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兒童語言需要成人去用心解讀#

作者|孫密密 全民心理獅社區成員 (社區ID:24)

編輯|PSY品控中心 Evan Zhou

圖片|網絡

加入社群、開白名單、課程推廣合作|添加 psy_lion 客服微信

每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起就會創造性地表達自己:揮手、蹬腿、搖頭、微笑……當然,最常見的表達方式是我們司空見慣的哭泣。

功能正常的爸爸媽媽,往往會在第一時間去區分孩子哭泣的含義:是餓了?還是困了?或者病了?感到害怕了,孤獨了,尿了便了……不一而足。

語言是人類發展的產物,兒童語言的發展更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進化過程。

大約從出生後2個月開始,寶寶們就會開始咿咿呀呀縱情表達;超過9個月,他們可能就會說第一個單詞,這些詞彙通常是爸爸或者媽媽,但實際上,他們並不完全理解這些語詞的意思;到了第12到15個月之間,孩子們會通過模仿學習自己所聽到的一些聲音或單詞,同時,這個年齡的孩子也已經具備理解簡單指令的能力。

孩子的詞彙量在2歲左右逐漸增加,對於聽取更為複雜的指令也駕輕就熟了;至2到3歲的階段,孩子知道了更多的詞彙,並且能用三五個單詞說出連貫的句子,而對於成人來說,理解他們所說的話也更容易了;到3歲以後,孩子已經可以使用更長,更復雜的句子,他們的發音也越來越好,說母語的時候也有了母語的樣子,對於駕馭本地方言也不在話下。所以,3歲以後的孩子,他們所說的一切幾乎都可以被成人聽懂了。

但是,即便在成人的世界,聽懂一個人的話也並不是容易的事,更何況對於很多概念、邏輯不明的孩子。

更何況,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小時候只會哭泣的階段還會努力去解讀孩子哭泣的含義,在孩子長大會使用語言之後反而不會認真聽取孩子的話了。

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3-5歲幼兒園階段兒童語言能力還不完善的時候,他們大多會藉助一些肢體動作來表達。當他們使用詞彙來表達自己所陳述的某個概念的時候,往往也會暗含一些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在其中,所以,當孩子說話的時候到底在說一些什麼?這些語句裡到底蘊含了一些什麼樣的具體概念、感受、想法和需求,這就需要成人去用心解讀。

接下來,我們總結一些孩子到底是在表達概念/狀態,還是任何的想法/需求,乃至情緒/感受的方法,給大家打造一個簡單易懂的四維度區分GPS,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01.表達概念或狀態

某個炎熱的夏日,一個四五歲的孩子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媽媽,今天好熱呀,我出了好多汗。

這句話看似是一句簡單的概念表達,也許孩子只是在表達一個狀態,但如果媽媽足夠了解她的孩子,或許就能讀出其中孩子未表達出來的需求——他陳述自己很熱,其實是希望讓媽媽幫忙擦汗或者扇風,或者是想吃一塊西瓜,一盒冰淇淋。到底孩子是想表達哪種需求,考驗的就是媽媽平時對孩子的理解程度了!所以,

聽孩子說話的時候,養成觀察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和肢體動作也很重要。

02.表達需求或隱形需求

在表達需求的時候,幼小的孩子習慣動用哭鬧的方式來輔助表達。

“哭”本身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通常受情緒驅動而產生,比如悲傷、難過、委屈、恐懼、痛苦,也可能是受其他動機驅動,比如小嬰兒在會說話之前習慣用哭聲來告訴照顧者我餓了,我渴了,我拉粑粑/尿尿了,我想睡覺了……所以,“哭”是一種信號系統,它向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可以激發周圍人的同理心,驅動周圍人向哭泣的人提供幫助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之後,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說出這些訴求,讓孩子學會表達“我要怎麼樣”或者“我不要怎麼樣”的意願。

例如在前面的語境裡,孩子感覺很熱,出了很多汗,可以直接這樣說:“媽媽,我好熱,我想吃冰激凌”。

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如果家長過度照顧或是太過善解人意,孩子還沒說,家長就猜到他/她的想法並即時提供滿足,則孩子就會被教會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平日裡當孩子有任何需求直接用動作或者其他語言方式代表的時候,家長可以引導孩子用語言直接表達,注意儘可能使用完整的句子,語音清楚,放慢語速,讓孩子易於模仿。

03.表達一種情緒或感受

感受是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因為外面的事物而引起的;想法是一個人在意識層面對某一件事情或某一個人的判斷。在馬歇爾博士的經典著作《非暴力溝通》中,是這樣區分感受和想法的:

一 想法

我覺得我吉他彈得不好。

在這個句子中,“我”評價自己吉他彈得好不好,只是一個對自己的評判而不是在表達感受。

二 感受

作為吉他手,我有些失落。

作為吉他手,我很鬱悶。

作為吉他手,我煩透了。

覺得自己吉他彈得不好,“我”感到失落、鬱悶或厭煩,這是在表達感受,是在用語言描述一個人內心的感覺。

當我們說“我覺得”或者“我認為”時,常常並不是在表達感受,而是在表達想法。

當我們提到自己感到自己“被拋棄、被羞辱、被虐待、被打擾、被拒絕、不受重視、被束縛、被欺負、無人理睬、得不到支持、無人賞識、被利用、被貶低……”時,都是在表達想法,而不是感受。

比 如

A.我覺得我被大家誤解了。

B.我覺得我被父母忽略了。

上述全部屬於想法,而不是感受。

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能夠清楚地表達感受需要豐富的詞彙。“很好”或“很差”這樣的詞語很難讓人明白我們實際的狀況。如果我們說“我感覺良好”,那麼,“良好”這個詞所表達的感受可能是高興、輕鬆、欣慰或是其他。

為了更好地促進人們的情感溝通,《非暴力溝通》主張使用具體的詞彙。

如果父母在傾聽孩子表達感受時,會停下手上正在做的事,與孩子保持目光接觸,並安靜專心地傾聽,這樣的關注姿態就可以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孩子在表達感受時離不開對詞語的運用,但由於年齡和能力的原因,其運用詞語的準確性和豐富性較差。因此,在傾聽孩子表達感受時我們要及時給孩子的感受命名,幫助孩子理解,澄清和糾正他們對感受和情境的歪曲性描述。

為了清晰地表達感受,大家可以參考以下的詞彙表:

☻☻☻

A. 表達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彙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喜悅 欣喜 喜出望外 興高采烈 心曠神怡 無憂無慮 踏實 安全 溫暖 舒適 放心 放鬆 自在 平靜 滿足 欣慰 陶醉 甜蜜 樂觀 自信幸福 興奮 振奮 振作 感激 感動 精力充沛

☹︎☹︎☹︎

B.表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的詞彙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洩氣 絕望 傷感 淒涼 悲傷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鬱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精疲力盡 委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疚 妒忌 遺憾 不舒服

孩子向家長表達感受時,有時僅僅是一種情緒的宣洩,不需要回應。這時家長只要做到傾聽即可。但很多時候則是孩子在表達一種情感層面的求助,他們期待得到家長的回應。所以,我們在回應孩子的感受表達時要做到兩點:一是作出的

回應要及時、適當;二是回應的內容要全面具體,不但要對感受做出回應,而且也要對情境、原因的描述作出反應,這樣可以使孩子把握感受的因果關係。

5歲的男孩東東在院子裡踢足球,不小心把球踢到了7歲男孩洋洋的蟈蟈籠子上,籠子被砸爛了,蟈蟈也死了。洋洋氣得隨手撿了一個土塊扔到東東的臉上。

東東抱著球在院子裡大哭,鄰居阿姨過來問:“東東,怎麼哭起來了?”他啜泣著說:“我恨洋洋,他用土塊扔我。”

阿姨試著對他的感受進行回應:“你對洋洋很惱火,因為他對你扔土塊,傷害了你的感情。”他回答說:“是的,我再也不跟洋洋玩了。”

阿姨幫他擦掉臉上的泥土,和東東談起蟈蟈的事,由於東東也喜歡洋洋的蟈蟈,他的情緒馬上開始轉變,他告訴阿姨:“洋洋那隻蟈蟈是他的爺爺從鄉下帶來的,叫的聲音很響亮。可是我把蟈蟈砸死了,再也聽不到它的叫聲了,洋洋肯定也很傷心…….”

因為阿姨很好地傾聽並回應了東東的感受,所以他很快平復了自己的情緒,甚至最後還理解了小夥伴洋洋,用他的同理心重新收穫了友誼。

如何聽懂孩子的話,怎樣解讀孩子的語言表達,判斷孩子到底是在描述一個正在發生和已經發生的狀態/概念,還是在表達自己隱藏的需求,或是傳達情緒和感受,其間的方法是需要我們家長用心學習的。

歡迎加入剛剛上線的全民心理閱讀會!全民心理閱讀會由全民心理獅創始人,旅日心理諮詢師,文化學者/譯者/作家李雨潭帶領,每月一個成長主題,一年12個主題精選36本經典心理學著作拆解,音頻+對應文字+延申知識點PPT,結合線上社群和各地心理諮詢師獨立運營的全民心理閱讀會地面活動,360度立體打造你的親子教育、情感發展支持系統。

點擊☞ 《全民心理閱讀會試聽|“我”能創造一切從“我”的存在開始》試聽,跟隨“全民心理閱讀會”6月“安全感”主題提升自我功能,學習如何給孩子創造安全感和成年後重新獲得安全感的方式。

訂閱請掃描以下二維碼,註冊後於首頁選擇“心理閱讀會”支付即可,選擇首頁“分享"可生成邀請卡邀請更多朋友加入,獲取影響力獎學金!

父母必備的兒童語言解讀GPS:四維度聽懂孩子的話|全民心理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