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咖喱糊糊的印度,憑啥說他是美食的國度?

最近大家都開始擔心“疫情黑洞”印度,不確定感染人數、無法實行有效的城市隔離、無法及時跟近醫治……因為政治體制原因和全民的佛系性格,使得印度如同一個疫情的定時炸彈。

作為一個旅行愛好者和美食愛好者,原本,印度是我今年打算到訪的國度,如今,只好藉著電影先過過癮。

只有咖喱糊糊的印度,憑啥說他是美食的國度?

《米其林情緣》,講述了法國南部一家米其林星級餐廳的主廚如何幫助街對面一家印度餐館的22歲青年成為名廚的故事。

印度餐館,和中國餐館、日本餐館一樣,也開遍了全世界,印度,也被稱為美食的國度。然而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對印度的飲食並不是那麼認同。

我們的各大媒體平臺展示出來的,印度人不是稀裡糊塗的在炒飯炒麵,就是在對一堆顏色可疑的糊糊進行混合……這樣的地方,真的能被稱為是美食的國度嗎?

只有咖喱糊糊的印度,憑啥說他是美食的國度?

事實上,還真別小瞧印度,按照《米其林情緣》裡所傳達的觀點,如果說法餐是精緻高端餐飲的代表,那印度就是野路子飲食裡最好吃的,經過正統的調教包裝,印度菜也能成為世界級美食——當然這隻代表西方電影傳達出的價值觀,其實拋開這些不談,印度菜確確實實是很,好,吃,的。

印度美食,也是有基礎的。

在脫離英國的殖民獨立前,印度目前所處的南亞次大陸從沒有形成一個統一國家,民族和語言多種多樣,飲食也變化萬千。

比如,印度北部的人種,與巴基斯坦類似,都是雅利安人的後裔,都是膚色白的高種姓。他們與中亞諸國,和我們新疆的少數民族,其實都有血緣上的關係,在語言上也能互通,所以飲食也比較類似。美味的烤肉,饢,抓飯是他們主要的飲食。尤其是穆斯林群體,以牛羊肉為主食,很有新疆美食豪放的氣派。

印度的東北部,與西藏、尼泊爾接壤,歷史上也曾一度被吐蕃帝國征服,所以人種上近似東亞,飲食上帶著西藏的特色,喝奶茶(酥油茶)、吃糌粑、犛牛肉乾等等;

只有咖喱糊糊的印度,憑啥說他是美食的國度?

印度中部,是達羅毗荼人,他們是南亞最早的原住民,根據基因檢測,與西班牙、摩洛哥人有親緣關係。達羅毗荼人久居印度大陸,熟悉這裡的農耕物產。咖喱這種以薑黃為底,各種香料複合配置的調味料就是達羅毗荼人的發明。完整反映了南亞炎熱氣候下植物的豐富和濃郁。值得一提的是,達羅毗荼人大部分信仰印度教,吃素,所以正宗咖喱也以素咖喱為主。

而印度南部,主要是尼格利陀人和原始澳大利亞人,追溯起來,這些人與太平洋島嶼、澳大利亞土著是同一民族。他們也擅長以原始的燒烤、水煮方法烹飪各種動植物和水果。尤其擅長烹飪印度洋上的各種魚類,著名的斯里蘭卡烤魚,外皮酥脆,魚肉富含汁水並且有嚼勁,很有特色。

只有咖喱糊糊的印度,憑啥說他是美食的國度?

在眾多民族和繁複飲食文化的支撐下,印度菜展現出了多姿多彩的風貌,而且與中國八大菜系互為師徒因果不同,印度菜的各個派系是基於人種和語言的不同,是獨立野蠻生長的,所以,儘管印度菜並不像中國菜一樣,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但它能夠博採眾家之長,加之幾百年來對香料應用的得心應手,印度美食裡還真是有可圈可點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