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書》《死亡之書》: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剖開死亡真實面目

《生命之書》《死亡之書》: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剖開死亡真實面目

都說人是向死而生的。然而我們極少直接去面對生死的問題。其實,生死,才是值得認真考慮的問題。而其他,都是一些小事。

對於生死問題的探索,彷彿只有哲學家以及宗教人士,才會涉獵。普通人鮮有駐足。或許因為太沉重,或許因為太高深,或許不願面對,於是選擇了迴避。

每個人大約在四歲左右的時候,就在思考死亡的問題了。可惜的是,極少有小孩子在對死亡產生迷惑的時候,能得到正確的指點。大人往往都想讓孩子快速從悲慼的情緒中出來,於是採用“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當然大人自己,可能也也沒有什麼答案。

有關生死的疑惑,我們可以從兩本書裡,得到答案。一本是《生命之書》,一本是《死亡之書》。

作者都是一位叫舍溫·B·努蘭的醫生。醫生講生死,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們幾乎日日都與生死打交道,所以更有資格來談談生死。

可惜太多的醫生都太過忙碌,沒有閒暇來整理自己的經歷,所以我們看到此類書不太多。

《生命之書》《死亡之書》: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剖開死亡真實面目

努蘭醫生的著作,讓我們普通人也能通過醫生的視角,來了解很多關於生死和人體的問題。醫生畢竟做著治病救人的工作,所以醫生談生死,從生物學角度來切入,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兩本書其實是幫我們瞭解我們自己的書。

瞭解我們自己如何通過系統工作生存,瞭解我們的系統如何遭到破壞,於是生命終結。然而,這兩本書,不僅僅是科普類書,也是哲學書。

努蘭醫生通過很多自己親身經歷的個案,告訴我們“生命蘊藏和驚人智慧,身體是一個包羅萬象、完美緊密的宇宙;每一種器官、組織與系統,都巧妙地扮演著關鍵角色,通過精確的協力合作、複雜的信息傳遞,維繫人的每一次呼吸、心跳。

面對生老病死,人體靈活應變的過程,無比神奇。只要活著,就會有好事發生,這種精神就是生命的本質;如果說聽不見喧囂的各種生命活動是一曲交響樂的話,那麼在它面前,靈魂的合唱就像是在歌聲中翱翔。這是關於生的領悟。

我們會驚訝地發現,這樣的思維同中醫的思維何其相似。中醫是整體思維,全息思維。而努蘭醫生的臨床觀察,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可見高等級的智慧,都是相通的。而這樣的道理,我們可以解釋為“天道”。因此,最好的養生,便是順時而為,且以養心為第一要務。

《生命之書》《死亡之書》:耶魯大學醫學院教授剖開死亡真實面目

關於死亡,努蘭醫生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傳統的有尊嚴的死亡概念必須被修正,甚至拋棄的話,那麼對於我們冀求的離世的最後回憶之中,哪些希望該被留下?死亡的藝術,就是生的藝術。

活著時的誠實與仁慈,就是我們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後人回憶的將是我們過去所活的幾十年我們傳達的信息,而並非在生命的最後幾周或幾天的狀態。活得有尊嚴的人,死得也有尊嚴。

從前考慮死亡的尊嚴,總是希望自己能夠以平和的姿態迎接死亡。不希望狼狽不堪地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本書卻告訴了我,死亡最大的尊嚴,就是死亡之前的生命尊嚴。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能達成的希望,也是恆久不變的事實。

希望就蘊藏在我們生命的意義之中。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