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壽講述洪均生坐輪椅發人,細述“意”及“內勁”培養與實用

楊喜壽先生,號南山松,筆名木言,因體質比一些年輕人還要好,被弟子戲稱“八旬年輕人”。喜壽先生是洪均生先生的知名弟子,1980年隨洪先生學拳,1997年左右開始在山東大學義務教授太極拳,風雨無阻,至今已經有22年。喜壽先生一生教書育人,鍾愛傳統武術,尤痴愛洪先生所授的太極拳法,精研不已,著有《陳式太極拳原理探析·用法詳解》一書,此文摘自該書。
楊喜壽講述洪均生坐輪椅發人,細述“意”及“內勁”培養與實用

喜壽先生與他的太極著作

1.意的本意與作用

人們在運動時,肢體是受神經系統支配的。所謂“意”,或者“意念”,也就是運動過程中大腦的思維活動。也就是說運動中肢體的“形”是在“意”的指導下完成的。不只是太極拳,其他競技體育項目也是講究意念的,只不過太極拳比其他體育項目更加強調意念而已。那麼練陳式太極拳怎樣用意?我認為練拳時,要時時想著那些要領;也要想著用的什麼招法,即“無人當有人”。這也就是“要按規矩”練。有人說練拳時,不要老想著招法,要練內勁。練內勁確實重要。

太極拳界有句名言“用意不用力”。練拳時用意不用力,就是要放鬆慢練,時時想著練拳要領,不用拙力。《陳說》中講:“

每打一勢,緩緩運行,默默而止,唯以意思運行。”有人說在與人交手時,不用力,用意念打人。“意念”是大腦思維活動。交手時來不及用大腦思維,是一種本能反應。練拳者與不練拳者本能反應是不同的。例如甲是一位練拳有功夫的人,當有人拿刀向他砍來時,他會在躲閃的同時拿對方握刀的手腕。乙是沒有練過拳的人,遇到這種情形他的自然反應是用手去擋刀。不練拳者的本能反應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所為”(引自《王論》)。練拳者的本能反應是練拳培養出來的。“練拳時無人當有人,交手時有人若無人”,就是講明這樣一個道理:練拳要用意,交手並無意。“遭著何處何處擊,我亦不知玄又玄”(引自《陳說》)。

2. 洪均生坐輪椅發人

兩人交手時,內勁比招法重要,你的內勁比不上別人,什麼招法也用不上。洪師與人試手,一觸即將人發出的事例很多。1962年,一位練過其他拳術的學生為驗證洪師的功夫,到洪師住處,進門便突然用右拳向洪師進攻,洪師抬右手迎之,一觸對方右腕外側,便將對方發出丈餘

。洪師八十多歲以後,腿有些不靈便,出門時常坐在輪椅上。有一次,洪師坐在輪椅上由學生推著參加一個聚會。有一非常壯實的青年人熱情地和老師打招呼,並將雙手按於老師手背,說時遲,那時快,老師手一揚,這位年輕人便仰跌出去。大家不要誤解,洪師這樣做不是想傷害這位年輕人,只是為聚會增添點歡樂氣氛。看來只要練就強大的內勁與人交手用不著什麼招法。

楊喜壽講述洪均生坐輪椅發人,細述“意”及“內勁”培養與實用

洪均生先生89歲高齡,從輪椅上站起指導後人

問題是內勁是什麼?是如何練出來的?在第一章我們就講過,洪師認為陳式太極拳的內勁就是纏絲勁。

我認為練內勁主要還得靠練套路。練套路要著意於“松慢圓纏”。而“松慢圓纏”又是蘊含在套路招法中的。一個好的套路,其中的招法是一代一代人們經過不斷實踐、不但改進的產物。練拳時,時時留意將拳式作正確,既能培育良好的內勁,也能掌握熟練的招法意念招法與練內勁並不矛盾,但不能用僵硬的拙力,“松慢圓纏”是首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