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1

社會大環境:販賣焦慮

我從來都不主張散養,主張重視教育,但是重視教育可不等於把孩子逼得密不透風。

現在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根本就是胡說八道,稍微一看就發現滿是漏洞。還把一大堆缺乏判斷力的家長給忽悠的神神叨叨,一邊焦慮一邊開始信了這些鬼話給培訓班交錢。

比如前陣子好像不少公眾號都鼓吹“美國精英的孩子每天只睡四個小時”。這種挑戰醫學常識的鬼話怎麼會有人信?就是成年人長期睡眠不足都要智商下降,何況還在生長髮育中的青少年。偶爾熬夜是有的,長期熬夜誰也受不了,精神都要出問題。常年一天睡四個小時,別說當學霸了,不熬傻了才怪呢。

孩子大人的精力就那麼多,好鋼要用在刃上。別小看跟孩子聊天,陪孩子玩,給孩子自由發展的時間這些看起來“沒用”的事。沒有這些基礎,父母很難發現孩子的特點並給予正確的支持和引導。

那種散佈焦慮的說法不僅養肥了各個教育機構,讓家庭把時間精力用在各種沒用的補習上,也讓很多媽媽在職場上戰鬥力削弱。最要命的是還造成厭學情緒,很多中國人為什麼三十歲就口口聲聲自己這輩子沒戲了,認命了,只能逼娃了?

就是從小被這種教育搞得厭學情緒入骨,視學習為階段性的受罪行為。既然自己已經成年了,有了自主權了,就是死也不肯再學習再進步了。

不過,雖然自己痛恨學習,但逼孩子總比自己上進輕鬆愉快多了,只需發號施令即可,還可以自欺欺人說“我都是為了孩子好”。

不信,你問問這些家長:不如你利用業餘時間考研讀博進修一下?難度總體來說還是低於逼迫孩子高考上名校的喲。

你看他們肯不肯?他們絕對馬上說“不行不行,這不現實”。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2

希望孩子跨越階層,不如先逼自己跨越

還很多人說,父母焦慮,是因為希望孩子實現階層跨越。

對於這種焦慮,我只有一個建議:父母自己先身體力行,努力實現階層跨越。

我沒有開玩笑,我是很認真的。

首先,只要父母實現了階層跨越,孩子自然跟著就實現了。

第二,父母比孩子更有實現階層跨越的條件。

1.父母目標更清晰。

父母已經有了“實現階層跨越”這個願望。孩子可不見得有。你強行讓他跨越,他未必樂意。

2.父母已經有一定的現實基礎。

父母總歸是成年人,也工作了這麼多年,總得認識點人,掌握了一些技能,也有一些經驗。而孩子將來出社會一無所有,從零開始,起點還不如父母呢。

第三,父母先努力跨越階層,也是在給孩子的未來積累經驗。

很多父母逼孩子做一些又累又無效的蠢事,還覺得自己在幫助孩子實現階層跨越。問題是你自己跨越過沒有?你沒跨越過,你怎麼知道這些事是對的呢?

比方說逼著孩子練琴,那你最好自己先好好學一遍,把自己先學成高手,然後你再感受一下,這個本事能不能幫你跨越階層。如果不能,那你逼孩子花那麼多時間練琴,搞得親子關係很緊張,圖的到底是個啥?

學習也是一樣。高考現在也不限制年齡了,你盼著孩子考清華,不如你自己先考一個呀。這樣考中了,可以把經驗傳授給孩子。嫌高考太誇張,考研考博進名校總可以吧。

總之,嫌孩子哪裡做的不好,你自己就做好。大部分焦慮的父母也不過就三四十歲吧,離七老八十還遠著呢,重新高考都來得及,做什麼都有的是機會。

什麼叫起跑線?家長就是孩子的起跑線。如果趕上天資聰穎的娃,那是娃自帶起跑線。如果娃資質一般,你又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你該做的不是逼孩子,而是好好逼一下你自己。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晚餐後的中國兒童和中國父親

3

虎媽狼爸:失敗的教育案例

很多人在參考教育樣板的時候,經常只看結果,而不去分析整個過程。比如《虎媽的戰歌》被很多人認為是“成功的教育經驗”,因為結果看起來很好——兩個女兒上了哈佛耶魯。

實際上,如果你熟知美國的升大學制度,考慮到虎媽和她丈夫都是常青藤的教授,虎媽丈夫是猶太人所以他們也不受亞裔分數歧視,她兩個女兒讀的全都是非熱門專業等一系列因素後,你就會發現,她女兒在學業上達到的所謂成功,難度大約相當於我國北上廣的孩子考上個211冷門專業。

在學業達到這個水平的學生裡,她女兒受的罪可是遠遠大於平均值。虎媽說過,她女兒從小很聰明,被別的教授測定為天才。所以,不存在她女兒太笨了才這麼費勁的可能。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她的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她女兒的智力發育和能力發展。幸虧她女兒天資聰穎,最終仍然達到了還過得去的水準。

類似的還有個狼爸,比虎媽還狠,虎媽只是較勁,狼爸已經達到了虐待的地步。狼爸的賣點是孩子上了北大。這就更扯了——他兒子是美籍華人上北大,這種人上北大難度低於北京孩子考到海跑。

所以,其實很少有虎媽式教育方法的真正成功案例。多數所謂成功案例,不過是趕上孩子天資聰穎,被毀之後還能比普通孩子強。

趕上孩子資質稍微差一點,基本上就妥妥地輸在起跑線上了。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4

認清現實:什麼樣的家庭培養什麼樣的孩子

其實教育孩子這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先搞清楚你家的情況,確定教育目標是什麼。

然後就是好好了解你的孩子有什麼特點,量身定做一個能達到你教育目標的計劃。

盲目追捧一些跟你實際情況不符合的教育方式,不但徒增焦慮感,而且效果也不好。

大體來說,家庭條件有三個檔次。

第一檔是貧困。

貧困的意思就是缺吃少穿,上學的學費都是負擔。

如果你家是這麼一檔,那你唯一的教育目標就是儘快脫貧。

對於大部分貧困家庭來說,如果孩子不是念書的上等材料,那麼培養孩子有一技之長是最容易擺脫貧困的方法。比如孩子愛美,就去學裁縫理髮。孩子愛吃,就做廚師。孩子心細,可以當護士。孩子動手能力強,就做技術工人。

這個層面的競爭其實不激烈,拼的是家長的意識。這些需要辛苦一點又要動點腦子的工作永遠都缺人的,只要打定主意,選好方向,基本上就能吃上這碗飯,成功脫貧。

如果運氣好趕上孩子唸書天賦好。那麼思路其實還是一樣,建議讀技術性強的專業:編程,工程師,醫生等等,都是適合家貧而唸書好的孩子的專業。

太窮的孩子不建議搞文藝,除非天縱奇才,否則成功概率太低了。如果你多關注就會發現,大部分藝術家包括優秀藝人,家境沒有太差的,起碼都是個小康。藝術這玩意兒需要一點閒情逸致,才容易養得出來。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第二檔是小康。

什麼叫小康呢?就是吃喝不愁,但也沒有太多的資源給孩子繼承。

這部分孩子確實要面對較強的競爭,才能保證自己不至於還不如爹媽。所以,其實這部分孩子在培養方向上,跟窮人家孩子道理也是一樣:找到孩子競爭力最強的部分,然後好好培養。

幸運的是這部分孩子的家庭普遍還是能給比較好的支持,選擇餘地也比貧困家庭大多了。而且這部分家庭可以承受一部分的試錯成本,孩子也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發現自己的長處。文藝,體育,商業,技術,什麼都可以。

這部分家長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盲目照搬所謂“貴族教育”,把時間金錢和親子關係耗費在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上。比如斥巨資去參加海外夏令營,斥巨資學習貴族運動,花費大量時間苦練樂器等。

家長應該做的是把錢和時間用來培養孩子最強的部分,父母也適當地早早找資源和關係,幫孩子建立自信,發展特長,選定專業。

所謂虎媽式教育的一大弊病就是會讓你看不出孩子到底擅長什麼,因為自由發展的時間都被佔滿了。

沒錢沒背景,如何讓孩子跨越階層?

第三檔是成功人士。

這裡所謂的成功人士,指的是已經脫離了普通人階層的精英,已經有足夠的資源給子女繼承。對於這部分人來說,教育的目的可就不是往上爬了,而是保持住優越感,別往下掉。

所以這個階層從趣味上,會玩一些平民很難參與的運動,其特徵是沒用(商業化程度輕,很難靠這個賺錢),麻煩(練習成本高,一般人玩不了)。

比如一些水上運動,冰上運動,還有一些冷門運動——很多貴族學校都有wrestling,摔跤,很難想象吧。

而在學業上,這個階層的娃如果有出息,家長就指望著娃繼承家業。他們不需要競爭,需要的是綜合能力過得去,放在管理崗位上能基本勝任。所以貴族學校的教育理念就是讓孩子們從小關心國家大事,培養使命感。至於數理化,差不多就得了。有時間還是多練練演講,多參加點社交活動。

這個階層的娃如果沒出息,那麼就要靠社交和貴族習氣來維持優越感了。藝術策展人,時尚,慈善等不太需要特別的才能,但是需要圈子的工作就很適合。

對於出身不夠理想的人來說,所謂眼界,不是去了幾個高級夏令營,參加了多少豪華遊。最重要眼界就是不要把自己看死,記住人生還很長,終身學習很重要。起點低不要緊,一步步往上走,先脫貧,再慢慢增強實力,只要持續努力,誰都有機會。

貴族教育是一種享受。20歲的時候沒有機會出國留學環遊世界,40歲,60歲也可以。這種事情,根本沒必要在年輕甚至年幼的時候亂攀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