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你還在堅持延遲滿足嗎?危害實在太大了!

寶爸回來了,昨天晚上讓他看會娃,我去洗漱。還沒離開十分鐘,寶寶哇哇哇的大哭,趕緊跑回房間,只見寶爸和孩子對坐在床上,孩子哭的稀里嘩啦,寶媽插著腰不理他,我問他“孩子哭成這樣,為什麼不抱一下,哄一下”,他老人家說“等她不哭了再抱”!

曾經延遲反應風靡一時,哭讓他哭個夠,不哭了再抱再理他,以免孩子養成愛哭鬧的習慣!

這個理論是費柏醫生提出來的。她主張孩子第一次哭不要立刻滿足他,要等五分鐘再去安撫;第二次哭就延長滿足時間,再等10分鐘;第三次哭就等15分鐘再去安撫,同時抱起來安撫的時間不要超過一分鐘,一分鐘後立馬放下。

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收穫一枚乖乖的,不吵鬧的孩子。大人為了自己省心省力,卻不知道這漫長的5分鐘、10分鐘、15分鐘的等待,對小月齡的孩子來說,有多麼的煎熬!


孩子哭了,你還在堅持延遲滿足嗎?危害實在太大了!

對於費柏醫生的這個理論實驗,我們看得太片面,卻沒有去看結果......


晚年的費柏醫生非常後悔小的時候在再她女兒身上用了這個方法。她的女兒對她沒有一點感情,叛逆且無情。

其實我一直不贊同這種一概而論的方式。八個月前,哭是寶寶的唯一語言,寶寶更不會耍小心機,那些說“孩子故意哭騙抱的”是用了成人的思維去想象了單純的孩子。

有一種情況可以使用延遲滿足:那就是孩子夜醒。孩子夜間醒來不要立刻抱起或者餵奶,觀察幾分鐘,可能孩子自己動幾下又睡著,或者大人輕拍幾下就可以了。這樣做了還是睡不著哭鬧不止,就要抱起來哄了!

孩子哭了,你還在堅持延遲滿足嗎?危害實在太大了!

你要相信,八個月前,孩子哭是真的有原因的,尿了,拉了,餓了,困了,渴了,不舒服了……

父母要及時滿足孩子的需求,這樣做的好處很多:

01

給足了孩子安全感

小月齡的寶寶特別缺乏安全感,可能醒來發現自己一個人在會哭泣;看不見媽媽會哭泣;害怕了會哭泣;去了陌生的地方也會哭泣。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給足他愛的抱抱,讓他覺得溫暖。當孩子內心富足時才不會擔驚受怕,患得患失。

02

不會讓孩子感覺被忽略

當孩子有正當需求時,比如困了,餓了,尿了拉了,不舒服了,大人仍然置之不理,會讓孩子的心靈很受傷害,有種被忽略的感覺,久而久之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也不利於良好性格的養成!


03

孩子不會情緒化,愛哭鬧

情緒化,愛哭鬧的孩子大多是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想通過壞情緒和哭鬧來吸引父母的注意,以便滿足自己的需求。這是一個惡性循環的過程,要及時引導加以調整。

孩子哭了,你還在堅持延遲滿足嗎?危害實在太大了!

八個月後,慢慢的孩子有了除了哭以外的其他語言,也漸漸開始有了自己的小思想。此時要學會分辨孩子哭的真正原因,什麼時候該抱,什麼時候該滿足,什麼時候必須堅定立場,建立必要的規矩。這樣就等同於和孩子說“不合理的哭鬧是達不成目的的”!

任何一套育兒理論,都不是萬能的,不可以照搬應用到每一個孩子的身上,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加以改進,找到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你呢,孩子哭,你是支持延遲滿足,還是支持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