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前言:

泰國是海外華人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最高的國家,泰國華人華僑約有900萬,佔泰國全國人口的14%左右,卻掌握著泰國90%的經濟財富,政治上也不乏華裔面孔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暹羅從公元1238年建立了統一國家素可泰王朝,先後經歷了阿瑜陀耶王朝(1350~1767年,也稱“大城王朝”)、吞武裡王朝和曼谷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四百年的統治,對華人秉承友好政策,奠定了泰國華人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阿瑜陀耶王朝古都

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國政治外交關係

朝貢是中國古代諸侯定期朝見天子進貢物品以表誠敬的制度。在明朝時變成與海外諸國的一種經濟互利政治手段。

泰國曆史上第二個王朝阿瑜陀耶王朝建立於1350年,王朝建立之初正面臨內憂外患,國內有彭世洛、呵嚦和洛坤等地方豪強勢力的威脅和反叛,國外有安南、緬甸等鄰國蓄勢待發的武裝侵略。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元末農民起義中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外交政策重點防禦北方民族的侵犯,對於南方諸國則採取安撫的政策。阿瑜陀耶王朝並以朝貢明朝的外交策略,贏得明朝的支持和鄰國的威懾。在明朝的年裡,阿瑜陀耶王朝積極維持與明朝的外交關係,阿瑜陀耶王朝向明朝朝貢110次,明朝遣使阿瑜陀耶王朝19次。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阿瑜陀耶王朝鼎盛時期疆域

中國海外移民潮

明朝建立後就實行嚴苛的海禁政策,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頒佈禁海令,嚴禁沿海軍民“交通外番,私易貨物”。明成祖年間規模宏大的鄭和十三次下西洋,在曇花一現之後,再次奉行祖宗法度。

直到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開海的呼聲越來越高,宣佈開放海禁,准許福建漳州、泉州的百姓“準販東西二洋”。在隆慶年間開海之後,大批的中國商人和農民、手工業者到海外求生,並移居海外,開啟了近代史上第一波移民高潮。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後,中暹大米貿易的興起,也興起了中國第二波移民高潮。當時的為生計的華人移民,常被稱為“流寓”,流落漂泊他鄉,寓居異國的辛酸。

泰國境內,地廣人稀,熱帶自然資源豐富,但勞動力不足,由來已久。阿瑜陀耶王朝在統治時期不斷的擴張,經常與鄰國發生戰爭衝突,也導致了人口的傷亡與流失。

於此同時期處於明清時期,一方面,資本主義萌芽,商業和手工業不斷的發展,海外商業貿易的擴張熱情不斷高漲;另一方面,中國人口不斷增長,東南沿海一帶人口稠密、人多地狹,土地兼併導致許多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轉而投向海外謀生。阿瑜陀耶王朝對遠到而來的中國人秉承歡迎和包容的態度,也吸引了更多的中國人奔向這片熱土。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明清海外活動軌跡

泰國封建等級制度——薩克迪納制度

泰國也是以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政府也一直貫徹執行以農為本管理政策。阿瑜陀耶王朝八世王戴萊羅迦納( 1448- 1488年) 立法改革薩迪納制度, 作為維繫統治制度一直到19世紀末才瓦解。薩克迪納制度,也稱為“食田制”,在泰語中可譯為“對稻田的權利”

薩克迪納制度中規定,全國的土地歸國王所有(率土之濱,莫非王土),官員和王室成員無俸祿,國王按爵位賜予土地。王儲佔有土地高達10萬萊,親王、公爵、侯爵、伯爵、鑾、比丘、萬戶候、沙彌、文書隨職級地位逐級遞減,佔多數的平民有25萊, 奴隸也有5萊。

封建等級森嚴的薩克迪納制度,導致農民被牢牢的束縛在當地的土地上,不能自由遷徙,農民的商業活動也受到限制,也嚴重阻礙了本土人民從事商業,阻礙了商業的發展。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以農為本的小農經濟

華人從事的商業活動

身份自由的華人來到泰國,不受封建等級薩迪納制度的限制,形成了泰國較早的商人階層。

據史書記載,阿瑜陀耶王朝的《律法》第十三條規定:”不準西方人和印度人與暹羅婦女結婚,因為這些外國人與暹羅婦女所生的子女會向外國洩露國家機密,對國家安全造成危害。華僑則不受限制,可以和暹羅婦女自由通婚,可以在暹羅境內自由旅行、自由活動”。泰國法律的規定,讓華人能夠自由通行於泰國,從事商業活動,也加速了華人融入泰國社會。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泰國古典美女

他們輾轉與中泰兩國,販運中泰各國的特色商品,泰國以大米和其他農副產品為主,中國則以瓷器等手工業品為主。絕大多數華人在泰國從事小本生意,輾轉各地販運農產品或手工藝品。華人能夠掌控泰國90%以上的經濟,也正是華人最早在泰國從事商業活動的傳統所奠定的基礎。其中賦有卓越經商才華的人,被王室任用,負責王室經營的對外貿易。

華人移民在泰國的商業活動,催化了泰國封建領主經濟內部商品經濟的萌芽和發展,逐漸動搖和瓦解泰國封建等級制度,導致了泰國社會結構的變革。阿瑜陀耶王朝時期華人社會開始形成,有共同宗教佛教信仰的華人,也逐漸融入到了泰國社會,而中華文化也逐漸在泰國廣泛傳播,涉及到語言、飲食、文化、信仰和風俗等各方面。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泰國繁榮的中國城

華人的政治活動

隨著成千上萬的華人前赴後繼的抵達泰國,商業活動逐漸被華人壟斷,在泰國經濟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華人商業版圖的發展擴大,也需要王室政府的支持,從政或與政府建立關係是維護華人權益的方式。

暹羅國王室重用華人,任命華人為外事官員(主管涉外事務,包括從事對外貿易事務)、航海官員(主管遠洋航海事務)、大公(領航員)、外貿船主(航務總管)等。在此後的幾百年間,已經現在的泰國,華裔身居要職的身影屢見不鮮。如:建立吞武裡王朝的鄭信大帝、永樂宰相鑾披汶·頌堪、泰國第25任總理差猜·春哈旺、前兄妹總理他信和英拉。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建立吞武裡王朝的鄭信大帝

泰國華人的地位由阿瑜陀耶王朝奠定:華僑自由通婚、通行

前總理英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