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之前一次去好友家做客,那位朋友有一個女兒,在上小學五年級。

五年級已經算是比較懂事的孩子了,但是那天晚上我在朋友家中時,看著朋友從7點左右開始叫孩子去寫作業,叫了好幾次,直到8點多,孩子才不情不願地去了書房。

我這位好友向我抱怨,這個孩子平日裡也挺乖的,但就是每次回到家叫她去寫作業,她是能拖就拖,一會兒陪妹妹玩,一會兒又要去上廁所,上完廁所又說肚子有點餓了,想要吃水果,每次都要這樣磨蹭個一個多小時才願意去寫。

現在孩子的年級也比較高了,已經開始有升學壓力了,學校佈置的作業也開始多了起來。每次八點多寫,總要到十一點多才會結束,甚至有時候拖得晚了,十二點多才能上床。

朋友擔心每天孩子這麼晚睡會影響第二天的上課效率,甚至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會造成一定的危害。

我於是跟朋友分析,孩子要每天到十一點多才能上床,雖然跟學校繁重的課業以及孩子做作業的效率都有關係,但是孩子喜歡拖延這一個壞毛病或許才是導致這一問題的最重要根源。

想要解決孩子的“拖延症”,那可能就得先分析分析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寫作業。

孩子“排斥”作業的幾大原因

1. 寫作業讓孩子感到痛苦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人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寫作業這種事情雖然算不上“害”,但是面對枯燥乏味且需要讓自己費腦子的作業時,大部分孩子在當下都會選擇逃避。

在面對電視、遊戲、課外書等一系列誘惑,這些誘惑能夠讓孩子感到快樂以及滿足,相比之下,作業的枯燥乏味實在難以引起孩子的興趣。

並且,父母的斥責也容易讓孩子感到做作業非常痛苦。

有一種叫做心錨的心理學效應,它指的是我們把某些事情和相應的情緒聯繫到一起,當這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會引起我們相應的情緒,產生條件反射。

很多父母對孩子做作業這件事情非常嚴格,只要孩子一分神或者一寫錯一個字,父母就會出聲嚴厲呵斥。次數一多,孩子就會對做作業這件事情產生負面心錨。孩子一想到作業,就會聯繫到父母的斥責,因此會對做作業這件事情產生逆反心理。

2. “超限效應”:你越叫孩子越無心作業

超限效應,也就是指當刺激次數過多或者時間過久時,往往會引起人們的逆反心理。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這個效應起源於美國一個偉大的作家馬克吐溫。當時馬克吐溫在聽牧師的募捐演講,一開始,馬克吐溫是打算多捐一點錢的。當牧師講了十分鐘以後,馬克吐溫有點不耐煩了,決定只捐幾塊錢。又過了一會兒,牧師還沒結束,馬克吐溫決定不捐了。最後當牧師結束的時候,馬克吐溫已經有點憤怒了,於是從盤子裡偷了兩塊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有過這樣的超限效應。

當走在街上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家餐飲店時,在每家店鋪的食物口味和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我們會更願意選擇在那家沒有大聲吆喝攬客的店鋪裡坐下。

當夫妻情侶之間常常拿以往的一些舊問題來說事,受事一方在翻舊賬這樣反覆的刺激下,往往容易心生厭煩,甚至發飆反目。

孩子也是一樣。

你拼命叮囑孩子做作業,孩子在多次“快去做作業”的催促下,不但不會順從你的命令,而且容易心生厭倦,起逆反心理。即便去了書房,也會做一些和作業不相關的東西。

3. 無法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如果是上班一族的父母應該能夠發現,讓自己在家辦公和在辦公室辦公,這二者的效率往往相差甚遠。主要是因為在家辦公沒有良好的氛圍,許多事情總能夠讓自己分心,要不就是自己抵擋不住手機和大床的誘惑。

孩子也是一樣的。

許多父母把孩子寫作業的地方設在自己的視線範圍內,一般就是客廳的茶几或者廚房的餐桌。於是每當父母叫孩子去寫作業時,自己卻坐在沙發上悠哉地看著電視或者玩著手機。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總得受到電視或者從父母手機裡傳出的語音的干擾,叫孩子怎麼能夠專心得下去?

但是有的父母即便給了孩子書房這樣安靜的環境,在叫孩子去寫作業的上一秒,父母還和孩子坐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地看著電視,孩子也很難馬上聽話照做。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如何才能幫孩子改善這慢悠悠的拖延症呢?

1. 讓孩子體會到做作業的樂趣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父母雖然不是佈置作業的老師,無法決定作業的趣味性,沒辦法從根源上讓作業有趣起來,但是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做作業中感到快樂。

父母可以給孩子規定一個具體的做作業的時間,如果孩子能夠在這個時間範圍內有效完成自己的作業,那麼父母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

或者,父母可以在檢查孩子作業的時候,給予孩子一定的正面鼓勵。如果孩子的作文寫得還不錯,父母可以適當表揚,誇誇孩子的這次的作文寫得真好,比上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樣的表揚會成為孩子的一種激勵,讓孩子逐漸改善對作業的排斥心理。

2. 父母要有效溝通,不要一味催促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對於很多一次性叫不動的孩子,父母就不要三分五次多次催促,這樣不但容易讓孩子感到厭煩,而且會降低自己命令的威嚴度。

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規定好幾點該去做作業,到點的時候,可以適當出聲提醒一下。如果孩子還沒有去做,父母應該先試圖和孩子講道理。

可以這樣說:寶寶,上次你要求,如果你考到了100分就獎勵你一次肯德基,媽媽答應了你,媽媽也做到了。這次你答應媽媽7點就去寫作業,但是你卻食言了,你這樣的話,是不是媽媽下次也可以不守承諾呢?

一般講道理的孩子在聽到這番話之後,都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乖乖去寫作業。

3. 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一到點就拖拖拉拉,這幾個原因你有考慮過?

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是必要條件。這不但影響到孩子對先寫作業意願的大小,還會影響孩子寫作業時的效率。

父母可以在孩子該做作業的時間點,和孩子同時坐在書房。陪在孩子身旁,適當看點書,或者處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也在認真做事,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孤單地在書房寫作業,父母卻在客廳玩耍。

造成孩子不願意寫作業的原因可能還有很多,父母還是要根據孩子的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業對於孩子的學業成績而言固然重要,但是父母在這一過程中更需要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讓孩子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能夠獲得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