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囂張的德意志帝國為何沒能製成原子彈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由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淨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當時的同盟國是以德國為首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所組成的,整場戰爭歷時4年3個月,最後以同盟國集團的徹底失敗告終。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囂張的德意志帝國為何沒能製成原子彈呢?


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勝國,它在戰爭中從德國、土耳其等戰敗國手上攫取了2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但戰爭同時也給它帶來了巨大的負擔,使它成為一個債務國。一戰結束後的德國,基本上是一個廢墟般的國家,也是個處於權力真空的國家,希特勒依著反凡爾賽條約的訴求,在一連串的爭鬥中得到了國家的權力。他成功地發揮了德國人民的民族性,並配合獨裁但有效率的政治手腕,使德國非常快速地恢復,以廢除凡爾賽條約並達到民族自決為號召,開始重整軍備並對外發展。

1938年底,兩個德國物理學家發現,元素鈾在核裂變時會放出巨大的能量,這一發現馬上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濃厚興趣。不久,法國物理學家和美國科學家進一步發現,鈾原子在一定條件下衰變可導致鏈式反應,從而產生具有驚人破壞力的爆炸。1934年4月,德國漢堡大學教授保爾·哈代克向德國最高統帥部進言,要求儘快發展核武器。哈代克的建議引起了德國軍政當局的高度重視,因為當時的歐洲正處於戰爭的邊緣,誰掌握了更有威力的武器,誰就有可能在戰爭中奪取主動權。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囂張的德意志帝國為何沒能製成原子彈呢?


1939年9月26日,德國軍備規劃局在柏林組建了由著名物理學家維爾那·海森貝格、奧托·哈恩為首的核研究機構——鈾協會,這標誌著德國正式將“鈾規劃”納入了軍事科研軌道。1940年5月,德國征服挪威和比利時,由此控制了歐洲惟一以工業規模生產重水的挪威維蒙克工廠,並獲得了比利時礦業聯盟公司庫存的1200噸精選鈾礦,這個數量幾乎佔當時世界鈾礦總數的一半。1940年12月,德國建成了它的第一個研究性原子反應堆,並掌握了金屬鈾的提煉技術,它意味著德國已基本具備了進行原子彈研究的基礎。尤其是1942年秋,二戰進行得如火如荼,對新武器的需求更加速了德國研製原子彈的步伐。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囂張的德意志帝國為何沒能製成原子彈呢?


英國的情報部門最早獲悉德國研究原子彈的計劃,並密切注視著德國的一舉一動,他們知道,一旦德國擁有了原子彈,後果將不堪設想。為了阻止德國的研究計劃,英國決定實施破壞行動。他們決定首先摧毀維蒙克工廠的重水儲備設施,從而斷絕德國生產核武器的重要原料。為此,他們制定出一個代號為“新手”的作戰計劃,空投傘兵並炸燬維蒙克工廠。1942年11月19日深夜,“新手”計劃啟動,但由於天氣和使用滑翔機經驗的不足,致使行動失敗,40多名傘兵全部犧牲。

消息傳到倫敦後,英國當局立即決定再次行動,要不惜任何代價阻止德國製造原子彈。他們制定了新的代號為“炮手”的計劃,挑選了6名挪威特種部隊成員組成一個偷襲小組,通過挪威地下組織的協助炸燬維蒙克工廠。為了保證能夠成功地完成這次的計劃,這6名小組成員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特種訓練。

1943年2月26日,6名特工被秘密空投到維蒙克工廠附近的地區,與挪威地下組織聯繫上後,馬上開始了行動。他們潛入守衛森嚴的工廠,將炸藥安放在工廠的要害部門——重濃縮車間,然後迅速撤離。一切都幹得乾淨利落,就如同我們在電影中常見的此類鏡頭一樣。稍後,一聲巨響震天動地,生產重水的主要設備和近一噸左右的重水被摧毀了。這次行動的成功,令英國人非常興奮,他們認為德國人至少要用兩年的時間才能恢復生產。沒想到,僅僅八個月後,德國就恢復了重水的生產任務。雖然沒有想到德國人的速度會如此之快,但這次行動的成功還是為盟軍的最後勝利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如此囂張的德意志帝國為何沒能製成原子彈呢?


隨著更多國家的介入和更多戰場的開闢,形勢對德國越來越不利,德國更加速了對原子彈的研製工作。而盟軍毫不鬆懈,為防止德國狗急跳牆,決定徹底摧毀德國的原子彈原料生產基地,1943年,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命令美國駐歐洲的空軍轟炸維蒙克工廠,這次轟炸給維蒙克工廠以致命的打擊,使其幾乎完全喪失了生產能力。面對這種局面,德國也迅速作出決定,把秘密儲藏的重水和生產設備運回德國繼續工作。盟軍獲悉了這一消息後,馬上作出反應。他們很快就搞到了重水和設備運輸所行的路線,並派出特工在運輸輪船所經過的深水區放好了定時炸彈。當德國的運輸輪載著那些“寶貝”經過時,炸彈準時爆炸了,重水和設備全部葬身湖底。盟軍在經歷了千難萬險後,終於徹底摧毀了德國的原子彈製造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