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没喝,竟能判断茶叶品质?


一口没喝,竟能判断茶叶品质?

一杯茶泡好,直接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杯有香味的,有颜色的茶汤。

对于广大的喝茶人来说,可能是直接拿起就喝了。但对于专业的茶艺师、评茶师来说,他们会用两三秒的时间,快速观察一下,然后拿起杯子闻一闻,心里就有数了。

他们在干嘛呢?这茶还没喝能看出什么呢?今天杯小茶就要跟大家分享,茶汤的颜色里,有什么秘密。

红橙黄绿,到底是什么颜色?

通常来说,茶汤的颜色第一可以帮助我们判别浓淡,第二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风格。

淡—浓:浅→深

浓淡是最容易的,我们天生就可以从颜色的深浅,来告诉自己这杯茶大概的浓度。但更高水平的,会看出它大概的发酵度,一般茶汤颜色的规律是:

发酵度低—发酵度高:绿→黄→红→红褐

偏绿的茶,比如绿茶和清香型铁观音、台湾高山茶,一般发酵度低,很清爽自然,爽口甘甜。

偏红的茶,比如红茶、老白茶,一般发酵度高,走向温和醇厚的风格。

加上细嗅茶香,这款茶的类别、可能的口感等初步印象就有了。后面入口品尝,也就对它的全面形象有了基本的构建。

是明亮还是暗沉?

这一点会比较微妙,我们上面说的茶汤的颜色,其实是茶叶内含的天然色素表现出来的,这和茶叶制作的工艺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些比较明亮颜色的物质多,比如叶绿素b、茶红素、茶黄素,茶汤无论是什么颜色,看起来都会很鲜艳。

但反之暗色物质多,比如茶褐素,茶汤看起来就会很暗沉,这是一种工艺的缺陷。

是清澈还是浑浊?

我们看到清澈的湖水,心情都会变好,可是看到一滩浑浊的水可能就不会了。

对茶来说,一般以清澈为好,这样视觉效果也会赏心悦目,但有两种情况除外。

第一,茶叶较嫩,茶毫多

比如绿茶中的碧螺春,白茶中的白毫银针,都因为采摘的是细嫩的茶芽。茶芽上的毫毛一般会比较多,这是氨基酸含量高,滋味鲜爽的表现。

但茶毫在冲泡的时候会在热水的激荡下,脱落到茶汤里,看起来好像略有浑浊,其实是正常的现象。

一口没喝,竟能判断茶叶品质?

第二,是冷后浑现象

茶里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会溶于热水,但温度下降之后会凝结成絮状的沉淀。对健康无碍,如果温度升高则会恢复原状。

想必看到这里,茶友们会惊讶一杯普普通通的茶,竟然蕴含这么多细节。也正是在这些细节上努力做好,一款茶才会成为大家钟爱的好茶哦。

也许你还没有完全记得这些评判的标准,但喝茶时只要多几秒钟观察,可能会收获茶里更多有趣的现象。

喝茶,就是如此乐事一件。

在专业领域,我们会从5个角度评价茶的品质: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而日常喝茶无需这么多繁琐步骤,但多懂一些茶知识,你会喝的更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