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選——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

李白少年時居住在四川,讀書學道。二十五歲出川遠遊,先後居住在安陸、魯郡。在此期間曾西入長安,求取功名,卻失意東歸;後來奉詔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受讒言出京,漫遊各地。安史之亂起,為了平叛,加入永王李軍幕僚;後來永王為唐肅宗所殺,因受牽連而被流放夜郎。遇赦東歸,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病逝。

李白以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詩歌反映現實,描寫山川,抒發壯志,吟詠豪情,因而成為光照古今的偉大詩人。


詩解

1.酌:飲酒。獨酌:一個人飲酒。
2.間:一作“下”,一作“前”。
3.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4.“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5.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6.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7.將:和,共。
8.及春:趁著春光明媚之時。
9.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10.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11.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12.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13.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巖畔”。


譯文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著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著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唐詩選——月下獨酌

詩韻

“酒”與“月”是李白一生中常伴左右的忠實夥伴,他留下了許多關於美酒和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營造出一種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藝術境界,而把這種情結髮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

“孤月掛空碧,是身如浮雲。”“月”在中國文人心中一般來說讓人產生一種孤寂之感,正如神話傳說中那清冷的廣寒宮只能存於月亮之上。而酒眾人都知它是孤獨苦悶時的慰藉之物,同時也知“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結果。

月下獨酌本是無限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象為自己找到了夥伴,所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成了“三人”,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

然而從表面上看詩人好像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後卻充滿著無限的淒涼。詩人如此孤獨,只有天上的明月及自己的影子相伴相隨,然而連這種快樂也是暫時的,“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只能相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奇思妙想的背後,是無法排遣的寂寞與孤獨。

因為世少相知,詩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為伴,向月而高歌,對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鬱悶。詩人要和明月、身影永遠結成忘情好友,將來在邈遠的碧空中相見遨遊。這表現了詩人對汙濁現實的強烈不滿,在孤獨中嚮往自由和光明。

李白愛“月”愛“酒”,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在塵世生活的孤寂與無可奈何。同時,在他鬱郁不得志的一生中,又存在了極大的嚮往,這一向往同樣寄寓到“月”和“酒”之中,如“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於是在這深層痛苦的引發下,才產生了李白的永樂浪漫情懷。而這首《月下獨酌》正是這一情懷的真實映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