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真實的歷史比故事還精彩

狸貓換太子的故事,出自元代雜劇《金水橋陳琳抱妝盒》,可通常認為它出自清代民間藝人石玉昆所編的《三俠五義》。但也有另一種說法認為,故事與敦煌佚經《佛說孝順子修行成佛經》的相似度極高,若這種說法成立的話,那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五代了。

“狸貓換太子”,真實的歷史比故事還精彩

狸貓換太子故事

故事說的是,包公在外出巡視途中,頭上的帽子突然被風吹落,他連忙去撿帽子,可這帽子隨風滾到了一座破窯裡。只見裡頭還住有一位身穿破爛衣裳雙目失明的老婦人。

包公見到婦人後,出言問候並報出自己的姓名。老婦人一聽,當場大哭,說 : “包卿,可要為奴家伸冤啊!”包公聽後大吃一驚,這婦人如何敢以皇室的稱呼?

隨後,老婦人的一番話更讓包公驚掉了下巴。這位老婦人竟是當今天子宋仁宗的親生母親,宋真宗的李宸妃。因給真宗生下兒子後,當即就被劉皇后以剝皮的狸貓給調包了。

劉皇后還反誣李宸妃生下怪胎,自始李宸妃被打入冷宮,更要將李宸妃治罪。後來,有宮人看不下去,偷偷冒死相救。老婦人邊說邊掏出當年真宗留給她的佩,這下包公終於相信。

鐵面無私的包公遇到這等不平之事,自然不會置之不顧。他先將李宸妃帶回京城,再想法子使得宋仁宗與母親相認。最終,破解了一段宮廷謎案,讓真相大白於天下,宋仁宗母子得以團圓。結局雖完美,但畢竟只是故事,而真實的歷史卻要複雜得多。

“狸貓換太子”,真實的歷史比故事還精彩

真實版狸貓換太子

宋真宗在即位前,原配便已去世。在當上皇帝以後,雖然立了皇后(郭皇后),可在即位後的1007年也病故了。

於是,宋真宗就想立自己最為寵愛的劉德妃為皇后。這想法一提出,當即招致朝中大臣的反對。均認為德妃出身低賤,不宜作為皇后。

劉德妃原名劉娥,自小父母雙亡,早早就嫁給了當地銀匠龔美。雍熙初年,夫妻到京城謀生,後來因為太過貧寒,銀匠就讓劉娥改嫁,此時的劉娥才只有十五歲。

真宗當時為襄王,經指揮使張耆推薦,劉娥就這樣進了襄王府。宋太宗也知道這事,嫌棄劉娥其出身卑賤,曾下令將她逐出王府。

可真宗實在割捨不下,就暗中讓她寄居在張耆家中。到真宗即位後,重又將她接回宮裡,並於大中祥符初冊封為德妃。

雖然真宗立劉德妃為皇后一事,受到寇準等大臣的反對,但最終還是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冊立劉德妃為皇后。

不過,這中間還有個插曲,就是1010年的時候,宋真宗看上了劉德妃宮中的侍女,即後來的仁宗皇帝的生母李氏。真宗一時高興,讓她侍寢後,李氏竟然懷孕了,並且還生了個男孩。

“狸貓換太子”,真實的歷史比故事還精彩

劉德妃自知不能生育,就把男孩視為己出,與真宗的另一妃子楊氏(即後來的章蕙皇后)共同扶養,而這一切都得到了真宗的默許。生母李氏及宮中一眾知情人等,更被勒令封口,不得讓男孩得知真相。

乾興元年(1022年),真宗駕崩。年僅十三歲的仁宗即位,劉德妃為太后垂簾聽政。劉太后垂簾聽政長達十一個年頭,直至明道二年(1033年)仁宗才開始親政。

被矇在鼓裡的仁宗自小就叫劉皇后為大娘娘,叫楊淑妃為小娘娘,母子間感情融洽,對於生母仍健在的事實仍一無所知。

生母李氏直到1032年,即仁宗親政前一年,為真宗守陵的李氏病重不治去世,此時方得進位宸妃。劉太后也派人覓得李氏失散多年的兄弟李用和,並讓他當上三班奉職。

李宸妃去世後,劉太后本打算以一般宮人的禮儀在宮外治喪。後得宰相呂夷簡上奏提醒喪葬應從厚,劉太后方下詔以一品禮厚葬,並以皇后服飾裝斂,棺中置水銀。

明道二年,劉太后去世,仁宗十分悲傷。此時,章惠太后(楊淑妃)終於和盤托出,“她非帝母,帝自有生母。”燕王亦告知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於非命。”直到這一刻,仁宗方知自己的身世。哀痛之下,下詔自責,尊生母為皇太后,溢號章懿。

同時親自到母親安葬之地的洪福院祭告,並下令派兵包圍劉氏府第。到達洪福院後更親自開棺驗視,見生母穿著皇太后冠服,置在水銀棺中膚色如生,並無毒殺的痕跡,才感嘆傳言之妄。

並下詔將母親棺槨移葬真宗永定陵。後因感恩於養母劉氏,撤去劉府圍兵,舅舅李用和拜為彰信軍節度使、檢校侍中。

“狸貓換太子”,真實的歷史比故事還精彩

燕王到底有沒有撒謊?

後世對宋仁宗生母李宸妃之死多有揣測,特別是燕王的所說的宸妃是死於非命。燕王就是戲文中八賢王的原型,按說,以他的地位及聲望,說出這番話,自然並非只是信口開河般。

另外,李宸妃的死亡時間正好是在宋仁宗親政前一年。也就說,劉太后即將交棒給宋仁宗。並且,宋仁宗知道真相後,只是開棺看了一下生母的容顏。

宋代的法醫技術成熟要到南宋時期,可名聞天下的法醫宋慈要到一百多年後才出生。就算他在現場,只是單憑觀看容貌也決不可能作出是否中毒的結論,必然還要進行解剖,但這樣的行為顯然並不實際。

因此,結合上述幾點,李宸妃之死令人充滿遐想,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