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姑墨古城的故事。人們一直在今溫宿縣孜孜追尋著姑墨古城遺址。有人說,它位於溫宿縣溫宿鎮自東至西近6平方千米的坎坡上,遺址有四到六層,分別是漢代南城、唐代州府和清代王母殿、馬將軍府和王子城。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也有人說,它位於溫宿縣博孜墩古墓群附近。“博孜墩”柯爾克孜語意為“褐色的土丘”,它地處半山坡,起伏錯落的墓葬綿延數平方公里,這裡既有土垣環列的家族墓園,也有形單影隻的孤冢墳丘;既有高大氣派的墓門拱拜,更多的則是排列有序的平民墳塋,曾出土了帶孔磨刀石、青銅刀、鐵器等漢代文物。古墓群左側有一條深達30米的裂谷,但見谷中白楊成列,流水淙淙,房舍錯落,炊煙裊裊。這片墓地周邊完全有可能承載西域古國的一個王庭。在今溫宿縣政府背後的一片民居中,還殘留著一段約50米長的黃土夯成的古城牆。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如今這道殘牆已經淪落為一排房屋的山牆,只有一棵老態龍鍾的楊樹斜靠在牆基上一位弓背的老人見證著歲月滄桑。左宗棠西征時期,這裡還是一座完整的古城。有人說,它或許就是姑墨古城。在溫宿縣城西北的坎坡上,有一片散佈著雜草、灌木的荒灘。荒灘東北部的綠洲上有幾堵殘牆,殘牆邊豎著一塊1992年刻立的石碑,上有“高老莊”三個大字。難道這裡就是《西遊記》中“豬八戒背媳婦”的高老莊?當地老人聽更老的人說過,這裡有過一個高姓莊園,說不清是什麼原因消失了。《西遊記》裡的流沙河就在溫宿縣西部,當地人稱庫木艾日克河,意思是“流動的沙河”。他們還說,這裡有過一個絲路古城。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這些似乎都值得商榷,我們期待著通過考古發掘找到更多姑墨國的歷史“印痕”。遠古文明如遠年琥珀,既晶瑩可鑑又不可能全然透明,一定的沉色、積陰,即些許的神秘感與渾濁度,反而是它的品性。姑墨國小傳:姑墨,梵語的意思是“沙漠”後來更名姑默、亟墨、跋祿迦、婆樓迦、拔換,是一個人口超過2萬的中型綠洲國家。論實力,它顯然無法與疏勒、龜茲抗衡,但欺負一下小鄰居倒是綽綽有餘。於是,他們在西域都護被殺後,渾水摸魚地吞併了鄰國溫宿。這一嚴重違反遊戲規則的做法,當然受到了新任西域都護的痛斥,他們也因此對漢人恨之入骨,先是在加入都護府聯軍後吃裡爬外,隨後又幫助龜茲與班超唱對臺戲,結果被班超一頓猛踹。這個似國似州的政權堅守到唐天寶年間,便迥然失去了記載,如同一陣繞膝的秋風。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姑墨的下一站自然是溫宿國。《漢書》上說,姑墨距離溫宿270裡,換算成今天的距離是112千米,與今溫宿縣到今烏什縣的距離基本相符。也就是說,古溫宿國在今溫宿西部120千米的烏什縣。對此,我不禁啞然失笑,因為這已不是新疆官員的第一次“張冠李戴”了。在設立鄯善縣時,大清新疆巡撫饒應祺鬧過一次笑話。而在這裡,笑柄再一次出現。乾隆二十年(1755),大清將古溫宿國地區定漢名為“烏什”(回語“烏赤”,意為“山石突出”;一說是突厥語,意為“物之頂端”)。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清將古姑墨國地區定名為“阿克蘇到了光緒九年(1883),阿克蘇道員羅長祜稟報朝廷,提出修建一座新城,道署設在新城之內。而老城則“沿用古名溫宿”,設巡檢。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19年後,正好也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溫宿升格為縣,而這時的新疆巡撫還是那位舉人出身的饒應祺。這樣一來,新疆的縣名就出現了第二個張冠李戴的錯誤:古溫宿之名被可笑地戴在了古姑墨頭上,而古溫宿只能被另外取名烏什縣。按說,這次就不能全怪新疆巡撫饒應祺了他最多是個“失察”的錯誤。這個錯誤首先應該歸罪於阿克蘇道員羅長枯。羅長祜,又被寫作“羅長祐”“羅長佑”“羅長裕”,湖南雙峰縣人,著名愛國將領左宗棠的手下悍將。光緒元年(1875),大清“海防”與“塞防”之爭塵埃落定,左宗棠受命西征阿古柏叛軍。負責統領西征大軍營務的湘軍統帥劉錦棠時年31歲,而統領湘軍營務處的羅長祜只有29歲。這支如狼似虎的年輕軍隊,按照先北後南的作戰方針,在成功攻克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北疆重鎮之後跨過天山,挺進南疆。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光緒三年(1877),阿古柏在內中身亡。阿古柏的長子伯克·胡裡率領部下倉皇西逃到與俄羅斯交界的西部邊城烏什。劉錦棠在解放庫車、拜城、阿克蘇之後,逼近烏什。烏什、阿合奇的柯爾克孜牧民,也紛紛跨上駿馬追擊伯克·胡裡殘部。這樣,在清軍及當地愛國民眾的雙重打擊下,叛軍殘餘被迫翻越天山,逃進俄羅斯境內。十月二十六日,清軍在各族百姓的歡呼聲中進入烏什。當年年底,新疆全境基本回到大清手中。戰後,劉錦棠被任命為署理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羅長祜被任命為阿克蘇道員(俗稱道臺,正四品)。身為將軍的羅長祜是打仗的好手,也是建設阿克蘇城的功臣,但不是一位文武全才,因此,出現這種將溫宿與姑墨混淆的歷史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消失了的姑墨古城,有著怎樣的過往

在小編看來鑑於這是一位愛國將領,我們也就原諒他的這次失誤吧,儘管這一失誤非常低級。大概,後來的大清和民國官員也原諒了他,所以溫宿縣和烏什縣的地名至今未改。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