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鼠疫,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鼠疫,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鼠疫曾經在人類歷史上三次大流行,造成的死亡總人數接近1.7億人。全世界每年報告鼠疫病例約1000例左右。20世紀90年以來,鼠疫疫情有上升趨勢。


我國也是深受鼠疫影響的國家之一,鼠疫屬於國際檢疫傳染病,同時也是我國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甲類傳染病。


鼠疫原發於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齧齒類動物之間,鼠類和旱獺等動物是鼠疫的主要傳染源,主要通過蚤類相互傳播。


鼠疫的發病有一定的季節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多發生在春夏季節;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多發生於夏秋季節。


傳染源:鼠疫染疫動物。自然感染鼠疫的動物都可以作為人間鼠疫的傳染源,最主要的傳染源是齧齒類動物如鼠類、旱獺等;鼠疫患者。主要是肺鼠疫患者,敗血型鼠疫、腺腫發生破潰的腺鼠疫患者等也可作為傳染源。


傳播途徑 :鼠疫可以經鼠蚤叮咬、破潰皮膚接觸和呼吸道飛沫傳播。 動物和人間鼠疫的傳播主要以鼠蚤為媒介,蚤叮咬帶病菌的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再叮咬人時引起感染。


少數病人因捕獵、宰殺、剝食患病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病人的痰液、膿液、血液,經由皮膚或粘膜的傷口而感染鼠疫病菌。


肺鼠疫病人可以通過咳嗽、談話、呼吸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傳播。


鼠疫的主要表現:鼠疫的潛伏期一般在1-6天之間,多為2-3天,個別病例可達8-9天。


根據不同的感染部位和臨床表現可以將鼠疫分為腺鼠疫、肺鼠疫、敗血症型鼠疫、輕型鼠疫和其他少見類型鼠疫。


輕型病人表現為低熱,全身症狀輕微,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可能伴有化膿。


腺鼠疫最為常見,除全身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在蚤叮咬的局部出現疼痛、紅斑,可以形成皰疹、膿皰甚至發展形成癤、癰。叮咬附近區域的淋巴結出現腫大、疼痛,治療不及時可以迅速化膿、破潰,使病人疼痛難忍,無法活動。最常發生的部位是腹股溝區的淋巴結,其次是腋下、頸部及頜下的淋巴結。


肺鼠疫病人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高。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起病24-36小時內出現胸痛、咳嗽、咳大量鮮紅色血痰,呼吸困難和發紺迅速加重。


敗血症型鼠疫最為兇險,病人出現神志不清、譫妄或昏迷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可有皮膚黏膜出血、鼻出血、便血、血尿等。


鼠疫的預防:滅鼠、滅蚤,保護易感人群是預防鼠疫的主要措施。


控制傳染源 :消滅動物傳染源,廣泛開展滅鼠運動並做好控制工作。 對疑似或確診病例堅持就地、就近隔離治療原則,對疑似或確診病例分別予以單間隔離。對直接接觸者在單獨隔離狀態下進行醫學觀察。


切斷傳播途徑 :徹底滅蚤,減少被叮咬的機會。 避免接觸染病或死亡動物。 疫區實行“三報三不”制度。“三報”:報告病死鼠、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


加強個人防護 :參與治療或進入疫區的人員必須穿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護目鏡、穿膠鞋及隔離衣。


鼠疫,離我們很遠,也很近!

監審:張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