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慎:慎言,慎行,慎友


人生三慎:慎言,慎行,慎友

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即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至始至終的慎之又慎,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

在我們日常的說話,處事,交友中,修煉好這個“慎”字也同樣適用。


慎言、慎行、慎友,一個人只有懂得這人生三慎,才能讓生活過得更安穩從容,一生才能更好的安身立命。

01

慎言

《艾子後語》中有一段記載:趙國有一個方士好講大話,自稱自己已經活了幾千年,見過伏羲、女媧、神農等上古神仙。

有一天,趙王墜馬受傷。太醫說,需要千年以上的血才能治癒。於是,趙王下令把方士殺了取血。


方士嚇得趕緊澄清自己是在說謊吹噓,但趙王並不相信他,認為他是為了保命才這樣說,最後還是把他殺了。


人生三慎:慎言,慎行,慎友


常言道,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趙國方士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了滿足內心的虛榮感,口無遮攔,吹噓妄言,結果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說話是把雙刃劍,用的好,它可以助你成功,用的不好,也可以毀了你。


說時的“言必適時,言必適度,言必適勢”很重要,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要管好自己的嘴。


不要自以為眼界開闊,就誇誇其談,不要為逞一時口舌之快,而吹噓造謊。

做人,說話是一種本能,會說話則是一種本事。任何時候,懂得慎言,是最好的修養。

02

慎行

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世事喧囂,物慾橫流,誘惑無處不在,一念不慎,就會讓自己陷入困境之中。


不管是面對名利,金錢或情慾,唯有守好自己的本分,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史記》中有這樣一則故事。春秋時期,魯國相國公休儀很喜歡吃魚,人們知道後就爭相送魚給他,而公休儀從來都不接受。

有人不解地問:“你那麼喜歡吃魚,為什麼不接受呢?”


公休儀說:“如果收了別人的魚,就要為別人辦事,最後早晚要被革職查辦,到那時誰還會給我送魚?”

自古以來,智者慎行,哪怕身邊紛紛擾擾,都不受誘惑,不為所動,始終不忘初衷,冷靜自持。

人生三慎:慎言,慎行,慎友

交通燈及行人過路處

慎行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智慧。


慎行之人,往往都有著極強的自我約束力,在誘惑面前,能夠堅守自己的原則,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不管有沒有人監督,都時刻反思規範自己的行為。不該拿的東西,不會據為己有,不該觸碰的底線,不會輕易越過雷池。

為人處事,做到慎行,則問心無愧,無論走到哪裡,都活得坦蕩踏實。

03

慎友

人一生,不能沒有朋友,但周圍的人形形色色。


有的真誠,有的虛偽,如若識人不清,錯交損友,就可能毀了自己的前程。

孫臏與龐涓一起師從鬼谷子,二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於是,結拜為異性兄弟。


後來,龐涓下山,謀求富貴,臨行前,對孫臏說:“若我能得魏王重用,一定會向朝廷舉薦你,一起共享榮華富貴。”

孫臏感動不已,當學有所成後,便前去投奔龐涓。


而龐涓見到孫臏,表面上熱情至極,心裡卻害怕孫臏有朝一日會取代自己的地位,於是告發孫臏私通敵國。


孫臏因此被治了重罪。

由於交友不慎,錯將信任託付,結果落得被算計傷害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所以,現實生活中,與什麼樣的朋友相交,至關重要。


真誠相待,品性純良的朋友,能夠與你肝膽相照,讓你變得越來越好。


而忘恩負義,自私虛偽的朋友,要麼將你同化,要麼將你推向深淵。

人一輩子,交朋友的目的,應該是見賢思齊,而不是讓自己走向失敗與墮落。

君子慎所擇,休與毒獸伍。


往來之中,交友要謹慎,懂得擇善而交,擇誠而處,往後的路才越走越順暢。


人生三慎:慎言,慎行,慎友

Sunset at the Beach


慎言,是最難得的修養;

慎行,是最高級的境界;

慎友,是最重要的能力。


一個懂得“慎”的人,不一定就是“完人”;但是一個不懂得“慎”的人,卻一定是“瑕人”。


輕率容易守慎難,悟慎,可護我們駐守清本,悟慎,可助我們安得自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