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最先接觸到《離騷》這篇文章,是在高中的課堂上。當時只知道按要求疏通文意、背誦全文,因為這樣可以讓我應付考試。

應試教育確實存在不足之處,會讓人只注重課文的本身,而忽略了背後隱藏的深意,我也是如此,忽略了這篇課文透漏出來的“屈騷精神”。

屈騷精神,就是屈原精神,屈原是《離騷》的作者,所以分析《離騷》對我們理解屈原精神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首先,我們得明白“離騷”為何意。

時過境遷,至今為止,世人對於這首名作創作與何時何地,都沒有確切的說法,有的人說是在屈原被楚懷王疏遠之時所做,有的人則認為是在屈原被頃襄王流放江南的時候所做。現在一般人多傾向於第一種說法。

可無論那種說法比較合理,誰也無法真正理解當時屈原為何將這片文章取名為“離騷”,所以對“離騷”的解釋也是說法不一。

司馬遷在《屈原列傳》裡這樣寫道:“離騷也,又離憂也。”意思是說:屈原之所以寫《離騷》,是由怨恨引起的。

這種說法被班固所引用,他在《離騷贊序》中寫道:“離,猶遭也。明已遭憂作辭也。”也就是說:

離騷即遭憂。

第二種說法以王逸等人為代表,他在《離騷序》中寫道:“離,別也;騷,愁也。”也就是說:離騷是離別的憂愁。

第三種說法是現代學者遊國恩先生提出來的,“離騷”相當於“牢騷”,是一種樂曲。

各家各派、不同學者對於“離騷”的定義都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但是從以上三種說法中,我們都可以看得出,屈原在寫下《離騷》的心境與處境都是令人憂愁的。

在疏通《離騷》的大意之後,也不難總結:《離騷》是一篇揭示屈原當時在政治上遭受的挫折與打擊,表達的是屈原被君王疏遠的悲傷憂憤的心情。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不同流合汙的獨醒精神。

“獨醒”一詞來源於屈原的《漁父》:“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獨自清醒,即不同流俗。

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在社會上渴望守住自我,做到不同流合汙是極為艱難的事情。可屈原卻做到了,原因有三點,具體是那三點,我們認真分析一下《離騷》前面的八句就知道了。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

名餘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這八局暗含著三層意思:一是屈原為帝王后代,血統高貴,與楚王同祖宗;二是屈原出生時辰的吉祥,寅年寅月庚寅日生,而寅庚,是陰陽的正中。三是屈原父親對他寄以高度的期望,所以賜予他富有意義的美好名字。

從這三層意思來看,屈原自命甚高,所以不願與他人同流合汙。

屈原出身高貴、命運不凡的同時,還採摘仙草,飲露餐菊,做到精勤修德。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餘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屈原具有顯赫的家室、吉祥的出生時辰、特殊的名字等等“內美”,自己以佩戴香草、飲露餐菊加以“修能”,這就跟現代社會里出身高貴依舊奮發圖強的人一樣,到哪裡都是引人注目。

不與他人同流合汙並不代表屈原選擇沉默對待他人的汙濁行為。

對於君王聽信讒言、反覆無常的性格,屈原大罵他昏庸:“怨靈脩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對於競進貪婪、嫉妒量小的奴才們,屈原批評他們追名逐利:“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對於不顧人才培養、見風使舵的大臣們,屈原痛心疾首地批判他們:“雖委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屈原如此剛烈的批評,自然也會招惹其他人的不滿,也有人向他試壓,企圖讓他放棄自己的精神和信仰,但是屈原以死抗爭。

他說:“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是他心中的追求,就算是死也不足惜。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不懈的上下求索精神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無數人的人生格言。

屈原一直在追求心中的理想,可是現實卻令人憂愁,一次次的打擊也讓他對自我的靈魂進行了拷問。

為了得到一個答案,他開始了漫長的上下求索之旅。

路上遇到了一個女士,她勸說屈原要和光同塵:“你的真心不可能挨家挨戶一一明說,誰又能體察理解咱這顆濟世之心?”

可屈原並沒有聽她的話,堅持來到九嶷山向舜講述自己的理想,渴望用歷史的興衰成敗之道說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可舜並沒有給他什麼啟示。

於是屈原又上徵天庭,希望見到天帝,但是天帝卻沒有聽他的陳數;他又轉而求女,可三次求女皆以失敗而告終。

他的這段上下求索之旅失敗了,就跟他在楚國尋求實現理想突進的破滅一樣。

可是失敗了又如何?屈原並沒有放棄,為了實現自己去國求合的理想,他又開始新的追求之路。

人大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也許這條路很漫長,但是隻要堅持不懈,總有希望在前方。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屈原的話語和行為之間,都可以感受得到他對楚國濃烈的愛意。

他說: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

屈原知道時間如流水,草木會凋零,美人會遲暮,而自己也會老去,所以他渴望趁著年輕的時候幫助君王。

他自比千里馬,載著他的君王馳騁天下,建功立業。

一個自命非凡的人甘願做他人的先鋒,這是需要多麼深刻的熱愛才可以做得到!

而從屈原的行為來看,他一生從未離開過楚國,甚至最後以身殉國。


在上徵天庭,下求佚女失敗之後,他通過占卜的方式,勸說自己去國求合,可當他選擇離開的時候,再回首看到自己的“故鄉”楚國之時,不禁“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已矣哉!”


僕御悲感,我馬思歸,蜷局結屈而不肯前行,就這樣,去國求合的理想被內心的思鄉之情所打敗。


一個“亂”字,道清了屈原內心去與留的矛盾與掙扎。


離開,自己捨不得國家;不離開,楚國早已沒有志同道合之人。


何以兩全其美?唯有以身殉國,既不讓自己同流合汙,又可以永遠守著自己心愛的祖國。


從《離騷》來淺析屈騷精神的本質


屈原短暫的一生給世人留下了永恆的精神文化,屈原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當瞭解,更應當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