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于成龍:一夜一壺酒,床頭已乏錢

隨著新老兩版電視劇的播放,加上廉政建設的需要,于成龍現在是廣為人知,家喻戶曉,不過,我還是喜歡老版的于成龍,因為,這新版也隨了世俗,竟然也給於成龍加了一身的功夫,在裡面比劃打鬥,這就讓人倒了胃口,感覺不太真實了。

對於一個大家都熟知的人物,本來就沒有列入寫作計劃,倒是今天看見一個帖子,是一位叫秦時漢殤的發表在知乎上的,便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覺了,現將原文轉帖如下:

“一個漢奸,于成龍生在萬曆年間,也就是1617年,在1644年大明滅亡時,已經是27歲成年人了,之後滿清入關,剃髮易服後就直接去考科舉了。我真的替錢謙益感到冤屈,人家剃髮易服後還為鄭成功抗清出力,最後因為水太涼而遺臭萬年,而於成龍這個狗漢奸在吳三桂反清後鎮壓民間起義,卻被後世人以廉吏稱之。真是大奸似忠。”

現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有兩個焦點,一是民族英雄,二是漢奸;前者的論點是,現在我們的中華民族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歷史上發生的戰爭,多是兄弟民族間的戰爭,所以,皆屬於內戰的範疇,兄弟間打打鬧鬧的,何必當真。

於是,衛青和霍去病不是民族英雄,教科書上連岳飛嶽王爺民族英雄的稱號都去掉了。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漢奸其實可以同第一個問題相關聯,既然是一個大家庭,那就無所謂這奸那奸的,要說是漢奸的話,那大清朝所有的漢族官員,皆可稱之為漢奸了,這不是很荒唐之事嗎?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清山西永寧州人,即今山西呂梁人;初為廣西羅城知縣,後升為四川合州及湖北黃岡知州,在歷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兵部尚書等一系列職務後,終於兩江總督任上,時年68歲,諡號“清瑞”。

從簡介中可以看出,他是個沒有出身之人,也就是說,他不是進士出身,按照清朝官制,沒有出身就不能當官,只能為吏;于成龍的確是從明朝就參加科舉,可是一直考到清朝也沒有考上。

而從他逝世後的諡號來看也是如此,一般文臣給諡號時,總會是加上個“文”字,如“文正”“文獻”等等;而他卻因這沒有出身,自然是無法享受,於是,只能就他的為官的清廉,給了一個比較少見的“清瑞”。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但他卻也是當官了,這是因為清朝有個“大挑制度”,是給中過舉人,或者有相當出身的人,作為候選,去那些邊鄙之地為官,以補官吏之不足,雖然于成龍在明朝只有一個副榜貢生的身份,但他在清朝時,卻是進了最高學府國子監學習,所以是有這個資格的,當然,那是沒有好地方去給他就任的。

于成龍是去了廣西羅城縣當縣令,這個地方在當時,那真叫窮山惡水之地,是一個以仫佬族為主的多民族聚集地,此地山匪橫行,地脊人稀,是個為誰也不願意去的荒蠻之所。

而儘管此時的于成龍已44歲,他告別老妻,懷著“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踏上了他為官的征途,在羅城的他以誠心,用重典,不懼艱險,勤勉為官,僅用了三年時間,此地便得以大治,民眾安居樂業,出現了這一地域少有的欣榮景象,為此,他被評為全省的治理榜樣。

因政績卓著,升任為合州知州,即今天重慶合川,據說,離去之時,全羅城民眾痛哭挽留,“追送數十里,哭而還”。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其中有一算命的瞎子,堅持要與于成龍同行,于成龍問為何要如此行事,瞎子答道,我知道你身上沒幾兩銀子,肯定是走不到四川的,我跟著你,到時可以掙幾文銅板,保你到達四川。

事情果如算命人所言,沒到任所錢便花了個乾淨,真是靠著這算命的,才一路艱辛地到了合川,當然,此事為一流傳很廣的傳說,不管其真偽如何,肯定是當時之人相信,他們的於大人身上,定會有著這樣的故事。

于成龍在合川任上,以其一如既往的清廉和勤政,加上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親力親為,與民為善,愛民如子的親民舉措,將合川治理得民眾歸心,人煙輻輳,治下安定。

於是,他再一次得到朝廷的嘉獎並升遷為黃州府同知,赴任時,依舊是一捆行李,沿途以蘿蔔充飢,艱辛地向新的任所走去。

接下來的他更是憑著卓越的才幹和優異的政績,一路地高升,由知府而按察使,由布政使而巡撫,最後直至兩江總督這樣的從一品高官,並在他23年的官宦生涯中,三獲“卓異”之殊榮。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何謂“卓異”?這是源自清朝吏部定期考核官吏制度,文官是三年一考核,只有政績突出,民眾擁戴之人方能入選,才能優異者稱為“卓異”,一般政績優異的官員能入圍就很不容易了,而這于成龍居然三次名列第一,可見其官聲之好。

于成龍是以廉潔名世,當然,其才能和踏實高效的實幹精神也是相伴相隨,他為官一地,造福一方,嚴於律己,不為私利,他的兒子及親戚們俱在鄉務農,清貧度日,家中除了收到這朝廷頒發的一塊“卓異”牌匾外,沒有從他身上得到過任何好處。

在他為官生涯中,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一生從未經歷被罷官和降職,而且,他的在19年間連升11級,從最底層的知縣直到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地位之顯赫,升遷速度之快,在有清一朝是罕見的,當然,不包括那些天潢貴胄及火箭提拔,任人唯親上位之人。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于成龍的快速升遷靠的不是投機鑽營,他靠的廉潔行政,造福百姓;靠的是不黨不朋,赤心為國;靠的是弊革陋政,敢作敢為;靠的是殫精竭慮,一切以治下百姓的幸福為奮鬥目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一生節儉,雖然官越做越大,但他對自己的苛刻卻是到了極致,他終日飯食只有粗米和青菜相伴,常年不知肉味,因此而被世人稱為“於青菜”。

竹筍才生黃犢角,蕨芽初放小兒拳;

試尋野菜和香飯,便是黃州二月天。

這應該是于成龍最為著名的一首詩了,名為《乙卯春題書雪堂》,是他在黃州知府任上所作,當時剛經歷過吳三桂的“三藩之亂”,又適逢洪澇之災,黃州饑民無算,民不聊生。

作為父母官的于成龍一面急報朝廷請求蠲免賦稅,一面四處請求錢糧,賑濟災民,並組織民眾生產自救,他的俸祿自是早就拿出給了災民,而自己則同著官府的一眾人,到處採集野菜度時光,這首詩反映的就是這樣的情景。

時值二月,那些植物都才初發小芽,看似小孩兒的拳頭般嫩嫩的,煞是喜人,詩中名為“香飯”,其實是可以想象得出,是一種什麼樣食糧,他以樂觀的精神和筆觸,寫下了這首面對困難,帶著衙役四處尋覓野菜以熬過春荒的生動場景。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一夜一壺酒,床頭已乏錢。

強欲禁酤我,通宵竟不眠!

寫這首《五絕·無酒》詩時,已是身為知府的朝廷四品大員,他自己好飲酒,但經常是無錢買酒,只能自己強忍著,又因著思鄉之情,整夜無眠,以詩記之,堂堂知府大人連一口酒都是奢望,這在哪個朝代能有這個的清廉之官?讓人真是一聲長嘆。

他這樣並不是做給誰看,而是伴隨他終生的艱苦樸素的精神,他的俸祿不是幫助了窮苦的百姓,就是捐資助學,他隻身天涯,為官20年方才一身布衣地回到家鄉看望妻兒。

行行復過井陘口,白髮皤皤非舊顏;

回首粵川多壯志,勞心閩楚少餘閒。

欽承帝命巡畿輔,新沐皇恩出固關;

四十年前經過地,於今一別到三山!

此詩名為《七律·恩假歸裡葬親過固關作》,從標題可以看出,他這次回鄉,是皇帝特赦恩准回家葬親,在外奔波,辛勤為官,不帶一個親人,觀歷史上,無論是包拯包青天還是海瑞海青天,都無法與其相比。

回首關山,四十年前曾過往,當年青絲,如今白髮,欽命已下,將赴兩江,官階似煙雲,所為皆為民,任重道遠,詩人撫舊思今,感慨萬分。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于成龍最後是逝於任上,這點電視劇描寫得是同史實相契,他是累死的,坐在辦公桌前,溘然長逝。

盈千累萬,盡是朝廷正賦;倘有侵欺,誰替你披枷戴鎖?

一絲半毫,無非百姓脂膏;不加軫惜,怎饒得男盜女娼!

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可以說,他是將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百姓,為他們的生計操勞了一生,因為他一生清廉為官,去世之後“僅餘竹簍敗笥,汙衣舊靴,銀錢毫無”,如此而已。

觀歷代為官之人,一品大員,清貧如此,亙古未有,他因而被康熙帝讚譽他為“天下廉吏第一”,出殯之時,百姓齊聚靈前痛哭,“巷哭罷市”,家中設靈位,晝夜焚香祭祀。

逝世後,官家將其遺體派人歸葬故鄉,長期在外漂泊,為宦後只回過一次家的于成龍,終於又回到了在無數個夢中才能回到的家鄉。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康熙帝此時做了一個現在看來很是錯誤的決定,他著令厚葬于成龍,並破例親自為其撰寫了碑文,其實,這康熙爺的好意肯定是違背了于成龍一貫節儉的主張,也害得於成龍九泉下都不得安寧。

時間到了1947年,又是一次災荒之年,在食不果腹的情況下,當地村民開會決定挖掘于成龍墓,以解燃眉之急,於是,在地下安息了兩百餘年的于成龍,又面臨著他無法左右的滅頂之災。

後來,據當時參與挖掘之人的回憶,于成龍衣冠整齊,髮辮無損,頂戴花翎擱置胸前;人們從墓葬中取出了很多的寶貝,有玉器和金銀等等,然後按村中人戶數量進行分配,這些隨葬品後來當然便拿去換了糧食等急需物品。

但是,有資料說,當時並不是因飢餓才挖墳換糧,而是為了籌集資金髮展生產;但卻又說是寶貝都拿去換了八百斤棉花,按人頭分了,而且每家還分得5個瓷碗和7顆珍珠,真相不得而知。

歷史上將故去之人啟出,一般都屬惡人之行徑,包括那令人深惡痛絕的盜墓賊,“史無前例”中被毀的名人墓葬也不在少數,于成龍墓當然也難逃一劫,再次遭到破壞,不同的是,民國時挖地下,這次是將地面上的所有,全數毀盡。

古今罕見的廉吏,大器晚成,百姓稱他於青菜,皇帝讚譽清官第一

但我想,無論如何,對這于成龍的安息之所,如何能行此之事,要知道,這可是你們的鄉黨,你們為之而驕傲的先賢啊,這如何下得手去挖?

現在想想都覺得不可思議,也許,餓死事大,也許,在那個時代,沒人將於成龍當回事了,也許,就是看中了裡面有值錢的物件,還能有什麼也許呢?

我實在是找不出理由來解釋了,只是不知道,于成龍的骸骨在當時是如何處理的,因為,當時是沒人對此感興趣的,據說是又一堆地埋在原穴中。

現在,在他的故鄉早已建有于成龍廉政文化園,規模還很大,也還是當地諸多名頭的教育基地,也是呂梁市一個比較著名的旅遊景點了,只是不知道是否要收門票,如果真要收的話,怕于成龍在地下也會不安的吧。

不要以為我這種擔心是多餘,因為我見過報道,在去韶山的旅遊團,都要被強制要求購買幾百甚至上千元一個的花圈,以作敬仰之憑,現在而今眼目上,這變相收費和斂財的現象多多,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事,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