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考中進士人數對比長治、晉城的教育質量


從古代考中進士人數對比長治、晉城的教育質量


科舉制度的誕生,可以說是中國的一項偉大發明,給了下級階層一個明確點上升通道,取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是非常大的一項進步舉措, 對培養和使用人才,對社會穩定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算上各個時期的府、縣方誌中的名錄,對進士的記載錯漏較多,即使以考據見長的光緒《山西通志》(以下簡稱《通志》)也出現了不少紕漏,如元代仁宗之前並無科舉考試,《通志》卻列有進士 10 餘人。我也不想考據什麼,只是隨便探討一下潞澤兩府歷來的教育水平之間,確有差距。


從古代考中進士人數對比長治、晉城的教育質量

長治晉城歷代科舉人數對比


隋朝雖然首創科舉,但是因存續時間較短,山西人還沒來的及好好考試發揮,就滅亡了,所以隋朝期間,山西只出過倆進士,平陽府和太原府各一。到了唐朝,雖然唐以太原龍興,但是終唐一代,山西也僅有188人中了進士。唐朝期間,潞澤的進士很少,潞州僅壺關一縣有進士6人,其餘皆沒。而澤州共有9人,除了沁水之外其餘各縣都出過至少一個進士。

北宋時山西地區 ,“為京室之夾輔”,是國之屏障 。其地下轄 :四府(太原府 、隆德府即潞州、平陽府即晉州、河中府) ,十三州,八軍,九十二縣。山西共有186名進士。 除平陽府外 ,進士人數都在 10人以上 ,而以澤州最多 ,為33人 ,而北部沿邊各州大部分無進士分佈 ,除嵐州有 5 人 ,代州 6 人和威勝軍 4 人 ,忻州有1人外 ,山西北部沿邊各州(軍) ,在北宋 167年曆史上 ,沒有一名進士 。潞州隆德府府治下進士9人,襄垣3人,屯留1人,共13人。威勝軍治下銅鞮縣(沁縣)1人,武鄉3人,共4人。澤州晉城縣14人沁水3人高平6人,陽城3人,陵川7人共計33人。澤州治下5個縣均有進士出現,又晉城考中最多,被稱之為“科第一時蔚起 ,以文與字名者甚眾”。這一時期,在群山夾雜著漳沁河流的長治盆地和澤州盆地有著肥沃的土地和水源,人口眾多,農耕發達,經濟社會文化都非常繁盛,也逐步形成了較好的教育氛圍。

金代建國120年,雖然短暫,但是歷九朝共開科41次,山西進士348人。除金太祖、哀宗兩朝沒有舉行科考之外,其餘七朝均有科考。山西進士人數佔金代進士總數6150人的5.7%。其中,晉東南是農商業發達、文人聚集的地方,共有進士家族6個,分佈在潞州、澤州。元好問對這一地區的好學之風曾有過描述:“文治既洽,鄉校、家塾弦誦之音相聞,上黨、高平之間,士或帶經而鋤,有不待風厲而樂為之者,化民成俗,概見於此。”晉東南建有州學9所,僅次於晉西南地區。長子縣有建於宋靖康年間的雄山書院,潞州唯一的進士家族便是出於長子。澤州進士家族多集中在高平、陵川兩地。金代陵川有著名的郝氏家族,郝 經 及 其 祖 上 七 人,皆“治經歷學,教授州閭,有聲張徹,郝氏亦大”。元好問求學於陵川,拜郝天挺門下。在這樣的文化大環境之下,陵川成為著名的狀元之鄉亦不是為奇。


從古代考中進士人數對比長治、晉城的教育質量


元代可以完全確定的山西進士,共有38名。其中平陽路27名,佔全省進士人數的70%,數量十分可觀。進士數量以直轄縣最多,共8名,是進士分佈最為密集的地區。潞州、澤州、絳州也是進士分佈較多的地區,分別有7人、4人、4人。

其時,潞、澤二州氣候偏冷,農業生產有限,“冬令常侵於春秋之半,甚有入秋即霜,盛夏而雹者……是以歲惟一熟。”糧食多由異地轉運,“太行片石,帶土無多,麥菽瓜壺,半仰給河內。”高大的太行山脈,也使得這裡的交通比較閉塞。“太行起於河南之濟源。迤邐東北,延袤千里……西入山西澤、潞二府……亙絕東西,天井、羊腸為道路險阨。”該地區進士人數卻較多,潞州7名,澤州4名,屬於進士密度較大的地區。

明代山西進士總數比前幾代進士的總和還要高出很多,其實主要和元末明初的人口結構關係密不可分。元末農民起義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消失,而山西一直超然物外,最終在明朝建立的初期,總人口達到400多萬,比北京河南人口之和還多出25萬,隨即出現了上一篇講到的人口遷徙,但山西也同時一直是培養人才的溫床。經過比較,取較為可靠的數據,山西進士中,潞安府有78人,澤州有126人,沁州18人分別佔山西進士人數比例7%,11.33%,1.62%。潞安府有學校9所,澤州有6所,沁州有3所。


到了清代的記錄愈發詳盡了,自順治三年到光緒三十年宮歷9朝,開112科,取進士26747名。其中,山西進士1409名,佔總人數的5%左右。

不算沁州的話,潞安府有進士52名,澤州府有進士132名。分別佔山西的3.69%和 9.37%。但是對比澤州府有5個縣,11個府、縣學書院,潞安府則有7個縣,16個書院,澤潞分別佔山西學校總數的5.58%和8.12%,教學質量的差距可見一斑。

翻閱歷史,可以看到最初的時候,潞澤相差不大,然而隨著對教育的投資和重視程度的不斷變化,長治與晉城雖然相隔不遠,卻是被人家遠遠拉開,即便是當代,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