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从古至今,衣食二端乃颐养身心之要务。李渔认为,饮食中的常见问题是“难化”,即不消化。吃饭如果不消化,那就只是用糟粕来填塞肠胃而已,不仅无益反倒有害。所以,饮食重在防食物不消化,食物“不能克化者,即是病根”,“不消即为患”。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的“调饮啜”篇中提出了怒时哀时勿食、倦时闷时勿食的建议,这些“吃饭的禁忌”,目的就是避免食物的不消化。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第一,怒时哀时勿食。

“喜怒哀乐之始发,均非进食之时。然在喜乐犹可,在哀怒则必不可。怒时食物易下而难消,哀时食物难消亦难下,俱宜暂过一时,候其势之稍杀。饮食无论迟早,总以入肠消化之时为度。早食而不消,不若迟食而即消。不消即为患,消则可免一餐之忧矣。”人的情绪对饮食消化吸收有直接影响,因此,李渔认为,喜怒哀乐刚刚发生,都不是进食的时候。但是,喜乐的时候还好,在悲伤和愤怒的时候就一定不可进食。因为,人在发怒时吃东西,容易咽下去却很难消化掉;人在悲伤时吃饭,既难下咽,也难消化。因此,要等愤怒或哀伤之情平定之后再进食。这样,即使错过了进食的时间,但对身体反而有利。因为饮食不论早晚,总是以肠道消化的时间为尺度。早吃却不消化,不如迟些吃很快消化。不消化是致病的隐患,消化了就不用担心这一顿饭出什么问题了。也就是说,人在忧愁、悲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下进食,肠胃都不能正常消化。这就让本来能够补益身体的食物反而危害了身体,使滋养身体的“五味”变成了伤害身体的“五贼”。所以,饮食能得以颐养身体的前提是吃饭时有一个愉悦的心境。 故颐养身体要先养心养性,避免忧愁恼怒。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二,倦时闷时勿食。

“倦时勿食,防瞌睡也。瞌睡则食停于中,而不得下。烦闷时勿食,避恶心也。恶心则非特不下,而呕逆随之。食一物,务得一物之用。得其用则受益,不得其用,岂止不受益而已哉!”

李渔提醒人们在过度疲倦时不要进食。因为疲倦时容易打瞌睡。如果边打瞌睡边吃饭,食物还没有下咽,停留在口中,人就可能已经入睡,或者饭后马上入睡,食物就会滞留在胃里下不去,造成积食不消化。所以,人在过度疲倦时不可进食。

人在烦闷时也不可进食,这是为了避免恶心而呕吐。人在烦闷时,必难受恶心,此时进食,吃下去的食物,不但不能咽下,而且会呕吐出来。呕吐不仅得不到食物的营养,反而有害脾胃。人在吃饭时,吃一种东西就要发挥这一种东西的作用,吃的东西消化掉,发挥作用,身体才能受益,如果发挥不了作用,那就不是能不能受益的问题,而是会不会受害的问题了。食物入口如果不能消化,就不能对人体有任何补益,这种情况就是既不能尽人性,也不能尽物性。因此,人在困倦时、烦闷时,都不可进食。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人赖食物以生存,不知饮食之道的人,不注意吃饭禁忌的人,难保身体的健康,因此,注意颐养身心之道的人都十分重视饮食的学问。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提出的爱食者多食、怕食者少食,太饥勿饱、太饱勿饥,怒时哀时勿食、倦时闷时勿食的关于饮食的一系列建议,分别从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这三个方面论述饮食养生的问题,说明“食色,性也,欲借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是”的道理。

古人认为,人的生命由形、气、神三者所构成,“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因此,李渔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是保持精神的快乐,他所有颐养身心的方法可用“行乐”二字来概括,“行乐”是手段也是目的。他所提倡的“行乐”,不是放纵欲望,醉生梦死,而是指追求生活的趣味,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他在《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篇中感叹:“伤哉!造物生人一场,为时不满百岁。彼夭折之辈无论矣,姑就永年者道之,即使三万六千日尽是追欢取乐时,亦非无限光阴,终有报罢之日。况此百年以内,有无数忧愁困苦、疾病颠连、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人燕游,使徒有百岁之虚名,并无一岁二岁享生人应有之福之实际乎!”人生一世不过百年。不说有些人年幼时就夭折了,就说那些能够延年益寿活到一百岁的人,即使三万六千天中天天寻欢作乐,光阴也总是有用完的时候,快乐也终究会有结束的时候。更何况在这一百年里,还有无数的忧愁困苦、疾病变故、名缰利锁、惊风骇浪,阻止人快乐地生活,使人徒有活到一百岁的虚名,而实际上,享受人生应该享有的福气,连一两年的时间也不到!“又况此百年以内,日日死亡相告,谓先我而生者死矣,后我而生者亦死矣,与我同庚比算、互称弟兄者又死矣。”悲伤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里,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讯息传来,比我早出生的人死了,比我晚出生的人也死了,和我同年出生、相互间称兄道弟的人也死了。常人会觉得“日对此景,令人何以为乐?”而李渔却因此而感叹:“日对此景,乃令人不敢不乐。”正因为人生苦多乐少,才要涵养无事不乐、无时不乐、无处不乐的功夫,才能享受“颐养有术”之乐;反之,则无事不苦,无处不苦,无时不苦,这是“颐养无术”之苦。“兹论养生之法,而以行乐先之”,他所谈到的所有的颐养方法,包括饮食坐卧,读书旅游,都是以拥有“行乐”“旷达”的良好心态为前提,为手段,为目的,这与前人“唯乐可以养生”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相比善于颐情养性的“古之真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于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今时之人”虽希求“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沉重的精神压力导致人们“半百而衰”,人们对此已经有所警醒,因此,注重颐养身体在今天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甚至成了老龄化社会的主題,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内容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李渔《闲情偶寄》的主要内容都是指导人们寻找生活的乐趣,因此被今天的人们奉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其实,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医等各家学说中都有丰富的颐情养性的思想。李渔在《闲情偶寄.颐养部》中所论述的一系列观点和经验,包括在“调饮啜第三”篇中所谈到的关于饮食的一些禁忌,大多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

李渔《闲情偶寄》:吃饭也得看心情


儒家的颐养之道,是以养心和养德为主,主张涵养仁心、仁德,以臻于“仁者寿”的境界。古人发现,言之缄默者寿,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这些经验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仁者寿”。道家修身养性提倡自然无为、少私寡欲、恬淡清静,以臻于精神逍遥的境界。佛家则以素食、不杀生、慈悲心、守戒律、静坐、止观、禅定等修持为主。 中医《黃帝内经》的颐养之道,包含阴阳、五行、天年、精气神、四时、日常起居、饮食、情志、治未病等工夫。李渔认为,一般人所说的内外丹药、导引吐纳之类,这都不过是些术士之言。而术士所言者,是“术”,真正读书人所言者,是“理”。因此,《闲情偶寄》虽然谈论如何颐养身心性情,却摈弃了那些“术士之言”和“导引、丹汞之说”,他既不谈医生的用药配方,也不谈道家的导引辟谷,他首先强调的是精神快乐,认为这才是颐养身心最根本的道理、原理、法则。李渔的《闲情偶寄》集儒、释、道、医思想为一体,又具有独到之见。其中关于饮食的质、量、时诸方面的建议和经验,既有源自传统颐养文化的宝贵的理论价值,又有简易可行却十分重要的日常实践的现代意义,在生活压力增大、节奏加快的今天,尤其值得人们高度重视和珍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