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码”,到底是咋回事?

随着经济发展智能手机以及各种APP的普及,现在生活里出现了一个你每天都会使用的我们亲切的称它为"二维码"。现实上不管是我们出行骑个共享单车,还是出门约会吃个饭看个电影,还是宅在家里和网友聊聊天,它都随处可见。从原来的交友名片演化到现在的支付手段,大街小巷有手机的地方就一定有扫码。那么四四方方的二维码到底是怎么扫出来的呢?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码”,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结构和构造,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它们主要都是由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色的小方块和小白块组成。仔细观察其构造主要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分别为定位区,格式区和储存区。下面小编会给大家一一介绍这三个分区分别在哪,它们的作用又是什么?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码”,到底是咋回事?

首先定位区是由三个大方块以及两个隐藏在其他区域的直线组成。当手机照射到码时,首先识别的就是定位区,通过三个大方块的排列形状确认码的范围和方向。这也就是为什么随意摆放但是并不影响机器识别的原因。

​除去定位区全部由造型规整的方块组成的部分就是储存区。利用传说中的二进制,黑色小块代表1白色小方块代表,数据信息在不同编码规则中按照0和1交替组成。当用手机扫码的时候,以几个竖向排列的方块为一组,从右下角开始一次读取。然后将这些黑白方块转化为0和1,再将它们识别为二进制数字数列,然后进行编码,就能知道它之中的信息了。当然小编说的只是一种原理,实际操作可能更加复杂一些。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码”,到底是咋回事?

至于格式区的作用则是设计的容错机制。数据区经过更仔细的划分可以分出格式区和储存区。格式区当其破损或者被遮挡是,就可以备份作为补充辅助识别,提高识别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每个码的容错区大小是不相同的,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7%、15%、25%、30%。区域越大容错率就越高,当然与此相对的储存区域也相对减小。容错等级就被隐藏在格式区内。

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扫码”,到底是咋回事?

通过这三个部分所谓的扫码就可以通过机器扫描出来了,而且根据储存区的不同内容,还有三个部分的大小排列就可以通过码的不同显示出各种不同的信息。

本文由沈阳赚币科技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 。违者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