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導讀:

靖康之恥又稱靖康之亂、靖康之難、靖康之禍、靖康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又因靖康元年為丙午年,亦稱此事件為丙午之恥。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大將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北宋王朝由盛而亡,只經歷了短短100年時間。而亡國的原因很久以來,都由王安石一個人揹負著。直到近代,對王安石的評價才有了轉變。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正史之中很少提到靖康之恥之中的女人,或許是歷代國人在情感上都無法直面這段歷史。當時宋金往來的文書《開封府狀》之中曾經列出了當時送給金人的皇妃、皇后、親王妃、帝姬、皇子妃等所有人的名字、年齡和封號。這些貴族女人們都是明碼標價,被宋帝用來向金人“犒軍”的。對於這樣恥辱的要求,宋帝和朝臣照單全收,只有三位大臣李若水、劉韐和張叔夜殉國。皇族貴女皆是養在深宮內院,接受的是最為嚴苛的禮儀教養,大半生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他們猛然被賣給一幫不知斯文為何物的畜生,內心的悲愴不是我們能夠想象的。宋徽宗、宋欽宗忍辱偷生,還能在被俘虜的日子裡結婚生子。自己的父王兄長不過如此,這些帝姬們能有什麼辦法。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據史料之中記載,這些皇族貴女被送進金營,都要經歷獻俘儀式。儀式之後,貴女們被要求沐浴更衣,宋徽宗鄭後、欽宗朱後改穿胡服。這些貴女們全部被要求裸露上體,披著羊裘,“入御寨。一時許,紛紛遣出”。在這項儀式之後,朱後因為不堪受辱上吊自盡,被人救下之後又投河而亡。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卻也會有令人琢磨不透的反差。北宋亡國時,上至徽、欽二宗,下至黎民百姓,敢於以死相爭的著實不多,見於史籍的除仁懷皇后朱璉、大臣李若水、劉韐和張叔夜等少數人外,幾乎都在屈辱中苟延殘喘;到南宋亡國時,竟有十萬軍民追隨幼帝投海殉國。然而,無論是靖康之恥時的隱忍,還是蒙古鐵騎南下時的殉國,能夠以死相爭的臣民,終究還是少數。隋唐兩代,重武輕文,使得藩鎮割據層出不窮,自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開始,宋代開始重文輕武,尾大不掉的情況雖然得以緩解,但卻使得整個宋代都是一副文文弱弱的模樣。宋代重文輕武,理學興起後,存天理滅人慾逐漸成為鉗制知識分子的一道精神枷鎖。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兩宋雖然同為趙氏政權,但畢竟世殊時異,北宋衰亡之際,正是宋人思想的轉折期。當然,這種轉型更體現在士人階層和貴族之間,普通百姓只是牧民者驅使的對象。也正因如此,靖康之恥時,徽、欽二宗至王公貴族,還真就沒有寧為玉碎的風骨,理學雖在二程及其後學的倡導下漸盛,卻終究根基尚淺。而到南宋時,前車之鑑尚在眼前,且在朱老夫子等人的影響下,理學大盛,士大夫還真就有了股不為瓦全的執拗。拋開思想層面的原因不談,就北宋時局來看,包括后妃、公主等在內的女性俘虜,實則也沒有反抗的能力。金人一個個如狼似虎,即便想自盡都沒有那麼容易。仁懷皇后朱璉曾不忍牽羊禮的褻瀆,在獻俘大典後欲自縊而亡,無奈又遭人阻攔救下,最終趁機投河而死。求死尚且不易,又如何讓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柔弱女子,去與野獸般的金人相抗爭?

靖康之恥,為何沒有一個公主選擇自盡或者反擊?

在金人的控制下,被俘的宋人猶如奴隸一般,即便想自盡都十分艱難,反抗更是天方夜譚。也正因如此,到南宋亡國時,十萬人追隨宋帝投海自盡,卻也不能說北宋人就是懦夫,南宋人就是英烈。國破家亡之際,沒有核心人物將百姓組織起來,群臣自然會如同一盤散沙,要麼任人宰割,要麼在絕望中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