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明心學"理論入手,淺談其對明代思想文化藝術的影響

王陽明,名王守仁,字伯安,生於明朝中期,中國的儒學文化大師,他創立的心學,即"陽明心學",對明代乃至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堪稱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學者界稱他為"陽明先生"。那麼,他的"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麼樣呢?又對當時的明朝思想文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

從

王陽明

"陽明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1、明朝政治環境的急劇變化。

明王朝自土木堡事變之後,興盛的時代慢慢轉向衰落,同時伴隨著社會的變革,一系列問題也滋生出來,民間百姓賦稅加重,生活愈加艱難,《明史》記載:

"有今完租,而明乞貨者"

士大夫對土地的兼併也愈加導致形勢嚴峻,《明史》記載:

"郡多士大夫,士大夫有多田產,民有田產者無幾何耳"

直接導致了農民起義爆發,而朝中宦官黨政,政治黑暗,各地藩王與皇權矛盾加劇,凡此種種原因,在當時盛行的"程朱理學"已難以繼續維持世道。禁錮人心,人們的現實思維方式、人們的情感、行為方式離"程朱理學"越來越遠,"程朱理學"的地位在慢慢的動搖,正是在這一思想的衝擊下,王陽明的心學逐漸的走上了歷史這個舞臺。

從

王陽明

2、資本主義的出現對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了作用。

原本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民風習氣也較以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明朝初年,風氣尚且淳樸。然自正德,嘉靖之後,世風日漸奢靡。程朱理學中那種絕對的天理,以及由此產生的諸多理論對現實沒有任何的指導意義,反而成為了制約當時社會的一種因素。

種種社會的原因,令王陽明深感不安,他說道:"蓋至於今,功力之毒淪浹於人心之髓"。於是,王陽明心學漸漸的萌芽了。

"陽明心學"的形成:

"陽明心學"的形成體現在黃宗羲的《明儒學案》中:

"先生之學,始氾濫於詞章,繼而遍讀考亭之書,循序格物。顧物理吾心,終判為二,無所得入。於是,出入於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外困,動心忍性,因念聖人此處,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具足,不假外求,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

從

王陽明

"陽明心學"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是:

1、王陽明家庭對他的影響。詩書之家的王陽明,在父親和祖父對他的薰陶之下,王陽明從小熟讀詩書,這給他心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在古代孝悌、忠貞等思想觀念的衝擊下,讓他總想有種要超然物外,尋求自由的衝動。

2、王陽明個人經歷對他的影響。少年時代的王陽明立志取得功名,文武兼備,造福天下百姓,所以他常練習兵法、騎射、研讀文章,他想立志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聖人"《陽明先生遺言錄》中記載:"某十五六歲時,便有志聖人之道"。然而,十多歲的王陽明遭朝中奸人所害被貶龍場驛站,在龍場驛站的那段時間,王陽明靜坐竹前苦思師父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最後發現什麼也沒想出,自己卻大病一場,在缺衣少食、精神孤寂的情況下,王陽明終於捨棄了朱熹的觀點,悟出"萬物皆出於心,天理皆存於心"的理論觀點,心學體系最終形成。

從

王陽明悟道

三、王陽明心學的內容:

1、心即理:王陽明認為“理不在心外,而即在心中,理內在於心”,理通過天賦而構成的主體意識心的內容。傳習錄記載: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理,無物理矣",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是王陽明哲學邏輯結構的本體,也是其哲學的出發點,心是物的主宰和基礎,物是心所派生,心與理是相互依存不分離的。

從

陽明心學內容

2、知行合一:王陽明於正德四年提出的知行合一學說,知行合一是指實踐活動中自覺之知與意念顯發之行的一時並在性。知行合一是王陽明哲學中最具特色最難理解的一個命題,在朱熹學說盛行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根本無法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知行合一可以分為兩層。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陽明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段。"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王陽明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陽明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從

知行合一

3、致良知:王陽明晚年提出的"致良知"學說是對知行合一觀點的發展,標誌著王陽明心學的形成。

"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良知的過程,就是以良知統攝萬物,以善良統攝人生,在各種行為過程中,把善意用在方方面面。

"陽明心學"對明代思想文化藝術的影響:

對明代思想的影響:明朝中後期,"陽明學說"遍佈大江南北,產生了"門徒遍天下,流傳逾百年"的局面,其中以王轟、王良的王學左派最能代表王陽明思想的發展方向,他們從人格與平等的角度提出了"尊身立本"的理論,認為"吾心"就是生命的本體,要把當下的生活過好,從生活層次方面來闡述王陽明思想,這又與王陽明思想有些不同,他們傳播的多為社會底層之人,因此把人格尊嚴和人的價值擺在首位,最終引起了東林學派的書院講學運動。

從

王陽明心學

對明代文學藝術的影響:王陽明學說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人們在思想解放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使人們敢於用本心去推倒封建禮教的束縛與壓迫,充滿著一種叛逆主義的色彩。羅貫中《西遊記》就是受此影響,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為了爭取自由、解開束縛,最終大鬧南天門、攪亂蟠桃盛會、推倒太上老君煉丹爐、地府修改生死簿……。《西遊記》表現的是脫離束縛的叛逆精神,集中體現了王陽明對明代社會思潮的影響。

通俗文學家馮夢龍深受王陽明學說中"致良知"的影響,在他創作的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有著充分的體現。杜十娘作為青樓女子,她希望有個人能愛自己接受自己,脫離煙花之地,當她以為李甲就是自己尋找到的摯愛時,卻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騙局,但是他沒有屈服,而是用捍衛尊嚴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良知"和"真情",把寶箱全部扔到河裡沉下去,自己最後毅然跳江。在她的身上閃耀的是陽明先生"致良知"的觀點。

從

王陽明

在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的身上也能看的出來有陽明學說的影子,他的《牡丹亭》中寫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者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此非情之至也"。作品中女主人公杜麗娘為情而死,為情而終的真情、至情與現實中"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

”的觀點截然相反,體現的是陽明學說中這種掙脫現實主義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觀點極為吻合。

王陽明心學的出現,直接促進了明代中後期的思想解放,掃除了以往"程朱理學"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他宣揚的是以人的內心為本,弘揚主體意識,同時肯定自我,突出自我,促進了明代中後期的思想解放,也促進了明代中後期文學藝術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明史.陽明傳》

《傳習錄》

《王陽明心學與通俗小說的崛起》

《王陽明全集》

《王陽明與戲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