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很多羽毛球愛好者的揮拍動作已經非常標準,跟職業球員大同小異,但殺球速度卻千差萬別,甚至包括職業球員本身的球速也都各不相同,雖然總能聽到各種發力的名詞,鞭打,旋轉,放鬆、爆發力等等,但究竟哪個才是球速的關鍵因素,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一、揮拍速度是前提在不考慮損耗和彈力的情況下,揮拍擊球可以算是球拍與球之間發生的碰撞動作,根據動量守恆原理,擊球時拍頭的速度越快,擊球后的球速也就越快。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正如大多人所瞭解的,想要球速快,就要先提高揮速,而提高揮速就需要通過身體的鞭打動作來實現,這是羽毛球發力的核心之一。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詳見鞭打發力一文


二、擊球轉化率

鞭打發力是擊球前的發力,想要把揮拍速度轉化為球速則是擊球時的能量轉換,稱之為擊球轉化率,影響擊球轉化率的因素是本文接下來要討論的重點。


1)轉化率的定義

擊球轉化率是揮速和球速之間的比例關係,是衡量球速變化的重要指標,由於球拍具有多種彈性的特殊性,使得擊球不能單純的以碰撞來計算,所以國家隊通過採集運動員的揮拍數據,並與球速對比以找到更多的答案。


2)職業球員的轉化率

從國羽的測速表中可以看出:

潘莉的球速最快(87.8m/s),揮速中等[57.2m/s],轉化率最高1.54;

關渭貞揮速最快[65.9m/s],球速只有(82.2m/s),轉化率僅1.25,低於平均水平;

農群華揮速最慢[54m/s],球速與關渭貞相當(81.1m/s),轉化率高達1.5。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3)業餘愛好者的轉化率

業餘的數據更不樂觀,在智能科技的幫助下,很多愛好者已經體驗到了測速的樂趣,雖然智能測速有一定的誇大性,但數據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基本上可以判斷業餘的揮速在150-250公里之間,與職業女球員的揮速[58m/s]很接近,然而業餘的球速超越200公里都是比較困難的,出球轉化率大多低於1.0,這與職業球員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4)擊球轉化率的意義

通過揮拍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不論是職業還是業餘,擊球轉化率都偏低,要知道羽毛球的重量只有5克,而球拍重量一般在80克~90克,是球的16倍以上,按照動量守恆的計算公式來看,就算扣除損耗和測量等因素,1.5的轉化率也不算很高。

(mv+MV=m'v'+M'V')

這或許可以證明,在實際擊球時僅僅做到鞭打發力(提高揮速)是不夠的,揮速雖然是球速的決定性因素,但不是絕對因素,而如何提高擊球轉化率則是羽毛球的另一個重要課題。三、集中發力是關鍵

轉化發生在擊球瞬間,那麼擊球瞬間的發力或許是提升球速的重點。


1)擊球瞬間集中發力

在前文中已經說過,鞭打發力需要擁有更多的內勁,可以通過反覆的動作練習增加肌肉記憶從而提高揮拍速度;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而擊球瞬間的集中發力需要更多的寸勁,可以通過定點打擊目標來練習。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建議業餘愛好者不要一味的強求揮速而忽略了集中發力的重要性,在初學時可以通過降低揮速以更好的學習集中發力的技巧。


2)集中發力的時效性

從國家隊提供的揮拍數據圖上可以看出,擊球是一個過程,大約經歷6毫秒的時間,這是球拍的彈性造成的,所以在球拍觸球后的時間裡才是集中發力的重點,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持續施加作用力,使發力更加完整,一般稱之為壓球,這也是很多教練所說的壓腕的真正意義,關於壓球的方法詳見重殺一文。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也正因為擊球的這個特性,當發力延遲或者提前收力都有可能降低出球速度,這也為吊球技術提供了一定得理論依據。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四、絕對肌肉力量

力量的根本是肌肉,強大的肌肉力量在發力時具有絕對的優勢地位。


1)絕對力量的差異

鞭打發力和集中發力是協調能力的體現,但並不是絕對力量的體現,這也是業餘球速始終不如職業球員的主要原因之一。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2)肌肉的比例和耐力

當協調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再想提升擊球轉化率,就需要進行大量的力量訓練,尤為重要的是在訓練中要注意合理控制快慢肌數量和耐力的比例分配,下圖中可以看出,足球運動員在成年後下肢的慢肌比例明顯偏低。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由於快肌比例越大,爆發力越大,但耐力會差;而慢肌的比例越大,爆發力越差,但耐力越好,所以爆發力優先的運動應當儘量避免過多的耐力運動訓練(尤其是青少年時期),比如游泳,反之也是一樣,因此不同類型的運動項目對於肌肉耐力的定義和訓練方式也是不同的,下圖是比較常見的多種類金字塔訓練法,僅供參考。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五、放鬆是力量的基礎

肌肉力量是發力的絕對因素,而發力的基礎則是肌肉的放鬆,且放鬆有著不同層面的意義。


1)提前放鬆,蓄勢待發

由於肌肉的放電做功時間非常短,再次充放電需要一定的間歇時間,大型肌肉群可以通過調用不同的運動單元增加動作的續航時間,而小肌肉在有限的時間內,只能一次性做功;

(注:實際的肌肉做功方式更為複雜,可能與描述有一定的出入,本文不作討論)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又因為鞭打發力和集中發力分別是揮拍擊球的不同時期,這對於小肌肉的發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鞭打發力時,上肢肌肉應當儘可能的放鬆去接受下肢力量的傳遞,而不是主動發力,並在擊球前拉伸準備蓄勢待發;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上圖是倒拍屈臂時的三頭肌拉伸蓄力,下圖是立腕時的腕屈肌拉伸蓄力。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很多業餘愛好者用盡全力揮拍但卻沒有球速,也正是因為主要肌肉力已用盡,無法在擊球時發揮作用,此為其一。


2)抗拮肌的放鬆

其二,人體的每個動作會對應三種骨骼肌(主動肌、抗拮肌、協同肌),當主動肌發力或者動作過大時,抗拮肌會反向發力抵抗,這是人體自身的保護機制(如:膝跳反射)。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在極限發力時,這樣的保護機制會限制肌肉的最大發力,所以想要獲得更多的力量就需要先讓抗拮肌學會放鬆,讓它慢慢適應主動肌的最大發力動作,從反抗轉變為輔助。下圖是兩組不同的實驗數據,可以明顯的看出,經過放鬆練習的運動員成績有明顯提升。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3)揮拍練習的意義

雖然很多人都知道揮拍練習是幫助肌肉形成發力記憶,然而分解動作的另一個目的,則是為了讓肌肉實現有效的放鬆記憶,這也是協調發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成年人在擺臂時,二頭肌和三頭肌經常同時用力,這就會大幅的降低擺臂的效率,二頭肌的緊張感讓擺臂變得很困難,長期揮拍還會造成二頭肌損傷誤以為是網球肘。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除此之外,肌肉自身的長度也是很重要的,運動後的拉伸按摩可以幫助運動後肌肉快速恢復,而日常的拉伸則可以更好的讓肌肉學會放鬆,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羽毛球運動員的身材大多都比較修長。


六、旋轉是發力的加成

寫到這裡可能大家感覺該說的都說了,然而並沒有,在對比國家隊抽球數據後會發現另一個問題,數據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1)旋轉發力,所向披靡

原本殺球揮速最大的關渭貞在抽球時揮速變小了[30.4m/s],但轉化率提升為1.62,球速(49.3m/s);

而殺球揮速偏小的農群華和潘莉,抽球揮速最大,分別是[38.1m/s]和[38.3m/s],轉換率則下跌為1.47和1.41,球速分別是(56.1m/s)和(54m/s)。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原因在於抽球與殺球發力主體發生了改變,殺球是鞭打發力揮拍,旋轉發力(轉體和旋臂)擊球,而抽球是旋轉發力揮拍,鞭打發力擊球,或者可以說潘莉和農群華的旋轉發力更大,而關渭貞的鞭打發力更大,然而從球速上看,善於旋轉發力的潘莉和農群華無論在抽球和殺球時都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

(注:實際揮拍時兩者的發力是相輔相成的,只是每個人的訓練及發力習慣有所不同)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或許可以說明一點,旋轉發力對於球速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2)旋轉的加成作用

鞭打發力主要來自於腹直肌(還包括髂腰肌和股直肌);

旋轉發力主要來自於腹斜肌(還包括鋸肌、背擴肌和斜方肌);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旋臂發力主要來自於三角肌(還包括背擴肌和胸肌)。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旋轉發力對於整體的發力有著特殊的意義,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其一:是從轉胯蓄力到轉肩發力的兩個轉體動作,這兩個轉體動作會為發力帶來另一個軸向的動能,從旁協助鞭打發力;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其二:是參與擊球瞬間的集中發力,在揮拍文章裡曾經講過,當揮拍頂肘到達最高點時,發力軸從持拍腿轉移到非持拍腿之上,此時鋸肌和腹斜肌位移到了發力軸上,由於旋轉發力的特殊性(扭矩大),更適合在瞬間發力,可以為集中發力提供更多的力量加成;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其三:是內旋手臂,一方面是擊球瞬間的集中發力,另一方面是平衡轉體發力偏向的方式,更重要的一點,旋臂是使轉體和鞭打雙軸形成合力,並同時實現制動鎖肩的重要手段。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3)業餘發力障礙之旋肌

業餘愛好者由於長期缺乏轉體類的鍛鍊,腹斜肌和前後鋸肌的力量缺失成為了學習羽毛球的一個很重要障礙之一,所以再次提醒各位業餘愛好者在開始訓練前一定要測試自己的肌肉是否有缺失,尤其是腹斜肌。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七、器材升級,戰術創新

除了身體發力的因素,球拍本身的轉化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來說進攻拍的轉化率都比較高,而平衡拍的轉化率雖然偏低,但勝在瞬間揮速快,出手快。

隨著科技的進步,轉化率提升,球拍的性能差異也越來越小,再加上訓練器材的不斷升級,這就讓羽毛球比賽的戰術應用和器材的選擇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空氣動力一文中,曾經講過,不論出球速度有多快,最後都會趨向於一致,而不同的是初速快的球落地時間更短,隨著出球速度的不斷提高,會對實戰產生兩方面的改變。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1)出球速度化

由於擊球初速度的提升,以往的重殺不再適用於如今的賽場,靠完整發力換取極限球速的時間優勢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提前出球的時間優勢。

掌握羽毛球擊球轉化率,殺球400公里不是夢

(注:這個時間優勢要從起跳架拍開始計算的,揮拍時間約0.06秒)


2)球拍輕量化

由於擊球轉換率的提升,球拍的重量優勢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輕量化的揮速優勢,所以原先以2U為主的球拍市場,漸漸被4U替代,更是出現了 6U的超輕球拍。


綜上所述:

揮拍擊球是一個很複雜的發力過程,

鞭打發力可以增加揮拍的速度,是揮拍擊球的前提條件;

擊球瞬間的集中發力是提升擊球轉化率的關鍵;

肌肉爆發力是轉化率高低的絕對因素;

肌肉的放鬆能力又是力量得以釋放的基礎;

旋轉發力是整個揮拍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

所有這些都是身體素質優秀的綜合表現,是整個揮拍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只有將身體發揮到極致才能獲得最大的擊球速度。

成功從來就沒有什麼秘訣,必須通過自身不斷的修煉!

(注:文中圖表摘自《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來源:冰王說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