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在近代中國,有這樣一位外國人,他的家鄉遠在千里之外,他揹著照相機就來到著中國進行古建築考察和傳統建築的記錄工作,用他的相機記錄下舊中國特色的風景,有人說他是個漢學家,畢生致力於記錄和傳播古典建築之美,有人他是個攝影家,方寸鏡頭記錄了栩栩如生的風采……


隨著他回國之後的苦心孤詣,一本著作橫空出世,這本是把中國古代建築記錄的如詩如畫,正如他的書名,《如詩如畫的中國建築和景觀》



這個人就是,恩斯特·勃施曼。堪稱德國近代最厲害的驢友……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他原本是一名德國建築師,1906~1909年,三年他考察了中國十二個省份,行程數萬公里,對中國古建築進行全面考察,為了保存記錄,他拍下了數千張古代皇家建築、宗教建築和代表各地風情的民居等極其珍貴的照片。

勃施曼的照片在今天看來,相當有借鑑意義,畢竟部分古建築在今天已經毫無蹤跡了,勃施曼的照片讓我們領略的當年這些風景和古建築的風采,甚至可以看到當年的建築旁邊的人情風貌。1923年,勃施曼的著作出版後,一度洛陽紙貴……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於此同時,勃施曼的這批精美照片也進入了當時鈔票設計者的眼睛,有人提出,法幣特別券(第一版金圓券)就利用勃施曼的照片作為雕刻主景吧,


中央銀行第一版金圓券是在1948年正式發行流通的,然而從現在所見的第一版金圓券實物來看,券面上的年號卻標註為1945年。財政部長王雲五1948年才提出金圓券幣改革怎麼可能1945年印刷鈔票呢?


因為抗戰勝利的1945年,法幣貶值嚴重,為滿足國統區徵稅工作需要,國民黨政府向美國鈔票公司訂印一種“法幣特種券” (真的不是“金圓券”)紙幣專門用於徵稅(和作為徵稅使用的關金券意義一樣)。


時任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曾說,1945年印製的金圓實作為收繳稅收所用,並不在市面流通。而倉促發行金圓券後,印刷紙幣沒有時間,所以“法幣特別券”成了第一版金圓券,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勃施曼的照片成功的登上了法幣特別券。美國鈔票公司還以伯施曼的很多攝影作品為原型雕刻印製了凹版畫,但是隨著中國形勢的變化,這些風景版畫沒能登上真正的鈔票。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第一版金圓券面額分別為壹圓、伍圓、拾圓、貳拾圓、伍拾圓和壹百圓6種面額,各面額券面情況如下:(我認為一角貳角也應該算作此版特別券,設計風格基本一致,但是印刷公司不一樣)

  壹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正面為蔣介石像(中間),背面為重慶忠縣石寶寨圖景,背面有李駿耀、總裁俞鴻鈞的英文簽名。

  伍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正面為林森像(左側),背面為北京頤和園羅漢錘圖景(右側),背面分別有俞鴻鈞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梁平兩種版別的英文簽名。

  拾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正面為蔣介石像(右側),背面為貴州花溪四孔橋圖景(左側),背面分別有孔祥熙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梁平三種版別的英文簽名。

  貳拾圓,券面尺寸為62X147MM,正面為林森像(中間),背面為山東泰山南天門圖景(中間),背面有李駿耀和孔祥熙的英文簽名。

  伍拾圓,券面尺寸為64X150MM,正面分別有孫中山像、蔣介石像(中間)兩種版別,背面為杭州六和塔圖景(中間),背面分別有俞鴻鈞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梁平兩種版別的英文簽名。

  壹百圓,券面尺寸為68X155MM,正面為並列的蔣介石像和林森像(兩側),背面為山東濟南大明湖圖景,背面有俞鴻鈞和李駿耀,俞鴻鈞和梁平兩種版別的英文簽名。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您知道嗎,第一版金圓券的圖景來自於他的照片

第一版金圓券深受美鈔設計風格的影響。

從票面設計整體圖案來看,券面構圖緊湊,形成封閉的花紋邊框。


從券面設計細節圖案來看,除了圖景具有中國元素外,正面有多處巴洛克、洛可可式浮雕風格的圖形,這是歐美紙幣的常用裝飾元素。另外,背面花紋幾何圖形也與美鈔相近。


券面還祛除了過去法幣常用的漢字滿版底紋,而在主圖外採用大片留白的方式,這也與美鈔設計效果相同。


從票面尺寸來看,過去法幣的設計尺寸一般較大,而此版金圓券則尺寸較小,這與美鈔設計尺寸相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