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這部打著恐怖驚悚標籤的電視劇一下子就吸引到了我,我確實是很久不看韓劇了,比起《人魚小姐》和《看了又看》那樣的長篇鉅製,這部劇很短,只有10集。看完電視劇,如果你意猶未盡,可以繼續看雷蒙德錢德勒的《高窗》,偵探小說真是永遠也看不完,以前讀過的也常看常新。

我一直對這種親密關係之中的精神控制非常感興趣。最後一集的標題,“煤氣燈效應”,大家都懂,這個方法父母用在子女身上會有奇效,某些父母精於此道,用來摧毀子女的人格百試不爽。美國耶魯大學的情商中心副主任、精神分析學家羅賓·斯特恩,曾出版過一本書叫《煤氣燈效應:隱蔽的控制你生活》,書裡說:“對方的目標就是說服你,說你記錯了,你誤解了,給你製造疑問,讓你脆弱,這是一種讓你的意識處於不穩定的手法。”佛羅里達州的執業心理學家託尼·費雷蒂(Tony Ferretti)、《愛之戰》一書的作者說,“煤氣燈效應的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權力和控制,他們這麼做實質上是在轉移自己的深層不安全感。”“煤氣燈效應”,實際上是一種緩慢而持續的操控和洗腦。操控者通常會向受害者傳達出“你不行”、“你有問題”這兩種信息。這部劇不同,兩位男主一開始不僅是陌生人,還是有敵意的陌生人。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都知道,精神控制更容易發生在關係親密的人之間,尤其是一方比另一方弱得多的情況下,比如夫妻啊,親子啊,這就有前提,雙方一開始是互相信任的,至少弱的那一方是非常信任比較強的那一方的,要精神控制一個對自己有敵意的成年男性?難度可想而知。關於漫畫,“在原作之中,對於考試院中的人是否殺了人、消失的黑社會大哥是否死了、不能被使用的四樓(劇集是三樓)到底有什麼秘密這三件事,原作一直在展示的,都只是猜疑,而無實據,直到故事幾近尾聲,這兩件事才被擺上檯面,讓讀者知曉。但劇集卻乾脆地將這三件事情大白於天下。”這樣看起來,電視劇的段位就低多了,因為煤氣燈效應需要操控者通過長期將虛假、片面或欺騙性的話語灌輸給受害者,從而使受害者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的認知、記憶和精神狀態,最後達到控制操控者的思想和行為。如果直接將這些暴行展示在觀眾面前,確實減少了觀眾的代入感。

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另外,大家肯定一開始就注意到了男主乖巧溫順的外貌之下的暴力傾向。我一直覺得像家暴和成癮性行為這樣的行為都和被壓抑的自我有關,眾所周知,精神方面的疾病會導致軀體化,國內那些查無原因的“我這兒疼那兒疼的”就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我不知道韓國到底是怎樣教育孩子們面對挫折和苦難的,國內的教育,無論什麼樣的挫折,無論面對什麼人,似乎都比較傾向於讓大家壓抑自己的情緒,只能表現出奮進向上,至於痛苦和恐懼則需要被隱藏起來,實際上,情緒這種東西,根本沒什麼所謂的好壞,所有你的身體感知到的情緒都有發洩出來的必要,就像一座要噴發的火山,你今天把火山口堵上了,岩漿雖然沒噴出來,但是並不是岩漿消失了,它總會找個口子冒出來。尹鍾宇在整部劇中都沒能正確發洩自己的情緒,而積攢的過多的負面情緒完全可以輕易壓垮一個人的理智。“殺掉那些人不是很正常嗎?”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愉快,這樣那樣的挫折,有時能自己扛過來,有時能和支持自己的親友一起扛過來,試想一下,如果一開始就沒有人支持你,你的親友也不關心你,而你遇到的挫折非常大,大到足夠扭曲你的人格,那之後,會怎樣呢?薩特的哲學更現實一些,也更積極一些,他認為我們人擁有無限的“理論上的自由”(technical freedom),即我們有選擇去做什麼,去選擇什麼作為我們的人生道路,選擇什麼對我們有意義的自由(to set your own ends/goals);人沒有的是絕對自由,即能隨心所欲的實現自己的慾望的自由(to succeed in ends/goals you set for yourself)。這樣的理論更易於為我們所理解,同時他指出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們的人生意義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然而,當我們不斷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的時候,當這個世界不斷把傷害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時候,“我不是這裡的人,也不是別處的。世界只是一片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無依無靠,一切與己無關”。

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在我看來,這部劇最恐怖之處不是血腥暴力的殺人場面,而是細緻入微地還原了從鄉下到大城市奮鬥的底層社畜無所適從毫無希望的生活,這種壓抑的氛圍塑造和劇中動作臺詞的精妙之處,學生觀眾肯定是很難覺察到的。關於尹鍾宇和女友閔智恩的關係,據說漫畫中智恩一直在鄉下上班,而在電視劇中改成了智恩是一名在首爾有穩定工作的小職員,我倒是覺得這個改動很妙,這樣所有角色都可以在首爾這個大舞臺活動,而且之後智恩不斷被上司壓榨,導致情緒不好對情況糟透了的鐘宇的抱怨沒耐心,以及申在浩對智恩的追求都促進了故事的發展。我在看劇時,內心不斷對這對小情侶的生活吐槽,這麼苦這麼貧窮就不要在首都談戀愛了。某一集中有一段讓我印象十分深刻,尹鍾宇因為被考試院的瘋子們不斷騷擾變得疑神疑鬼,公司裡的黑胖子也不斷找茬,家人也受了傷,他的精神瀕臨崩潰,他給智恩打電話想要傾訴一下,智恩正在被上司刁難,很不耐煩地掛斷了電話。這個細節真的非常真實,我們這些底層社畜除了要面對源源不斷的生活壓力,連傾訴的對象都慢慢消失了,父母根本不能理解這種生活的苦痛,至於戀人,如果你是普通社畜,那你的戀人大概率也是普通社畜,拿起電話,想到對方也活得很苦,肯定也要天天應付房東,上司和同事的刁難,還是不要給TA添麻煩了吧?忍一忍也能過去,大家就不要再互相傷害了。這個世界是無序和荒謬的。骯髒的考試院是地獄嗎?惡臭的公司是地獄嗎?這個世界是地獄嗎?如果我們本來就身在地獄之中,又能逃到哪裡去呢?關於大城市對人的異化,已經有很多經典作品描述了。牙醫,雙胞胎,大嬸,都只是象徵著生活中那些不斷把我們引入深淵的人或物,我們拼命拒絕和他們為伍,最後居然真的成為了他們中的一份子,而生活中的真善美(女友和女警)也永遠離我們遠去了,不斷掙扎,卻越陷越深的尹鍾宇多麼像我們自己啊。我總覺得自己再分析下去又會扯到XX吃人的本質上面去,實際上或許作者自己本身都沒考慮這麼遠,只是把自己經歷過的社會如實還原而已。有人說尹鍾宇這個人本來就有心理問題,所以在外界環境的配合下,終於黑化,變成了殺人狂,這個說法我個人不是很認可,因為從劇情來看,尹鍾宇顯然只是個長得比較帥的普通人,性格中有正義善良的一面,也有不少陰暗面,不管是之前兵役時期的毆打戰友啊,還是單親家庭出身啊,這都是普通人可以有的缺陷,誰成長時期沒遇到一點傷害呢,一直都順風順水的傢伙才有問題吧。環境到底是怎樣把人變成鬼的,才是這部作品想表達的重點。

至於很多人最關心的雙男主感情線,徐文祖的內心哪有什麼“愛”的位置,就是純粹的邪惡讓他如此迷人,他對尹鍾宇的感情就是對獵物的佔有慾和支配欲,他要成為上帝,成為女媧,成為“神”。結尾他死了嗎?肉體死了,男主成為第二個徐文祖。只有他死了,這個故事就永遠不會結束,TA可以是徐文祖,可以是尹鍾宇,甚至可以是小女警蘇貞花,只要人心中黑暗的一面存在,“徐文祖”就永遠不死。


親愛的,牙疼嗎?——觀《他人即地獄 타인은 지옥이다》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