。

2.個人照顧:要對自己好,令自己覺得好過。儘量維持平常的起居飲食習慣,並爭取充足的休息,適當的運動和消閒,不要過勞。

3.處理焦慮:

i. 減少新訊息帶來的心理負擔,調節每天接收有關訊息的時間少於兩小時。

ii. 和家人一起商量,訂立應變計劃,讓他人和自己都知道你是仍然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的。

iii. 按個人的經驗和需要做各式各樣的鬆弛運動。

4.正面思維

i. 不要只往壞處看。不宜只留意壞事,看不到好事。

ii.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而言事情最終將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iii. 此外,思考過去如何成功面對艱難日子,重新肯定個人的應變和抗逆能力。

iv. 覺察當下的美好事物,如安全的家居環境、親朋的良好關係、熱衷的愛好、有意義的個人目標等,並保持對前景的盼望。

5.社交支援

i. 信任別人及自己,與家人及親朋保持聯繫,互相支持及分享感受。

ii. 有需要的話,接納別人的幫助,欣賞別人的支持。

iii. 有機會的話,去協助別人,發揮互助守望精神。

iv. 維持人與人之間的聯繫,是提升抗逆力的一個很好方法。

6.尋求援助

若果我們做了各樣幫自己的方法之後,仍然覺得很困擾,甚至到了一個不能自控的地步,便應考慮「外援」,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加強鍛鍊、調整心理、別吃太飽

1.Wikipedia: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2.BBC《肺炎疫情:非常時期如何維護心理精神健康》

3.社會福利署《處理新型冠狀病毒─心理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