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桐花

下班匆匆,掃見對面一樹桐花。

原單位有三棵桐樹,兩高一矮一字排開,圓葉子蒲扇般搖擺,是遮陰的好樹。每年清明,次第開放,一樹“喇叭花”在光影下變換色彩。打眼望去,有點像南方的藍花楹,卻沒有絲毫的奢華氣,樸實低調。有風來,碩大的花朵墜滿地,院裡的車頂上都是,踩起來嘎吱嘎吱響。雖然不討喜,香氣卻厚重。

桐花,指泡桐花,不是梧桐花。在中國古代,梧桐是泛指,主要包括青桐和白桐兩種,就是今天俗稱的梧桐與泡桐。《周書》:“清明之日桐始華。”這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唐詩“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說的也是此事。宋代呂原明《歲時雜記》提到“二十四番花信風”時說,“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桐花過後,柳絮該飛了。有花粉過敏的人,涕泗橫流,噴嚏不斷,這個季節最是“傷春”。

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夜賞桐花

只道春寒都盡,一分猶在桐花。桐花時節倒春寒,山澗野村,自開自落花,並不寂寞。桐花初綻,海棠盈灑,碧桃正濃,賞花人很少關注,難怪花語是情竇初開。今日中午環樓“暴走”,不見太陽,出門瞬間便覺身上有點單薄。微汗比往日晚上很多。

小時候住大院,泡桐最多,也最熟悉。捏住花瓣抽出花蒂,用舌頭舔花根,入口絲絲甘甜,最是得意。挑花有技巧,太嫩的青澀,老了口感就敗了,掌握火候很重要。處處留心皆學問,弄得幾手絕活,是孩子群裡威望的來源。這可是童年“混圈子”的頭等大事。“手下”兵精將廣,打群架都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當然,“鼻挺泡”居多。初中時,偶遇當年瘦瘦小小、愛哭鼻子的“跟屁蟲”發小,儼然一米八幾的大個,拉著就要重新比試比試。趕緊搖手製止,笑談之間始知當年給他造成的“心理陰影”有多“嚴重”,也算是“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關於泡桐,還有一段浪漫的故事。《後漢書·蔡邕傳》:“吳人有燒桐以爨者,邕聞火烈之聲。知其良木,因請而裁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猶焦,故時人名曰焦尾琴焉。”原來,蔡邕曾於烈火中搶救出一段尚未燒完、聲音異常的泡桐木。他依據木頭的長短、形狀,製成一張七絃琴,因琴尾有焦痕,故取名為“焦尾”。這是焦尾琴的來歷,它和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琴。後世也稱此琴為“焦桐”。

但在蘭考,焦桐卻不是指樂器。泡桐耐乾旱,生長快,材質輕又透氣,天生是治沙和製作樂器的好材料。廣種泡桐樹,是當年焦裕祿在蘭考治沙的訣竅之一。焦書記種泡桐不但治了沙丘,無意中也給蘭考人民帶來一個響噹噹的好產業——樂器製作。如今,全國90%的古箏、古琴、琵琶的音板產自蘭考。泡桐,被蘭考人親切稱之為“焦桐”。


等閒春過三分二,憑仗桐花報與知

紫色的桐花蕾

纖纖女手桑葉綠,漠漠客舍桐花春。三春之景,到清明絢爛至極、由盛轉衰。桐花是標誌,前有桃杏,後有牡丹,待到荼靡花事了,夏天就來了。古時候,文人有夜晚賞花的習俗。“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是元稹的夜賞之作。宋代以後,月下賞梅、月下賞荷,成為文人詩酒應答的典型景緻。蘇軾有“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詩句,不過,他賞的是海棠。

白居易有桐花詩曰:

山木多蓊鬱,茲桐獨亭亭。

葉重碧雲片,花簇紫霞英。

是時三月天,春暖山雨晴。

夜色向月淺,暗香隨風輕。

今夕賞花何處?陽臺觀落櫻,等閒待春過,最是人間四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