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前言

這幾天最火的電視劇可能就是《慶餘年》了,老街喜歡相聲,所以被不停地推送範思轍(郭麒麟扮演)的小視頻。

我對主角範閒並不在意,不過今天恰巧有一段鬥詩會的內容,就看了一會兒。這一段有點意思,不過關於詩,似乎編劇(或者原著者)並不太熟悉,舊體詩不是這樣寫的。

今天就簡單說說鬥詩會上的三首詩。

先要說明的是,小說我沒有看過,電視劇也沒有通篇看下來,以管窺豹可能會有誤解。這篇短文僅就這一段鬥詩會說說舊體詩的特點。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一、郭保坤的七絕是門外漢作品

鬥詩會開始的時候,第一個"獻醜"的人是郭保坤,他的七言絕句如下:

雲青樓臺露沉沉,玉舟勾畫錦堂風,煙波起處遮天幕,一點文思映殘燈。

這個電視劇雖然是穿越劇,不過畢竟其背景還是在古代。所以作詩至少要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規則。

1、先說一下這首詩的"外行"之處,押韻存在兩個問題。

1)押平聲韻的七絕,第一句如果也是平聲收尾,一定要押韻

例如: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第一句平聲結尾的間、塵,一定要押韻。這是七言近體絕句必須遵守的規則。而郭保坤的"七絕"第一句結尾字沉chen,明顯和風feng、燈deng不押韻。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2)古韻中風、燈也不押韻

我們古人的七絕中,是絕對看不到風、燈作為同一首詩的韻腳出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這兩個字不是用一個韻部的字。

風,屬於宋朝平水韻的上平【一東】,甚至不能和【二冬】韻通用。在唐朝韻書中,【東】也是單獨的一個韻部和【冬】、【鍾】分屬三個韻部。

燈,屬於平水韻的下平【十蒸】,和【八庚】、【九青】屬於三個韻部,和【東】更是風馬牛不相及。

把風、燈作為同一個韻部的現象,甚至民國時期的文人都不會這樣作詩。只能是今天用拼音的現代人才會如此押韻,這就是常常惹起爭議的"新韻""古韻"的區別。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2、平仄不對嗎

郭保坤"獻醜"了以後,範閒沒說其明顯的押韻錯誤,但是說其平仄有問題,可見編劇對於舊體詩也是一知半解。

郭保坤的平仄真得不對嗎?也不然。

因為七言絕句中有古體詩、有近體詩。假如說用近體七絕來考量,的確是平仄不對,哪個字不對呢?

雲青樓【臺】露沉沉,玉舟勾畫錦堂風,煙波起處遮天幕, 一點文思映殘燈。

不考慮失對、失黏的問題,只看單句,第2句和第3句是律句:玉舟勾畫錦堂風(中平中仄仄平平),煙波起處遮天幕(中平仄仄平平仄),其他2句是古體詩的句式,都出律了。

不過,七絕並非只有近體七絕,古人有不少古體七絕,不需要考慮格律的問題,例如李白《結襪子》是押平韻古體七絕 :

燕南壯士吳門豪,築中置鉛魚隱刀。感君恩重許君命,太山一擲輕鴻毛。

孟郊《洛橋晚望 》是押仄韻的古體七絕:

天津橋下冰初結,洛陽陌上人行絕。榆柳蕭疏樓閣閒,月明直見嵩山雪。

結、絕、雪,是仄聲中的入聲字。

這兩首都是古體七絕,只要押韻對了,平仄是無所謂的。《慶餘年》中鬥詩的時候,並沒有限制用什麼詩體,所以範閒說郭保坤平仄不對其實很牽強。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二、何綜偉五絕的問題

郭保坤之後,何綜偉又吟了一首五言絕句:

東望雲天岸,白衣踏霜寒。莫道孤身遠,相送有青山。

這首詩有3處要注意。

1、撞韻

這首詩第一句第三句不押韻,2、4句押韻。不押韻的尾字叫做白腳,押韻的尾字叫做韻腳。白腳要儘量避免與韻腳同韻母,岸、寒、遠、山四個字韻母都是an, 岸、遠撞韻了。

在齊梁八病中就提到過大韻小韻等類似的問題,撞韻雖不是大病,但是詩人們一般會注意避免。

2、寒、山不同韻

上面說過,風、燈不同韻,其實寒、山也不同韻,寒屬於【十四寒】韻部,山屬於【十五刪】韻部。

這兩個韻部是鄰韻,作為近體詩是不能這樣用的。作為古體詩來說,鄰韻可以通押。

3、平仄

另外,這首詩按照近體絕句來說,平仄也不對:白衣踏霜寒(仄平仄平平)也出律了。不過作為古體詩也是允許的。

所以這首五絕,算是一首兩次撞韻的古體絕句。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三、範閒的七律

範閒等對方三板斧用完,拿起筆來寫了一首杜甫的七律《登高》,這時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1、不懂裝懂的觀眾

從上面郭保坤的七絕可以看出,七絕首句平收不押韻的人完全是門外漢,根本不懂詩。參加詩會的一幫觀眾卻叫好不迭,說明這幫人也都不懂詩 。

等到範閒寫出《登高》後,大夥瞠目結舌表示驚訝和佩服,似乎一下子又都懂詩了。只能說是小說家信筆編排而已。

其實這種詩詞不相稱的現象在古代也有,我們看《封神演義》時,姜子牙他們懂不懂就寫一首七律出來,可是七律在唐朝才出現,商周時的人怎麼會作七律呢?

據說羅貫中古本《三國演義》也是如此,後來毛宗崗父子批三國時,把"劣詩"都給刪除了,三國中的詩往往是"後人"說。例如有這樣一段:

魯肅人見周瑜,備說孔明取箭之事。瑜大驚,慨然嘆曰:"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後人有詩讚曰:

"一天濃霧滿長江,遠近難分水渺茫。驟雨飛蝗來戰艦,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種近體的七言絕句也是唐詩的特色,所以不會是書中人物嘴裡說出來,而是"後人說"。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2、小說中的詩詞

我們讀三國時,開篇詞就是明朝才子楊慎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真正詩詞大家的作品,給《三國演義》增色不少,這也是毛宗崗後來加入的。因為羅貫中寫《三國》時,楊慎還沒出生呢。

《紅樓夢》中的詩詞大多是曹雪芹根據人物特點寫出來的,可見曹雪芹本人也是一位真正的詩家。其實仔細看的話,會發現《西遊記》中的詩詞也不可小覷,例如這首五言律:

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

冷氣分青嶂,餘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

這是孫悟空進入水簾洞後,作者寫的一首五律,對仗工整,格律嚴謹,詩中有畫,堪稱上品。另外《西遊記》第九回中"漁樵鬥詩"一段也精彩紛呈,令人歎為觀止。至於這些詩是不是吳承恩的創作,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是的話,那麼吳承恩並不亞於曹雪芹。

從詩詞的水平上就可以看出,無論引用還是原創,四大名著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所以,如果不太懂詩詞,最好的辦法是像範閒這樣,直接引用一首古人作品就好了,這樣的話只會增色,不會減分。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3、古今七律第一

電視劇中,範閒說這首《登高》"人稱古今七律第一",的確如此,這個封號是明朝胡應麟給的:

杜"風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律第一也。(胡應麟《詩藪》)

《登高》被很多人認為是杜甫七言律中超一流的作品: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這首詩還可以看出,《慶餘年》裡的這個詩會沒有什麼規則,寫七絕可以、寫五絕也可以,到了範閒這裡,忽然又出來一首七律。估計編者寫一個四句的詩還行,如果編一首七律就更是漏洞百出了。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四、古人的詩會與鬥詩

1、紅樓夢中的鬥詩

古人的詩會常常會有個主題,另外還有些規則,很少像《慶餘年》這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我們看看古人是怎麼鬥詩的。

1)限韻聯句鬥詩

《紅樓夢》第七十六回,寫到黛玉、湘雲用十三元聯韻作詩的故事:

黛玉笑道:"今日老太太、太太高興了,這笛子吹的有趣,到是助咱們的興趣了。咱兩個都愛五言,就還是五言排律罷。"湘雲道:"限何韻?"黛玉笑道:"咱們數這個欄杆的直棍,這頭到那頭為止。他是第幾根就用第幾韻。若十六根,便是'一先'起。這可新鮮?"湘雲笑道:這倒別緻。"於是二人起身,便從頭數至盡頭,止得十三根。湘雲道:"偏又是'十三元'了。這韻少,作排律只怕牽強不能押韻呢。少不得你先起一句罷了。

黛玉和湘雲選韻用數欄杆的土辦法, 欄杆是十三根,於是就用平水韻的第13個韻部:元。可見這次鬥詩有幾個個規則:

第一是限韻,必須用【十三元】;第二是五言排律;第三是大家聯句作詩,一人兩句,第一句接前人對一個下聯,第二句給後面人出一個上聯。

2)限題鬥詩

在 《紅樓夢》中第三十八回 ,林黛玉們又搞詩會,這次不限韻了,但還是有兩個要求:第一是命題作詩,詠菊花;第二,詩體要用七言律詩,不會出現《慶餘年》中五絕、七絕、七律這種亂寫的情況。

如薛寶釵寫的是七律《畫菊》,押韻下平【七陽】:

詩餘戲筆不知狂,豈是丹青費較量?聚葉潑成千點墨,攢花染出幾痕霜。

淡濃神會風前影,跳脫秋生腕底香。莫認東籬閒採掇,粘屏聊以慰重陽。

林黛玉是七律《問菊》,押韻上平【四支】:

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開花為底遲?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歸蛩病可相思?莫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2、《西遊記》中的鬥詩

上面說的《西遊記》中,漁夫和樵夫二人也是用同一詩體、同一主題來鬥詩。

第九回《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中,一位叫張稍的漁翁和一位叫李定的樵夫,為了山好還是水好二人起了爭執。漁翁誇耀"水秀"好,樵夫就誇耀"山青"好,兩位是落第的讀書人,都能出口成章,於是便鬥起詩來。

漁翁先來了首《蝶戀花》,誇耀自己一家無憂無慮的水上生涯:

煙波萬里扁舟小,靜依孤篷,西施聲音繞。滌慮洗心名利少,閒攀蓼穗蒹葭草。數點沙鷗堪樂道,柳岸蘆灣,妻子同歡笑。一覺安眠風浪俏,無榮無辱無煩惱。

樵夫不以為然,也來了一首《蝶戀花》,說的逍遙的山中生活 :

雲林一段松花滿,默聽鶯啼,巧舌如調管。紅瘦綠肥春正暖,倏然夏至光陰轉。又值秋來容易換,黃花香,堪供玩。迅速嚴冬如指拈,逍遙四季無人管。

兩個人鬥了十首詞不分勝負,於是漁翁改成了七律,自誇忙碌之餘的閒適生活:

閒看天邊白鶴飛,停舟溪畔掩蒼扉。倚篷教子搓釣線,罷棹同妻曬網圍。性定果然知浪靜,身安自是覺風微。綠蓑青笠隨時著,勝掛朝中紫綬衣。

樵夫不服氣,您的悠閒也比不上我,聽聽我的這首七律。

閒觀縹緲白雲飛,獨坐茅庵掩竹扉。無事訓兒開卷讀,有時對客把棋圍。喜來策杖歌芳徑,興到攜琴上翠微。草履麻絛粗布被,心寬強似著羅衣。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3、科舉考試中的鬥詩

最重要的鬥詩當然就是科舉了。格律詩在唐高宗時期被納入了科舉考試,這種考試規矩更嚴格,大多時候限韻,限主題,限詩體。像郭保坤、何綜偉這樣的"詩",連門都進不去。

最有名的唐朝試帖詩是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這首詩押青韻 :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

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

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同時還傳下來幾首其他人的作品,莊若訥《湘靈鼓瑟》押陽韻:

帝子鳴金瑟,餘聲自抑揚。悲風絲上斷,流水曲中長。

出沒游魚聽,逶迤綵鳳翔。微音時扣徵,雅韻乍含商。

神理誠難測,幽情詎可量。至今聞古調,應恨滯三湘。

陳季《湘靈鼓瑟》也押青韻:

神女泛瑤瑟,古祠嚴野亭。楚雲來泱漭,湘水助清泠。

妙指微幽契,繁聲入杳冥。一彈新月白,數曲暮山青。

調苦荊人怨,時遙帝子靈。遺音如可賞,試奏為君聽。

從唐朝這幾首詩可以看出,詩體都是嚴格的五言排律,押韻應該是要限制的,要麼押陽韻、要麼押青韻。主題也有限制,都是湘靈鼓瑟。

4、蘭亭詩會

蘭亭詩會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聞名,不過廣為流傳的是王羲之的書法和文章,這些詩人的詩作卻不為人注意。

從蘭亭詩人的作品可以看出,以四言和五言為主,句數不限制;主題圍繞為了"修禊事"春遊來寫景抒情 ;當時還沒有出現嚴格的韻書,因此也談不上限韻。

司徒謝安的四言詩:

伊昔先子。有懷春遊。契此言執,寄傲林丘。森森連嶺。茫茫原疇。迥霄垂霧,凝泉散流。

行參軍曹茂之的五絕:

時來誰不懷。寄散山林間。尚想方外賓。迢迢有餘閒。

錄入曹茂之這首詩,是為了比較郭保坤的七絕。在齊梁永明體以後,首句不押韻的話,尾字平仄需要與韻腳相反,成為慣例。《文鏡秘府論》把郭保坤、曹茂之這中詩病稱為"上尾",

如陸機詩曰:"衰草蔓長河,寒木入雲煙。"("河"與"煙"平聲。)此上尾,齊、梁已前,時有犯者。齊、梁已來,無有犯者。此為巨病。若犯者,文人以為未涉文途者也。唯連韻者,非病也。如"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是也。

假如在齊梁以後還會犯此病,或被認為不懂作詩:未涉文途者也。

《慶餘年》詩會貽笑大方 其實古人鬥詩是這樣的

結束語

因為科舉的原因,古人作詩和我們學拼音以及背誦九九乘法表一樣,是最基礎的知識。《慶餘年》是現代人的一部穿越小說,當然不能和古人在詩詞上相比。

結束時,一定會有人問,如果按照舊體詩的話,應該怎麼寫呢?老街就拋磚引玉,略加修改一下。原詩是:

雲青樓臺露沉沉,玉舟勾畫錦堂風。煙波起處遮天幕, 一點文思映殘燈。

原詩三個韻腳都不在一個韻部,假如用風,即【一東】韻,可以這樣寫:

曲水樓臺凝玉露,銀鉤簾卷錦堂風。煙波起處春江暮, 孤影殘燈月色中。

假如用燈,即【下平十蒸】韻,可以這樣寫:

因風木落樓臺露,帶雨雲埋掃地僧。門對煙波天欲幕, 一聲孤磬點殘燈。

假如用沉,即【下平十二侵】韻,可以這樣寫:

玉樓風露影沉沉,倚遍朱欄歲月深 。雲外歸帆無覓處,殘燈一點鷓鴣吟。

歡迎師友們指正,也可以參與一下,看看您改得怎麼樣。

@老街味道 #詩詞# #慶餘年#

唐朝有三首詩被稱為七律第一 您覺得哪一首實至名歸呢?

為什麼何滿子多是斷腸聲呢 其實白居易用一首詩早就回答過

羅貫中比楊慎早150年 楊慎臨江仙為何成為三國演義開篇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