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何誕生於古印度,卻又消亡於古印度?

大約公元前八世紀,鐵器在南亞地區開始使用,大大促進了印度河及恆河流域農業和經濟的發展。

生產力的提高促使物質過剩,進而產生私有制,私有制又導致了階級分化的產生。貴族藉助經濟實力,培養軍事力量維護自身統治,慢慢就演化成了國家。

這些國家之間互相爭霸,征伐不斷,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大多數低層人民還未出生就被種姓制規劃好了命運,難以翻身,猶如深陷黑暗之中,看不到希望。

倡導人人平等的佛教就在這種背景下產生,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摩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出生於迦毗羅衛國,在今天的尼泊爾,與我國的孔子大約是一個時代的人。

釋迦摩尼看到眾生相殘,百思不解。看到生老病死,頗感苦惱,彷彿世間皆苦,了無盡頭。

為了找到解脫眾生的辦法,釋迦摩尼遊歷四方,歷經苦難,終於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而佛的意思就是"開悟者"。

佛教為何誕生於古印度,卻又消亡於古印度?

佛教主要是為了反對當時在古印度佔統治地位的婆羅門教而產生的,這也反映了當時的實際情況,由於鐵器的大範圍使用,社會已由遊牧文明轉化為農耕文明。

古印度人之前信奉的婆羅門教需要屠宰大量牲畜獻祭神靈,以獲得神明的護佑。

而佛教主張依靠自身的正確行為達到解脫,也就是依靠自身修行來提升自己,而不是藉助外物來討好神靈。

遊牧時期牲畜眾多,祭祀完還可以分而食之,定期屠宰大量牲畜祭祀神靈這種行為得以延續。但在農耕時期,牲畜變成了主要生產工具,再大量屠宰牲畜,會對生產力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佛教吸收了婆羅門教的部分思想,又結合了當時實際情況,得以迅速發展壯大。

阿育王統治時期,不以種姓階層來統治人民,而是施行仁政,以德治國,大力推廣佛教,不僅使佛教在古印度興盛起來,還使佛教傳播到了周邊許多國家,包括中國。

孔雀王朝滅亡後,佛教在古印度迅速衰落,之前一度被壓制的婆羅門教捲土重來,得到復興。

婆羅門教又進一步吸收了佛教的部分教義,並與各個地方人民的信仰和生活習俗結合在一起,創建了延續至今的印度教。

笈多王朝時代,統治者扶持印度教,印度教逐漸發展成一種包羅多種神明,多種哲學思想和多種祭祀禮儀的混合型宗教,幾乎可以滿足所有階層人民的精神需求。

佛教為何誕生於古印度,卻又消亡於古印度?

公元632年,大唐高僧玄奘前往古印度學法時,佛教已在古印度開始衰落,寺院被沒收,教徒被排擠,最後逐漸消失於古印度本土,卻奇蹟般的在中國及東南亞地區得以發揚光大。

個人認為佛教在古印度滅亡的原因大致有三個。

第一:印度由於地理位置原因,自古經常受到外族入侵,佛教主張輕今生,重來世,教導人們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和平時期,只要有飯吃,沒有生命危險,什麼都好說,但當戰亂出現時,佛教則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渴望突破,渴望強大的需要。

第二:佛教強調清規戒律,對出家人有明確要求,僧侶及寺院等都組織規範,紀律嚴明,這在和平時期能很好的聚集徒眾,方便管理,也方便思想交流。

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人都聚在一塊,敵人都不用費力去找,當外族入侵時很容易被團滅。而印度教廣泛分佈與人民群眾之中,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適應性和生存能力都異常頑強。

第三:古印度的種姓制深入人心,根深蒂固,而佛教提倡人人平等,始終無法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說白了就是並不適合大多數時間段的古印度國情。

佛教為何誕生於古印度,卻又消亡於古印度?

佛教的誕生是為了改變階級固化現象,希望創建一個人人平等,人人自律的和平盛世,這個想法很美好,但人類歷史就是部戰爭史,弱肉強食思想至今大行其道,美夢註定難以實現。

就像有人要殺你,你卻跟他說殺人是不對的;有人向你乞討,你卻告訴他,人應該自力更生;有人來搶劫,你卻大喊什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不能說一棒子全打死吧,凡事皆有例外,或許偶爾會有奇蹟,但奇蹟之所以被稱之為奇蹟,就是因為它很難發生,弱者講道理在大多數時候都不管用。

世界三大宗教中,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都極具侵略性,佛教的消極避世思想註定難以適應大多數時間,大多數地方的實際情況,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一切宗教皆是光,而光都有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