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等級社會,講究內外有別、親疏有差、長幼有序、貴賤有等,如若逾越,便是“失禮”。現代社會雖然平等多了,但年齡、資歷、地位之類的差異總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總是有界限、有隔閡的。能最有效地消除它們的,也就是酒。

  酒,消除人們身份等級最重要的武器

  什麼規矩、防範、禁忌、禮儀,也都化為烏有,只剩下不分彼此的和睦融洽。中國人之愛喝酒,愛勸酒,愛在喝酒時猜拳行令,吆五喝六,吵吵鬧鬧,要的就是這種平等和融洽,親密和熱鬧。

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在古代也是如此。只要對方端起了你的酒杯,八成就會化干戈為玉帛。因為酒杯一端,即成“兄弟”。兄弟之間,還有什麼不好商量的呢?還有什麼仇怨不可消除的呢?所以,許多民族都有這樣的文化心理:如果你能大吃他們的手抓羊肉,痛飲他們的雜糧米酒,則幾乎立即就會視你為知心朋友,受到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親切的招待。相反,如果文質彬彬,淺嘗輒止,甚或自帶乾糧,便會被視為極不友好的表示,也就必定會受到冷遇,甚至敵視。可以說,親與疏,敵與友,竟全在於共食與否。

  現代亦然。再難辦的事,只要到了酒桌上,就好說好商量。正所謂“筷兒尖尖,碟兒圓圓,酒杯一端,政策放寬”。所以,好些個事情,就非得靠請客吃飯去解決不可。

  為什麼酒會成為中國人感情交往的潤滑劑?假如您是一位企業領袖,平時那可都端著呢,凌然不可親。可幾杯牛酒下肚,怎麼著?這時候下屬才能像朋友一樣,看到您的親切;假如您是一位職場新人,拘謹得像個小姑娘,醇酒上臉,笑靨如花,同事們就能看到您的開朗和真我了。

  古代的酒並不僅是飲品 更是祭祀的重要工具

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中國人喝酒的資格很老。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中國的穀物釀酒,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惟在是源於仰韶文化時期抑或龍山文化時期的問題上尚有爭議,總之是十分久遠。酒的種類,三代時就有很多,有澄酒,又稱“清酒”,是久釀後又濾去酒糟的米酒;醴酒,又稱醪,即老糟、撈糟,是短期內釀成的連糟糯米酒;香酒,又稱鬯,是用鬱金香草或香茅草加在米酒裡浸泡的酒。這些酒,主要是用於以下方面:一是敬神,因為神只聞香味不吃食物,酒香撲鼻,自然敬神最宜。請神喝酒,倒不因為“男人不醉,不給小費;女人不醉,不給機會”,或者是希望神們喝醉了以後,便會稀裡糊塗地給咱們批一大堆幸福,主要是因為酒有香味。神是虛無縹緲沒有蹤影的,大約也是一種“氣”。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以同樣是“氣”的酒來敬神,就顯得禮貌客氣,也比較好通聲氣。

  二是做菜,如“周代八珍”之一的“漬”,就是香酒牛肉;三是治病,即用酒浸泡藥材,以便藥性發散;四是公關,謂之“酬酢”。“酬”是主人敬酒,“酢”是客人回敬,今人謂之“應酬”(應即酢)。總之,酒原來是一種有實用價值的東西,並非簡單的只是飲料。

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周禮”中的“鄉飲酒禮”,就是一種酒宴形式的“政治協商會議”,或者說“元老會議”。依此禮,國君、卿大夫、地方官等,應定期(據說三年一屆)邀請所謂“賢者”、“能者”、“鄉老”、“鄉大夫”等社會賢達舉行酒會,並在觥籌交錯中,就一些大事進行諮詢。上古尊老(老人多經驗)重賢(賢者多智慧),召開這樣的會議並不奇怪,且確有效果。但這種會議非行之於酒會之中不可,併名之曰“鄉飲酒禮”,卻不能不說是一種“中國特色”。

  酒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古代,酒被看成是一種神聖的祭祀用品,此外,它也是珍貴的藥材和食品。因為在古代,釀酒不易,人們對酒都是格外的重視與珍惜的。但是,隨著酒水的普及,人們已經愈來愈不珍惜它背後的文化價值了。等我們下次再品味牛酒的時候,我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在飲酒過程中,心懷對古人,對中國文化的敬畏之心。

  喝酒誤事?別瞎鬼,那是酗酒誤事!

  然而,正如請神吃飯終於變成請人吃飯,實用的酒也終於變成了人的一種享受。據說當年有個叫儀狄的,發明了一種“旨酒”,進奉給大禹。禹喝了以後,覺得“味道好極了”,於是便斷言:“後世必有人以酒亡國者”,結果不幸而言中。他的孫子太康,便因酒而“亡其國”。末代子孫夏桀甚至因“酒濁”而“殺庖人”,結果也亡國。

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殷的紂王,也是以肉為林,以糟為山,以酒為池,划船在酒池裡豪飲,飲到爛醉時,便舉行男女三千人的裸體舞會,終於弄得家破人亡。所以,“周革殷命”以後,周公便發佈禁酒命令,如有群飲,於法當斬。後來,《漢律》也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以後禁酒的事還很多。比如曹操,就曾下令禁酒,還因此而殺了反對禁酒的孔融。

  其實曹操也是喝酒的,否則怎麼會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詩句?事實上,官方要禁的,並不是酒,而是酗酒和群飲。只因酗酒和群飲屢禁不止,有時便只好連酒一併禁了。禁酗酒好理解,因為酒喝多了,便神志不清。

  為君者神志不清必亂政,為民者神志不清必亂禮,兩者都會導致亡國,非禁不可。禁群飲也有道理。因為大家在一起“共食”,謙恭禮讓,思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便會感念君父,更加效忠朝廷。

  霧霾,大家緊張,大家都不高興,這是一個機會,你要霧霾還是要核電?兩個都不要是不可能的,只能選一個。如果說你這麼反核,那霧霾你就認了吧,難道不是嗎?我猜想這就是中國政府大力提倡核電的原因。

  中國是世界上核電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還有一個是韓國,還有印度,連英國都在蓋新的核電站。整體看世界核電的發展、核電使用的趨勢,真正反核的國家很少。很簡單,你不要核電怎麼辦?

  聚在一起“群飲”,酒壯了膽,難免說些不忠不孝發牢騷的話,弄不好便會起心“謀反”,至少也會弄得秩序大亂。所以,儘管“共食”是大家聚在一起吃,“群飲”是大家聚在一起喝,都是“群”,但“共食”就該提倡,而“群飲”便要禁止。

  不過,一群人聚在一起喝酒這事,當真要禁,那是禁不了的。比如國宴、家宴,給上司接風,為朋友餞行,還能不聚在一起喝點兒?於是便只好規定不得“無故群飲酒”,也就是“群飲”要有“正當理由”。這倒是難不住中國人。有個相聲講,某單位領導宣佈,為了記念偉大的科學家巴甫洛夫,加深對“條件反射”原理的理解,全體到烤鴨店吃烤鴨一次。結果,“學習效果”很好,同志們在酒席上都“感動地流下了哈拉子(口水)”。

  歷史上的經驗告訴我們,喝酒是人類再正常不過的生活需求之一!禁酒是壓根不可能做到的。(在20世紀初的美國,也曾頒佈過禁酒令,但因為人們的反對,最後不得不放棄)。

  不過,您要始終記得,喝酒的目的是陶冶情操,促進感情,必須點到為止,意猶未盡,方得人生真諦!即使是像牛酒這樣色香味俱佳的美酒,我們也只能略酌一二,千萬不要一飲三百杯,喝了沒個完!

  喝酒有秘密 不遵循基本禮儀會被鄙視

  於是又只好規定,即便是在一起喝酒,也要講究禮儀。這就不怎麼行得通了。因為飲酒之樂,恰在無拘無束。當年,齊威王問淳于髡:“先生能飲幾何而醉?”淳于髡回答說:“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不懂。淳于髡說,如果是大王賜酒於殿堂,監視酒政的執法官站在臣的旁邊,糾察失儀的御史官站在臣的背後,臣誠惶誠恐,伏地叩首而飲,不到一斗便簡直醉了。

  如果是鄉下人在一起喝酒,坐無分貴賤,席無分男女,敬酒沒有時間限制,搏戲完全自由組合,抓住了異性的手也不受罰,瞪著眼睛看人也不受禁,女人的首飾亂七八糟地落了一地,鞋子襪子也亂成一團,在這種氣氛下,臣便是飲八斗,也只有兩三分醉。可見飲酒之樂,全在身心的放鬆,哪裡能“行禮如儀”?

  不過,在當代,基本的喝酒禮儀仍然需要人們重視。這反應的是每個人的素養與道德,是人們“酒品”的反應。酒的學問主要有三條:一是要注意先後次序,即尊者先,卑者次;二是在碰杯時,自己的杯子要低一點,以示謙虛;三是自己要先喝完,叫做“先乾為敬”。這無非是表示:兄弟我為朋友兩肋插刀,是不怕“胃出血”的了,您老人家則可隨意。這種敬酒如發生在同輩之間,則被敬者也往往只好硬著頭皮幹下去。

  需要放鬆身心的人很多,帝王將相如此,平頭百姓也如此。需要靠酒來結交朋友協調關係的人也很多,商界官場如此,市井村閭也如此。何況還有文人。文人沒有酒,就沒有靈感了。所以,歷史上的禁酒令,常常不過一紙空文。 

  因為喝酒,宋代歷史上還發生過一件著名的大事。宋太祖趙匡胤這個皇帝,當得有點來路不明,是他手下的將領,趁著七歲的娃娃皇帝周恭帝孤兒寡母地坐不穩江山,一夜工夫擁立起來的。具體做法,則是在他駐兵陳橋時,突然闖進驛館,把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他身上,然後倒身在地,山呼萬歲。

易中天說酒,漫談我國的白酒文化

  趙匡胤的皇位既然是這樣來的,當然很怕別人故伎重演,便請手下握有兵權的幾位大將來吃飯。酒過三巡,趙匡胤端起酒杯,趁著酒色蓋臉,對幾員大將說:哥幾個都是朕信得過的人,就怕你們手下的人,貪圖富貴,也把黃袍加在你們身上。這幾員大將一聽,連忙趴在地上磕頭如搗蒜,紛紛請求交出兵權。這在歷史上,就叫“杯酒釋兵權”。一頓飯一杯酒,就解除了權臣的兵權,鞏固了自己的政權,這可真是太值了。

  喝酒要有酒品,這是素質與涵養的體現。白酒,雖然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們飯桌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飲品,但是,您在拿起它的同時,還是要注意自己飯桌上的行為舉止。因為酒,代表的是一種文化,它是連接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一座橋樑。敬重酒,就是敬重中國傳統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