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佈,打字多了會“讀不好書”

學術頭條:康復者血漿可清除新冠病毒,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佈,打字多了會“讀不好書”

哈佛團隊Science發文:美高校或將在家隔離上網課到2022年

本週二,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在《Science》上發表了研究論文,研究認為美國可能需要長久地堅持隔離措施直到2022年,期間人們將必須呆在家中用餐、上課。這一說法直接與白宮官方鼓吹的研究相矛盾,白宮此前支持的研究預測疫情大流行可能在今年夏天停止。

SARS-CoV-2轉錄組與RNA修飾圖譜

2020年4月9日,來自首爾大學/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 (Institute for Basic Science) RNA研究中心Narry Kim和Hyeshik Chang團隊在Cell雜誌上以“pre-proof”形式在線發表了關於SARS-CoV-2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architecture of SARS-CoV-2 transcriptome”。文章報道了SARS-CoV-2病毒的轉錄組及RNA修飾,為研究病毒的生命週期和致病機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同時也為疫苗的研製和開發提供了方向。

一劑康復者血漿可迅速清除新冠病毒!上海瑞金醫院等發表10例重症患者療效

康復者恢復期血漿被視為有潛力的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搶救療法之一,中國衛健委和美國FDA都已允許在危重症患者中採用這一療法,但其潛在臨床益處和風險仍有待驗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最新發表了中國團隊對10例重症患者接受血漿療法的前瞻性研究,結果顯示症狀改善和病毒清除速度都有所加快,並且支持了血漿療法的安全性,其中1例危重患者第2天就出現多項改善。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團隊還巧妙設置了一個對照組,從而更能說明血漿療法的效果。

新冠病毒能在外科口罩上停留7天?港大團隊評估病毒穩定性

《柳葉刀-微生物》最新發表一篇來自香港大學團隊的實驗結果,為新冠病毒在不同環境下的穩定性,以及消毒劑的作用增添了證據。這項研究同時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支持。結果顯示,新冠病毒在4℃時非常穩定,在14天裡濃度僅降低了0.7 log TCID50。但病毒對熱敏感,將溫度提高到70℃後,5分鐘就能將病毒滅活。

《細胞》發現,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產物比我們想象中複雜得多

今日,《細胞》雜誌上線一篇最新研究論文詳細分析了新冠病毒的RNA。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是RNA生物學專家、韓國基礎科學研究所(IBS)的金娜蕊(KIM V. Narry)教授。研究人員發現,由於RNA分子會發生融合、缺失、移碼等事件,新冠病毒的基因組產物實際上要更多,存在數十個未知的亞基因組RNA。研究人員還在病毒RNA上發現了多種過去未知的化學修飾。

NEJM:瑞德西韋同情用藥結果發佈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發佈了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公司開發的在研抗病毒療法瑞德西韋(remdesivir)在同情用藥(compassionate use)情況下治療重症新冠病毒病(COVID-19)患者的試驗結果。試驗結果表明,在53名來自全球各地的嚴重和危重COVID-19患者中,瑞德西韋給68%的患者帶來症狀緩解。尤其是在需要接受機械通氣的危重患者中,瑞德西韋的治療將死亡率控制在18%。

Nature Medicine: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現症狀前數日就已具有高傳染性

4 月 15 日在 Nature Medicine 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具有明顯臨床症狀的 COVID-19 患者可能在症狀發作之前就已經具有高傳染性。研究團隊估計傳染性在症狀出現之前的 2.3 天開始產生,並在疾病最初征兆出現之前的 0.7 天達到頂峰;在患者出現症狀之前,傳播鏈中 44% 的二代病例就已經被感染。

科學家通過模型估算新冠病毒傳播時間點

中國香港大學世衛傳染病流行病學及控制合作中心劉浩然及同事對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94名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排出時間模式進行了調查,研究表明新冠肺炎患者可能在出現初始症狀的兩三天前便開始排出或分泌新冠病毒。相關論文4月15日發表於《自然—醫學》。

JAMA綜述:治療新冠病毒,近10款老藥新用和3種輔助療法的最新證據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最新發表來自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ern Medical Center)團隊的綜述,總結了新冠病毒感染的病理和潛在治療靶點,以及氯喹、瑞德西韋、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等主要在研藥物和臨床現有支持性治療的最新證據。綜述認為,目前最有前景的在研療法是瑞德西韋,但仍有待隨機試驗的檢驗。輔助治療中,抗細胞因子或免疫調節藥物,以及康復者血漿療法的作用值得關注,但不推薦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

柯昌文等團隊首次揭示中國廣東省SARS-CoV-2基因流行病學

2020年4月16日,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柯昌文(廣東省公共衛生研究院為第一單位)及牛津大學Oliver G Pybus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Genomic epidemiology of SARS-CoV-2 in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結合了宏基因組測序和平鋪擴增子方法,從廣東受感染的個體中產生了53個基因組。

深圳三院發佈新冠患者肝功能特徵分析,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患者肝損傷風險升高

近日,深圳第三人民醫院陳軍、蔡慶賢團隊及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徐琳等合作,在肝病學頂級期刊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8.964)雜誌發表題為:Characteristics of Liver Tests in COVID-19 Patients的研究論文。該論文通過對新冠病人肝功能特徵分析,發現那些使用了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的患者有更高的肝臟損傷風險,該研究為全球不斷蔓延的新冠疫情提供中國經驗和臨床數據支持。

林承棋/羅卓娟課題組揭示轉錄起始複合物的相分離

4月1日,來自東南大學“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林承棋和羅卓娟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題為ENL initiates multivalent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Super Elongation Complex (SEC) in controlling rapid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闡明瞭有關基因轉錄延伸複合體形成及作用機制的研究工作成果。

種康/楊運桂合作團隊發現水稻高溫適應性調控新機制

2020年4月9日,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種康院士團隊和北京基因組所研究楊運桂研究員團隊合作在Developmental Cell發表了題為OsNSUN2-Mediated 5-Methylcytidine mRNA Modification Enhances Rice Adaptation to High Temperatur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甲基轉移酶OsNSUN2介導mRNA的m5C修飾,調控水稻的高溫適應性。

黃金豔/陳軍合作利用生物和統計協變量提高數據分析統計效率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黃金豔研究員與梅奧醫學中心陳軍研究員合作,使用模擬和真實的EWAS數據集,使用數據集對應的協變量,評估了五種FDR控制方法的性能,該成果於4月7日發表於Genome Biology,題為:Leveraging biological and statistical covariates improves the detection power in epigenome-wide association testing。

中國學者提氣候變化全球合作策略 促各國控溫增加淨收益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一期發表中國學者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論文稱,如果世界各國無法完成其當前的國家自主減排目標(NDC),那麼到2100年,相比於實現氣溫上升控制在2度(攝氏度,下同)或1.5度的目標,全球總損失可能約150萬億至792萬億美元。論文還提出能夠獲取更大收益的全球合作減排策略,有望帶來約127萬億至616萬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假蜜腺如何“迷惑”傳粉者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孔宏智研究組發現毛茛科黑種草屬植物是研究假蜜腺形成和演化的理想體系。近日,該團隊以大馬士革黑種草為研究材料,系統研究了花瓣上假蜜腺的形態學本質、光學屬性、發育過程、分子機制和生態學功能。該研究成果於4月14日發表在《自然-通訊》。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研究計劃項目和中科院項目等的資助。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歇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成功合成了具有高度複雜結構的手性粒子,並揭示了複雜結構的形成機理。

科學家繪製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遙感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王宗明、姜明團隊與合作者共同研發了集成面向對象方法與多層次決策樹的分類方法,應用1436景Landsat 8 OLI遙感數據,完成了2015年高精度中國國家尺度溼地分佈信息提取,分類精度高達95%。這將為我國的溼地生態保護與精細管理提供重要的支撐,為溼地生態相關研究提供重要的數據基礎。相關成果發表於《攝影測量與遙感》雜誌。

打字多了會“讀不好書”

深圳神經科學研究院譚力海教授和首都師範大學羅勁教授團隊4月3日發表於《學習科學》的研究表明,大量使用拼音輸入會影響兒童閱讀相關的神經發育。研究人員對9至11歲的兒童進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以探究拼音輸入對他們神經發育的影響。結果顯示,相對於使用拼音輸入較少的兒童,使用頻繁的受試者在閱讀任務中左額中回、左額下回和右梭狀回區域的皮層激活模式較弱。另外,頻繁打字的兒童左額中部區域灰質容量相對更小,而該區域對漢字閱讀至關重要。

“旁觀”放療的腫瘤細胞也會被殺滅,華科同濟醫學院新研究首次揭秘原理,惡性腫瘤有救了?

2020年3月26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楊坤禹/金紅林教授課題組原創性研究成果:“Irradiated tumor cell–derived microparticles mediate tumor eradication via cell killing and immune reprogramming”。該研究從新的角度揭示了放療旁觀者效應之謎。該研究首次發現,經輻照的腫瘤細胞所分泌的微顆粒(irradiated tumor cell–released microparticles,RT-MPs),是介導RIBE的主要成分,可通過導致鐵死亡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重大進展,浙江大學楊波/何俏軍/馬勝林發現煙酸可逆轉索拉非尼誘導的手足皮膚反應,造福腫瘤患者

2020年4月15日,浙江大學楊波,何俏軍及馬勝林共同通訊在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題為“s-HBEGF/SIRT1 circuit-dictated crosstalk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and keratinocytes mediates sorafenib-induced hand–foot skin reaction that can be reversed by nicotinamid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顯示血管內皮細胞是索拉非尼誘導的HFSR的主要細胞靶標,其中可溶性肝素結合表皮生長因子(s-HBEGF)介導了血管內皮細胞與角質形成細胞之間的串擾。

巴斯德所肖暉發現cGAMP跨細胞激活STING抗病毒感染新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肖暉課題組在 Cell 子刊 Immunit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Transfer of cGAMP into Bystander Cells via LRRC8 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 (VRACs) Augments STING-Mediated Interferon Responses and Anti-viral Immunit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陰離子通道LRRC8/VRAC是一個跨細胞膜轉運cGAMP的轉運蛋白,能將病毒感染細胞產生的cGAMP轉運到非感染細胞中激活STING信號和干擾素應答。這一發現展示出機體抵禦病毒感染的獨特機制,也為疫苗研發和免疫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中南大學皮膚健康與疾病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陳翔/印明柱臨床轉化團隊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題為:Potent BRD4 inhibitor suppresses cancer cell-macrophage interaction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揭示了自主研發的新型BET抑制劑NHWD-870通過阻斷腫瘤-巨噬細胞互作機制,為臨床阻斷表觀遺傳新靶點BRD4有效治療黑素瘤為代表的實體瘤提供了理論依據。研究發現,該抑制劑較同類化合物臨床活性提升了5-50倍,且可有效逆轉腫瘤的耐藥性,有望將晚期黑素瘤患者的生存時間提高一倍。

天津醫科大學尹海芳團隊通過簡單高效外泌體功能化方法,獲得免疫原性更強的DC疫苗

4月14日,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在線發表了天津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尹海芳教授課題組題為:Alarmin-painted exosomes elicit persistentantitumor immunity in large establishedtumors in mice 的最新研究論文。該研究利用一種簡單高效外泌體功能化方法,獲得了免疫原性更強的DC疫苗,在中晚期肝細胞癌、胰腺癌和乳腺癌中介導高效的免疫應答和抑瘤作用。這一研究結果將為臨床的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新手段和思路。

梁冠翔等發現腸道病毒組在新生兒體內分段寄生的模式

2020年4月15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梁冠翔作為第一作者,賓夕法尼亞大學Frederic Bushman教授作為通訊作者在Nature上發表文章“The stepwise assembly of the neonatal virome is modulated by breastfeeding” 。該項目對幾百個新生兒個體進行研究,採用大量分子生物學和微生物學技術,同時對近千生物信息學數據進行了深入分析,確定了腸道病毒組在新生兒體內分段寄生的模式,並發現母乳餵養對於潛在有害病毒在腸道寄生的抑制作用。

劉洪/葉幼瓊/韓冷合作揭示癌症免疫治療的性別相關分子差異

2020年4月14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皮膚科劉洪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葉幼瓊研究員、美國德州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韓冷教授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Sex-associated molecular differences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仔細分析了前人的薈萃分析,得出不同的數據集會導致不同的結論。作者進而挖掘了多個免疫治療臨床數據集,揭示了性別相關免疫因素對皮膚黑素瘤、肺癌等癌症抗PD-1 / PD-L1 應答率的影響,強調了在未來的臨床試驗中提供組學數據對了解性別對免疫治療影響的重要性,為解決關於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免疫治療效果的分子差異這一熱點問題提供了最全面的方案。這一研究成果對於皮膚黑素瘤等腫瘤患者的個體化診療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袁晶課題組揭示瘧原蟲配子發生起始信號的調控機制

近日,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袁晶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發表題為An intracellular membrane protein GEP1 regulates xanthurenic acid induced gametogenesis of malaria parasit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瘧原蟲在按蚊傳播過程中的第一步-配子發生中受按蚊XA激活的環磷酸鳥苷cGMP信號的激活機制。

焦建偉團隊揭示星形膠質細胞精準產生機制及其異常導致自閉症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PNA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CD93 negatively regulates astrogenesis in response to MMRN2 through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ZFP503 in the developing brain 的研究論文。研究揭示了調控星狀膠質細胞產生和其功能的機制。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儲成才研究員應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寫植物氮信號調控網絡綜述文章

近日,儲成才研究員受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撰寫了題為“Towards understanding the hierarchical nitrogen signalling network in plants”的綜述文章,對以NRT1.1-NLP為核心的硝酸鹽信號通路、採用系統生物學方法解析植物氮信號調控網絡,以及系統性氮信號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 ,對植物中不同層級的氮信號調控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探討,並提出了未來植物氮信號網絡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寧波大學陳劍平院士團隊揭示植物RNA病毒致病新機制

近日,PNAS在線發表了寧波大學植物病毒學研究所陳劍平研究團隊題為Distinct modes of manipulation of rice auxin response factor OsARF17 by different plant RNA viruses for infect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揭示了不同類型植物RNA病毒靶向同一個寄主抗病毒因子,干擾其功能從而促進病毒侵染的新機制。

花中色素之類胡蘿蔔素的形成

Lauren E. Stanley等在The Plant 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 A Tetratricopeptide Repeat Protein Regulates Carotenoid Biosynthesis and Chromoplast Development in Monkeyflower (Mimulus)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從模式生物猴面花(溝酸漿屬)中發現了一種對類胡蘿蔔素生成和有色體發育起關鍵作用的蛋白。

斯坦福研究:這個長壽基因,可能讓高危人群“躲過”阿爾茨海默病

攜帶一個拷貝APOE4的人群,患阿爾茨海默病風險是其他人群的3倍多;如果攜帶兩個拷貝,風險則飆升近10倍。而根據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團隊的最新發現,如果同時攜帶另一種klotho基因變異,相當一部分APOE4攜帶者則不會患病。換言之,klotho基因變異可能起到了保護作用,是抵消APOE4影響的候選基因。研究結果近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神經病學》。這一發現為患者風險識別、藥物和療法研發都提供了新洞見。

出生後的皮膚生長機制及細胞動力學

2020年4月6日,來自布魯塞爾自由大學的Cédric Blanpain團隊在Cell雜誌上發表題為Defin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Skin Epidermis Postnatal Growth的研究論文,他們以小鼠尾巴和腳掌的皮膚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從出生到成年這個過程中的現象及機制做了全新的解讀。此前,Cédric Blanpain教授曾因證實癌症幹細胞的存在而入選了2012年Nature年度十大人物。他利用遺傳細胞標記技術追蹤了小鼠的乳頭瘤(一種皮膚癌的前兆)的增殖情況,指出大部分的腫瘤生長來自於類似保持皮膚健康的幹細胞。

斯坦福發明靠“菊花”識別用戶的智能馬桶,可對排洩物進行自動分析

學術期刊《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的最新一期上,有篇研究論文向讀者介紹了一款新穎的智能馬桶,吸引了很多人好奇的目光。發明這款馬桶的是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一支科研團隊。與那些會自動清洗、烘乾、除臭的普通智能馬桶不同,這種新的智能馬桶更關注你的健康,可以在你使用它時,連續不斷對你的尿液和糞便進行自動分析,從而幫助你及早發現疾病跡象。

哈佛研究:睡眠保持這個時長,幫助你遠離糖尿病

據一項由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表在《糖尿病護理》的研究顯示,在成年早期至中期,保持恆定的7至8小時睡眠模式,可能會降低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研究人員分析發現,睡眠時間持續5小時的人群,風險升高了43%;睡眠時間持續6小時的人群,風險升高了17%;睡眠時間持續8小時的人群,風險降低了4%;睡眠時間增加的人群,風險升高了33%;睡眠時間減少的人群,風險升高了32%。

全新染色質構象捕捉技術Micro-C,讓基因表達調控更清晰

近日,Molecular Cell雜誌發表背靠背文章Resolving the 3D Landscape of Transcription-Linked Mammalian Chromatin Folding和Ultrastructural Details of Mammalian Chromosome Architecture。它們發展了一種新的染色質構象捕捉技術,名為Micro-C。Micro-C可以達到單個核小體長度(~200bp)左右的分辨率,因此可以觀察到許多更為精細的染色質結構。

量子計算平臺運行溫度提至一開爾文以上

英國《自然》雜誌15日發表的兩項獨立研究,成功演示了能在以現有運行溫度的15倍溫度下運作的量子計算平臺。運行溫度提至1開爾文以上被認為是該領域一個重要里程碑,對於將現有原型擴展至更大更強的量子計算機來說,研究結果將能帶來極大影響。

硅發光了!答案就在新型硅鍺合金裡

最近,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科研團隊開發了一種能發光的硅鍺合金,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這種全新的材料可以為硅基光源開闢一條新的出路。而目前,團隊正在用它創造一款能夠集成到現有芯片中的硅基激光器。

中微子或能揭示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原因

一個國際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提出中微子的行為與反中微子不同,這或能解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原因。這項研究的實驗在日本高強度質子加速器(J-PARC)的T2K(東海到神岡)項目完成。這項實驗結果的置信度為 3σ,仍未達到證實一項發現所需的 5σ 標準。但發表這項初步研究仍被認為具有重要意義,它為未來的研究和大科學裝置建設計劃提供了參考。

《自然》:失明小鼠重見光明!把皮膚細胞改造成感光細胞的新技術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天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為眾多因視網膜疾病而失明的患者帶來一道曙光。由CIRC Therapeutics公司視網膜創新中心眼科專家Sai Chavala博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開發出一種技術,把皮膚細胞直接改造成視網膜的感光細胞——感受光的神經細胞。將這種改造後的細胞移植到小鼠眼睛中,失明小鼠得以重見光明!

事關高校開學,兩部委發佈重要通知!

根據當前疫情防控形勢需要,為指導各地有序推進復學秩序,科學落實各項防控措施,防止學生聚集性疫情發生,針對高校學生學習生活環境狀況、學生構成結構等不同特點,在前期已有防控方案基礎上,教育部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印發《大專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術方案》,對學生返校前、返校過程中、返校後需要落實的全方位防控技術措施提出要求,以指導各地嚴格落實屬地責任、部門責任、學校責任和學生個人責任,將聚集性風險降到最低。

中國農科院1億元啟動自主科研計劃

4月15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宣佈投入1億元啟動科技創新工程2020年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將此稱為“農科院的自主科研計劃,是全院科研任務管理的核心之一。不論國家投入多少,我們先幹起來,成熟一項啟動一項”。

“中國—中東歐高校聯合會”網站上線

近日,由西安交通大學承建的“中國—中東歐高校聯合會”網站已初步建成上線。為推動與中東歐國家高校合作,根據西安交大與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協議,受中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委託,西安交大承建該網站。網站建成後,將全面展示“中國—中東歐17+1合作機制”下高校間合作進展,服務中國—中東歐高校合作交流,助力“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合作。

我國“天地一體化量子實驗室”戰疫情“建設加速”

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形如“E=hv”、總投資約70億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團隊已全面復工並“加速度建設”。他們正想方設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期的延誤,目標於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

中國農科院啟動一批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

中國農業科學院15日宣佈啟動一批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這些任務將聚焦三個方面:在作物分子聚合育種技術、高效固氮生物學、作物高光效育種、農業新材料、農情信息智能獲取等領域部署,持續開展原創性探索與前瞻性研究;在畜禽良種培育、農業動植物重大疫病防控、農業綠色發展等領域部署,突破若干“卡脖子”技術,研發一批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在經濟作物提質增效、農產品營養與安全、優質乳工程、智能農機裝備等領域部署,創制一批重大技術產品。

電渦流阻尼新技術應用前景廣闊

4月15日上午,湖南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系列活動·院士專場活動”——“電渦流阻尼新技術產業化研討會”在長沙市嶽麓科創港舉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90餘位現場來賓和近40位網絡參會代表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的形式深入交流,共同探討電渦流阻尼新技術的產業化進程,110多人觀看了直播。

直接對梯度下手,阿里達摩院提出新型優化方法,一行代碼即可替換現有優化器

優化技術何其多也!比如批歸一化、權重標準化……但現有的優化方法大多基於激活或權重執行,最近阿里達摩院的研究者另闢蹊徑,直接對梯度下手,提出全新的梯度中心化方法。只需一行代碼即可嵌入現有的 DNN 優化器中,還可以直接對預訓練模型進行微調。

科學家揭示林火干擾下土壤真菌群落演替軌跡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褚海燕課題組以大興安嶺不同火燒歷史樣地(火後1年、2年、8年、14年、30年、49年和260年)為研究平臺,探究不同土層中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在土壤有機層,隨火後恢復時間增加,外生菌根真菌群落劇烈變化;在土壤礦質層,腐生真菌群落隨火後恢復時間的變化呈滯後效應。火後恢復時間和土壤碳氮比分別是驅動土壤有機層和礦質層真菌群落變化的主要因素。

血液檢查預測癌症

近日,美國腫瘤公司科學家Michael Seiden團隊探索了幾種基於DNA測序的癌症檢測方法,有望在症狀出現前就能檢測出癌症類型。這項血液測試利用了4000人的血液樣本開發,能檢測出50多種癌症類型。其中,可以精準識別包括胰腺癌在內的12種重大疾病,而胰腺癌通常只有在晚期才能被診斷。

傅廷棟:我國油菜育種研究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傅廷棟處表示,根據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研究所和國家農業圖書館收集1995年至2018年世界十字花科作物育種領域發表的論文情況統計,我國科研工作者在十字花科育種領域外文論文發表量排名世界第一,其中,華中農業大學名列發文機構第一位。“以上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油菜育種研究在國際上具有極其重要影響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