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俗話說:不是猛龍不過江。洋品牌可一點都不“羊”,而且還很“狼”。這不單在照明圈子,普遍商品行業的國內企業主應該都有同感。你說媚外也好,“賤內”也罷,無損洋品牌在國內明星般的待遇。

不過,這兩年看來,照明行業倒是“異類”。皆因飛利浦、歐司朗、GE等國際的一線品牌,不是“棄權”,便是“退賽”,還有被封裝大王組團“收購”的;而松下、三星、東芝等一直不溫不火,甚至多年來毫無起色,現在已難與國產品牌匹敵。

從前,相對而言,洋品牌確實有著眾多過人之處:品質過硬,管理規範,創意領先,美譽甚佳,注重形象,除了價格有時不親民外。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國內品牌卻“質量門”不斷,還常被扣上“低價擾市”的帽子,彷彿一旦貼上“國產”標籤,想高端難比登天,即使以高端代工身份“入贅”豪門,也是時有不求上進的表現。例如之前“國產部件‘掉包’致英國召回1.7萬輛豪車”、“歐盟委員會非食品類快速預警系統對中國製造的飛利浦(PHILIPS)牌LED燈泡發出了消費者警告”等等。雖然這些新聞事件有如“央視曝莞”,仍有許多可商酌的餘地。但整體而言,哀其不幸,也怒其不爭。

集體抹黑很難個體漂白,唯有從起跑線上以差異化示眾。於是,許多國內企業出生之時便“忘記”國籍,不僅改名換姓,還篡改“族譜”,杜撰“歷史”。明明是在中山某鎮出世,偏說產於德國、法國、意大利;明明是剛剛呱呱墜地,偏偏說是外國老齡品牌在國內的“子嗣”;明明是產品都還沒開賣,偏偏說是規模外銷轉內銷、、、、、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這些林林總總的說辭,歸根結底無非兩種手法::第一,是花數百到數千美元委託專業註冊公司,在德國、法國、意大利(再不濟香港也行)等地註冊一個空殼公司,其所有生產銷售均在國內完成;第二,連註冊的國外商標都省下,只是在國內建個廠,買一批設備,按國外某個標準生產,就宣稱是“舶來貨”,售以高價。這也確實算是“原裝進口”,但是必須加個定語:“原裝國產進口”。

面對揶揄或鄙夷,這類企業多會無奈“吐苦水”:沒辦法呀,改“土”為“洋”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消費者“崇洋媚外”的心理很嚴重,尤其是對一個新晉品牌,經常進門就問:“是進口的還是合資的?”一聽是國產的,“哦,那就再看看吧!”如果不想辦法跟“進口”、“合資”、“外資”沾點邊,產品銷售就會受到嚴重影響,說不準還沒衝過中國企業平均壽命線就要拜拜了。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中國照明行業才剛剛起步,掐指算來,今年頂多算個“而立之年”。三十年掙扎,國內企業雖也有脫穎而出者,但畢竟屈指可數,且“成分”多偏向“行業品牌”之列,“大眾品牌”的識別頭冠仍屬於飛利浦、GE、松下等洋貨。

可見,即使洋品牌沒有大舉進軍,大陸企業在自家後院就主動“粉刷”成“洋土”兩派了。

事實上,在照明行業,洋品牌很難說得上能“大舉進軍”。就拿1988年便在大陸市場“粉墨登場”的飛利浦照明來說。1993年,其與上海亞明成立合資公司“飛亞公司”,借力後者國內渠道,磨合十載後的2002年,飛利浦攀登到了第一個銷售高峰:在中國的銷售額大約20億人民幣,接近5%的市場份額;又過了十五載後的2016年,據知情人士透露,其在國內的銷售額達到60多億人民幣,但水漲船也高,其市場份額仍不到2%。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外資巨頭入華之初,更多會帶有政治和經濟混合的雙重色彩,隨著市場成熟和政策開放,尤其是在形象建設和政府工程已經取得一定成績,需要加強制造規模和染指經銷渠道的時候,外資企業就會物色合適的“夥伴”。像飛利浦和亞明,GE和嘉寶照明,歐司朗和佛照等等。

外資企業也頗為“滑頭”。開始時,為規避風險,一般採取佔小股的策略,讓中方合營者承擔更大風險。等著開始報表好看之時,外方往往以增資擴股的方式,逐步擴大其在合資企業中的股份比例,直至取得控股地位。

不過,面對大陸市場的“人海戰爭”和複雜的經銷體系,為了“迎合”和業績,外資企業也往往願意俯下身段,在政策和價格上作出種種讓步,但同時新老渠道問題也在發酵萌芽。洋難“入”土,也屬必然。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例如,2016年,GE照明卻選擇“終止在亞洲和拉丁美洲的所有直接商業活動”,並“粗暴離場”,引起經銷商的憤慨。儘管最後GE照明公開表態,事情得以妥善解決,但誰都未曾想到,GE照明在中國市場最後的結局會是這樣。

又例如,歐司朗從2004年以3800萬歐元收購佛山照明股權,到2015年賣出,11年間,強強互補的願望落空了,但11年賺約9.21倍,上述股權在轉讓11年後,再次迴歸國資懷抱。似乎除了佛照和鍾信才外,歐司朗和國資委都各自如願了。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歐司朗、飛利浦、GE這三大照明巨頭的舉動驚人的一致,傳達出的信號很顯而易見:在國內競爭力較弱、利潤率較低的通用照明業務已經成了他們的“雞肋”。

商業本逐利而行,沒必要以道德和情懷去衡量或揶揄。但願掌控了大陸話語權的國產品牌不僅侷限在本土品牌之間的無節操價格戰,更應該關注如何在國際以及未來時空中穩佔一席之位的價值戰。

你眼中的“狼”,可能只是一隻“羊”,還待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