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愛說話?

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愛說話?

是想聊的人,想說的話越來越少?

還是經歷了世間冷暖,更花時間在自己的世界?

身邊很多人都有共鳴,覺得社交越來越冷淡:

不想接電話,不想聽語音,不群聊不點贊,朋友圈三天可見。

其實這也是個過程,人的傾訴欲越少,自控力越強。

“如果你不懂,我就無需多說;如果你不懂,更不需要解釋。”

冷淡代表著很多種情緒。

可能是傷心的表達,也可能是無力訴說。

"說句真心話,你們這一堆人來,因為我跟你們也不熟,我沒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減少了一些“無用社交”而已。

很多人在成年後,開始精簡社交,慢慢發現沉默的好。

怎麼喜歡那種熱鬧的氣氛了。

一個人在家看看書,看看電影,不去逛街。

回別人的微信有時候都隔天了,不是沒看到,而是不怎麼上微信了。

有時候安安靜靜的一個人也挺好,身邊沒有誰,但是也不缺誰。

成年人都懂得世界越複雜,越要簡化自己。

說話,成為了一件高耗能的事。

“比起討好別人,她更想踏實做事,不想把精力耗在說話上”。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來說,已經沒有年少時的激情經歷,

一個人放空時,真的好舒服,不會在意、不會煩躁、不會想太多,

就這樣一個人靜靜的享受一個人的時光。

小時候交朋友,多半是想有個人陪我玩。

長大後交朋友,大多是想有個人談心。

但成年後卻發現,走心的人越來越少,時間越來越寶貴,人也越來越沉默。

微信裡那麼多人,卻沒有一個可以和自己聊得來的人。

知乎上有人問: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沉默?

其中一個答案讓我印象深刻: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想說話,而是怕想和說話的那個人早已沒了共同語言。

偶爾或許會寒暄幾句,但寒暄過後就不知從何說起了。

真的是很尷尬的,為了避免這些尷尬聊天就少了,

慢慢的習慣一個人,然後就不怎麼說話了。

不想說話,因為不被理解,不想說話,為了避免矛盾和尷尬。

就這樣默默的吧,大家互相安靜就好。

不想說話,漸漸成為了很多人的常態。

懂的人不必說,不懂的不必費口舌。

朋友圈有人分享了張國榮的《沉默是金》。

前幾年他做生意虧損,負債累累,很多人看不起他。

他沒有反擊,只是一心做自己的事情,後來把欠款還上了。

更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經常去福利院看望小孩子。

經歷的事情多了,也便懂得了什麼叫做沉默是金。

沉默不是妥協,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溫柔的反擊。

有些秘密只能藏在心裡,不能逢人就說。

有些事情不想去點破,說了不如不說。

痛了,一笑而過;苦了,不動聲。

那些在群聊裡消失的人,其實比誰都忙。

他們保持安靜,在看不到的地方努力。

“任你怎說安守我本分,始終相信沉默是金。”

沉默能夠教人笑罵由人,灑脫做人。

沉默自有溫度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