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光霧山


春賞百里山花爛漫、夏遊神州避暑公園、秋履亞洲最長紅地毯、冬探南方冰雪大世界。四川光霧山是一幅應季變幻的流動組圖,靈動跳躍的音符,喚醒著、復甦著、催生著全縣每一個潛在景點,描繪著、紋飾著、雕刻著文旅深度交融的時代畫卷。


立足資源 助夢全域旅遊全景


四川省南江縣擁有光霧山·諾水河世界地質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等8個國字品牌,是國家首批生態旅遊示範區,被譽為“中國最具原生態的生態旅遊資源大縣”。生態秀美、人文優美、社會和美,先天優勢突出,後天條件良好,基礎底蘊深厚,文旅融合發展擁有最優越的內外環境。光霧山、玉湖長灘、雲頂茶香、小巫峽等一批優質景點奠定了南江文旅產業穩固的根基;紅軍文化、米倉文化、巴人文化等一批特色文化奠定了南江文旅產業豐厚的基石;紅葉節、大酥肉節、黃羊美食節等一批富有特色的節慶釋放了南江文旅產業強大的張力。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然畫廊

文化與旅遊相生共興、融合交匯,代表著新一輪的旅遊革命和產業升級,在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的歷史當口,南江縣委、縣政府立足南江生態資源稟賦和旅遊優勢,圍繞打造川東北經濟區旅遊第一梯隊,制定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可行性的中長期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規劃。歷屆領導班子、社會各界人士、全縣人民群眾眾志成城、聚智聚力、奮發作為,共同繪就了天府旅遊名縣創建藍圖,推動南江文旅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從優到強的轉變。10年間,南江縣成功創建了省級文明城市、園林城市、衛生縣城,兩次入選最美縣域,光霧山鎮入選全國最美森林小鎮25強,建成省級旅遊扶貧示範村16個、“四好村”25個,紅光玉白村被評為全省最美漁村,元頂子被評為全省十大最美茶鄉,12個傳統村落進入國家和省級保護名錄,常年舉辦30個文旅節慶活動,旅遊人數、旅遊收入呈幾何式增長,屢創新高,全域、全時、全景、全民的旅遊格局初步形成。這一系列的成果,折射出全縣幹部群眾創新施為的歷史足跡。

破冰之策 逐夢聯動營運“潛景”


規範景區管理運營機制。面對光霧山遊人如織,玉湖長灘、雲頂茶鄉卻門可羅雀,冷熱對比鮮明的發展困境;面對縣內各景區景點只有各轄區旅遊資源介紹,各旅遊公司也是“各人打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各自為政的窘況,相關部門、景區負責人多次共商破冰之策,開出了“資源共享、合作促銷、統一服務”聯合運營“單方”,以“熱”帶“冷”、以“大”帶“小”,充分發揮光霧山的影響力,帶動輻射雲頂茶鄉、玉湖長灘等其他景區共同發展。

“光霧山‘世界地質公園’這一世界級稱號四川僅3個、中國僅39個,潛力非常之大,價值非常之高,要繼續深度開發運用,形成以點帶面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南江縣委副書記、縣長李善君在天府旅遊名縣推進會上這樣說道。南江編制完善了全縣旅遊地圖,綜合打造旅遊導視系統,讓遊客對全縣大小景區景點一目瞭然。各個景區、旅行社、賓館酒店也積極探索儘可能吸引客源的路子,讓秀美風光吸引遊客,讓真切體驗留住遊客,讓溫馨服務感動遊客。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光霧山森林康養營地

打造宜居宜遊的康養勝地。利用森林康養度假的絕佳勝地這一優勢,打造“康養”金字招牌,抓好養身、養心、養性、養智、養德“五養聖地”建設,將南江打造成全省領先、全國知名的森林康養示範區,計劃在2025年前,建設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個、省級康養人家2個、各類康養精品項目10個以上。

培育引領發展的市場主體。“文旅產業發展歸根到底是市場行為,關鍵還得企業來抓”,南江縣文廣旅局負責人說道。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緊盯天府旅遊名縣創建明確要求,以培育兩家年收入5億元以上或納稅5000萬元以上的文旅龍頭企業。大力實施以龍頭企業培育工程為目標,引進了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旅戰略投資者和運營商,打造了一批本土文旅領軍企業,培育了一批民營和中小微文化企業,形成了以大企業牽引文旅資源大整合、開拓文旅大市場的工作格局。

破繭蝶變 築夢文旅融合前景


“沒有文化承載的旅遊就是無本之木,沒有旅遊帶動的文化就是隱世絕唱。”市文旅集團一負責人說。在完善自身和汲取經驗的情況下,正確處理文化與旅遊的關係,推動融合發展;正確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係,推動全域發展;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推動持續發展,並圍繞文旅項目、文藝精品、文創產品下足“繡花”功夫。

開發體驗性強的文旅項目。大力推進“文化+”“旅遊+”“文旅+”,創新文旅業態,把“吃、住、行、遊、購、娛”和“商、養、學、閒、情、奇”結合起來,推動文化旅遊與科技、教育、體育、農林、水利相結合,開發山地度假、避暑研學、溫泉療養、水上漂流、玩冰賞雪等旅遊新項目。市文旅集團推出的全國首部大型行浸式實景劇《夢境光霧山》,遊客在景區白天能賞景,晚上能夜遊,既能視覺觀賞,也能親身體驗。目前,每晚現場觀摩遊客逾千人,有效拓寬了當地群眾增收渠道,極大地提升了景區夜間消費能力。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夢境光霧山》

打造再現歷史的文藝精品。《夜雨寄北》是詩人李商隱在“巴山”創作的一首膾炙人口的七言絕句。圍繞這首千年古詩,打造“巴山夜雨”品牌文化,既是對歷史的真實還原,更是對“文旅強縣”的高度契合。《巴山夜雨》舞臺劇在2019年10月紅葉節期間隆重上演,推動了文化藝術產品化、旅遊化、市場化,把文化資源變成旅遊產品。深挖傳統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的魅力,把碎片化、模糊化、記憶化的文化片段進行系統性、整體性歸納完善,把主題找出來、把人物塑造起來、把故事書寫出來,形成一套成體系的南江文化大全,打造一批市場認可的文藝精品,彰顯南江文化獨特魅力。

推介地域特色的文創產品。堅持統一包裝、統一打造、統一宣傳,圍繞黃羊大酒店、溫泉酒店等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圍繞黃羊、正直大酥肉、長赤麻餅打造一批特色小吃,圍繞竹編、根雕等打造一批文旅藝術作品,開發系列衍生旅遊產品,讓遊客有看頭、有玩頭、有買頭。

城鄉共融 追夢增收致富“錢景”


縣城變遊客集散地。南江在統籌園林城市、公園城市、衛生縣城、文明城市、斷渠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五個同創”的基礎上,實施好“四個行動”,加快建設縣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即:實施改造提升行動,全面加快棚戶區、老舊小區、垃圾處理、排汙系統、旅遊廁所、農貿市場、地下管網等基礎建設改造,提升承載力;實施景觀建設行動,突出“公山幾水”,打造山水景觀,建設幸福溼地公園、城市綠道,規範管理縣城9個公園,做到處處顯綠、步步見景;實施文化融入行動,圍繞紅四門、太子洞等縣城“文化八景”,植入文化元素,打造了一批文化景觀,處處彰顯著這座城的文化底蘊;實施配套完善行動,建設完善特色街區、文化長廊、健身場地等公共服務設施,把縣城打造成遊客必來、來了必遊的旅遊集散地。

城鎮變旅遊目的地。堅持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突出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模式,成功培育創建了一批彰顯南江產業特色、凸顯巴蜀人文底蘊、引領區域創新發展的特色小鎮,構築成全域旅遊的中堅力量。以國家級特色鎮、省級特色鎮為目標,清花水鄉·鳳儀、七彩之都·正直、康養河谷·寨坡、花果之鄉·紅光4個特色鎮正在急蹄步穩地創建。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七彩長灘

鄉村變全域大景區。全面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實施了園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家園變花園、農房變客房、產品變商品“五變行動”,推進了家園美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照明亮化、環境淨化、保護利用鄉土文化“六化工程”,打造了一批文旅鄉村、農旅園區、田園綜合體,規劃建成了一批有規模、有特色的精品客棧、主題酒店和巴山民宿,保護好古橋、古井、古樹、古街、古石、古建築,以傳承好爨壇戲、巴山背二哥等非遺項目,管好用好村史館、農耕文化博物館為宗旨,彰顯“鄉土味道、川東北風格”。

文旅融合是長期工程,南江縣將以永遠在路上的執著,深度融合“文”與“旅”,全力推進全域旅遊發展再上新臺階。2019年,全年接待遊客94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81.7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8%、11.1%。(四川省南江縣委宣傳部 張海膠 林仲銘)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天府旅遊名縣創建 | 做足“融”字文章 全域旅遊助農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