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引言

疫病灾害同人类的发展与进步相生相伴,隋唐后期,由于商品经济以及交通等方面的迅速发展,疫病与自然灾害、军队和区域环境密切相关。频繁的疫灾导致人口大量死亡,引发人口的迁徙和流动,并严重影响到军队的战斗力。疫灾的突然到访,成为大唐盛世一个挥之不去的噩梦,与唐初期统治者提出的农业立国的发展理念格格不入。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一、唐代后期人口增多,全国人口密度程度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各地区的疫病也开始不断增多

唐朝的共计发生过34次疫灾,总的概率为每9.4年发生1次。相对集中于三个时期,一个是从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共发生疫病6次,平均每2.2年就发生1次,而且疫病流行区域也比较广泛。二是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至贞元十六年(800年),共发生5次,平均每2.6年发生1次。三是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至天复二年(902年),共发生6次,平均每2.2年就发生1次。这三个阶段共39年,发生17次,占总数的54%以上。

疫灾的发生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发展的趋势。由唐代前期的疫灾多集中于北方,而到了中后期,南方两浙和淮南带则逐渐成为瘟疫发生较为集中的区域。疫灾爆发的次数基本上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虽然经过几个朝代劳动人民的开发,南方出现了像扬州那样的繁华都市和润、宣、常、婺等10万户以上的大州,但至少在唐前期,人们仍把看作卑湿烟瘴之地。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如高适《宋中送族侄式颜》诗:"登临多瘴疠,动息在风水",官员被派到为官,被认为是放逐而不愿赴任。这一带在唐中后期疫灾严重的原因是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而南迁,生活环境变化而导致水土不服以及不良卫生习惯引起的水源污染等,使疫灾多了起来。其中安徽、浙江、四川、福建等地疫灾发生的频率明显高于唐代前期,与同期的其他地区相比,疫灾的爆发也是比较密集的。

疫灾危害程度有加重趋势。有唐一代虽然创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顶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但在此期间疫灾的发生却星一个逐渐加重的趋势。疾疫发生所涉及范围越来越广,危害也越来越大,死亡率极高。

这种逐渐加重的趋势固然与气候变暖等自然条件有关,但政治清明与否、经济繁荣与否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唐初政治清明的条件下,即使发生了瘟疫,政府也有力量控制其扩散范围和实施较为有效的减少其危害。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争不断,地方割据,战守调动,国家机器运转失灵,致使瘟疫肆虐,许多小疫恶化成为大疫,酿成严重疫情,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二、唐朝是我国古代疫病的多发期,疫病对百姓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祸患

自然灾害是导致疫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自然灾害极易诱发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如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关中地区先雨后旱,直接导致疫病的发生。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岁,淮南、浙江东西道、荆襄、鄂岳、剑南东川并水",次年春天,在同一地区普遍大疫,"自剑南至浙西大疫"。

人口频繁流动是瘟疫发展迅速的一个重要原因。经过隋朝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至唐时期已经有了比较便利的交通网络,交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当时的陆路交通以长安为起点,通达四方;水运方面,大运河沟通了南北水道,形成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交通网。在交通逐渐便利的基础之上,人口流动频繁的主因大体有两个:第一个是战争所带来的难民迷难。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难民为躲避战乱灾荒而丢家弃田,生活无依,在迁移过程中,路途奔波,身体虚弱,加之居任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恶劣,特别容易诱发瘤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方逐新成为富盈之地,唐朝的经济中心开始有了南移的迹象,这使得许多北万人开始向南迁徙,这是人口流动频繁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隋朝建立之后经过隋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不仅成功的恢复了元气,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毕竟立国太短,加上对外战争,使得国家难以长久的休养生息。加上后来隋炀帝即位之后再次征高丽,使得中原不得安宁,加速了推翻隋王朝的战争,加速了疫病的传播。

疫灾常横行于战后。往往一次战争下来,数以千万计的人暴尸野,成为战争冤魂。由于受社会条件以及卫生观念等原因所限,他们的尸体往得不到很好的收拾和清理,不仅对人类生存的环境有着极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一旦遇到温度湿润、温热等气候条件,很容易成为滋生病毒的温床,为瘟疫盛行是供条件。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如黄巢军在岭南发生大疫,"是岁春术,贼在信州疫疗,其徒多丧";唐军在征南诏的战争中,发生的疫情极为严重,"涉海而疫死相踵于道,宓好大和城,死者十儿"。隋朝至唐代前期的方黄河流域刚刚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战争,为疫灾主要分布区:而少数民族地区能。迟败、吐谷浑及其附近地区也经历了唐太宗时期征伐,"突厥往逢病疫,长基骨如丘,有司其以酒脑条,为琼藏之。"这些无不验证"大战之后必有大疫"的特点。

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唐代政府的救灾机制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抗击疫灾方面,唐王朝的统治者能够及时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以尽可能轻疫灾所造成的危害

疫病发生前后,唐朝官府经常向百姓宣传、普及有关卫生、防疫、治疫的知识,提高百姓防疫自救的能力。开元十一年(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天宝五年(746年)八月又敕,"朕所撰广济方,宜令郡县长官,选其切要者,录于大版上,就村坊要路榜示。仍委采访使勾当,无令脱错"。

在疫情发生时,唐朝政府的首要措施就是向疫区派遣官员和医疗人员,巡视疫情,免费发放抗疫药物,医治病人。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在关中、河东发生疫情后,派"医赍药疗之"。大和六年(832年),唐文宗下《拯恤疾疫诏》,"其疫未定处,并委长吏差官巡抚,量给医药,询问救疗之术,各加拯济"

唐代疫病防护探究,浅论唐代政府应对疫病措施

尸体是病毒和细菌借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载体。处理好尸体,是切断传染源、防止疫病蔓延的一个重要渠道。对在疫病中死去的病人,唐王朝及时给以掩埋或赈济棺木。唐高宗永淳元年六月,关中发生疾疫后,"死者枕藉于路,诏所在官司埋瘗,诏所在官司埋瘗"。

总之,由于疫病的频繁发生及其严重后果,唐朝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来防治疫病,救助疫病患者。虽然由于历史条件和医疗发展水平的限制,其效果还有较大的局限性,但这种与疫病积极抗争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关于医学社会史的理论思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史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