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窺豹:疫情下的中國消費變化觀察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2020年變得不平凡。目前國內疫情基本控制住,人們生活逐漸迴歸正常,但是海外疫情仍然蔓延,讓人擔憂。此次的新冠疫情,對人們消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有些影響可能會長期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我們簡單觀察此次疫情期間消費變化情況,以期從中把握消費趨勢的變化。

由於疫情阻斷了消費場景,對消費短期可能產生較大影響,總體來看:

1)此次新冠疫情相比03年SARS,一方面此次發生時間在春節,另一方面此次採取的管控力度比較大,所以對消費的影響更大;

2)社交性消費、可選消費的影響要大於必須消費,甚至部分必須消費受益於疫情;

3)衝擊是階段性的,行業長期邏輯不會變化,疫情過後消費必然反彈,行業集中度也會提升,有利於行業龍頭企業。

大家宅家不能外出,必須消費仍是剛需,受疫情衝擊較小。

從1-2月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速看,糧油食品實現了9.7%的增長,仍維持了穩健增長。但是其他可選消費品類均受到較大影響,紡織服裝/菸酒/化妝品/金銀珠寶/汽車增速分別為-30.9%/-15.7%/-14.1%/-41.1%/-37%。

酒水飲料尤其是酒類受制於聚飲消費場景的缺失,消費受到較大影響。禮品需求型的一些產品,由於走親訪友的減少,銷售也受到打擊。一些方便食品、居家消費的食品則受益於大家宅家,囤貨的需求,實現較快增長。同時,由於批發市場、小門店的關閉,消費者的購物需求只能通過超市滿足,也使得超市的銷售額實現較快的增長。

從渠道發展來看,疫情使得線上消費的趨勢繼續加強。

在社零總額1-2月下滑的同時,1-2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仍然實現了3%的增長。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食品類、日用類、服飾類商品增速分別為26.4%、7.5%、-18.1%。

在疫情期間,消費者擔心線下購物感染病毒,更多選擇線上購物,1-2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1.5%,佔比持續提升。我們認為疫情過後,消費者培養起來的線上消費習慣可能會進一步持續,線上消費的佔比有望持續提高。

除了傳統的線上購物,疫情也讓生鮮電商火爆起來。

由於生鮮產品保質期短、儲存難、損耗高、物流成本貴等特點,使得生鮮電商的近幾年發展面臨一定的困難。但是疫情爆發,生鮮產品是必需品,消費者又儘量減少外出購物,使得生鮮電商的需求大增。

根據中國移動互聯網“戰疫”專題報告顯示:疫情前,國內生鮮電商整體日活用戶數不到800萬,春節期間,這一數字一舉突破1000萬,節後再次突破1200萬。在用戶增量上,60後、70後也開始在線上買菜;過去叫外賣的用戶開始做飯,半成品美食的佔比快速攀升。疫情結束後,可能部分消費者就留存下來,消費習慣改變,為生鮮電商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疫情推動線上消費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導致某些線下消費受到較大沖擊。

以餐飲業來看,疫情期間,餐飲門店基本關閉,現在國內疫情逐步控制住,餐飲門店均逐步恢復,但是受海外疫情的影響,消費者仍然心有餘悸,使得餐飲業的恢復低於預期。根據美味不用等的數據,到4月6日,餐飲業的營業門店同比下降接近50%,營業額同比仍然下降約72%;其中到店消費較去年同期下降53%,但是營業門店外賣消費較去年同期增長11%。短期來看,由於海外疫情遲遲沒有控制住,可能餐飲業的復甦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本文源自太平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