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以往一些我們無從瞭解的行業,像是私家偵探、特工、科學家,我們都是從電影裡認識的。當然其中也包括如今我們有些熟悉的——病毒。好萊塢沉迷製作這些殺手級病毒,這些動不動就能毀滅世界的病毒

此前總是令人著迷。

但要知道電影中充滿了戲劇性,即便是科學展示病毒爆發的電影,在戲劇和節奏面前也要被迫做出一些讓步。況且大部分電影關於病毒的描述,離科學都遠的很。以下是有關病毒爆發的一些勘誤。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電影《流感》


病毒並不會像電影裡一樣立刻殺死人

好萊塢好像並不喜歡那種慢慢的病毒感染過程,驚險刺激是災難片或是動作片的關鍵,所以他們並沒有興趣弄清楚病毒到底是怎樣工作的。在1995年的電影《極度恐慌》中,虛構的病毒(大致基於埃博拉病毒)潛伏期以小時為單位,並在一天內殺死了受害者。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極度恐慌》

的確,有些病毒可以在一天左右的時間內殺死您,但是病毒的致命速度和生存能力之間存在微妙的平衡。簡而言之,殺死人的病毒不僅會摧毀自己的宿主(從而摧毀自己),而且它們也無法有效傳播,因此爆發的趨勢非常有限。根據病毒學原理的第三版,即使最快的病毒也往往具有數天的潛伏期。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驚變28天》


毀滅地球人沒有那麼快

我們平均的電影時長差不多2小時,電影留給病毒毀滅人類的時間並不多。偏愛速度和節奏的編劇不注重科學性也是可以理解的。電影《驚變28天》是電影如何看待病毒爆發的一個很好的例子: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整個世界就只剩下絕望了。

實際上即使是最強的傳染病毒,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對電影來說)真正摧毀世界。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指出,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曾造成全世界5億人感染)也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真正爆發。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流感大流行


沒法像電影裡那樣快速研製病毒疫苗

許多電影都說在幾天(甚至幾小時)內就可以開發出疫苗,甚至電影在科學性方面廣受讚譽的《傳染病》(Contagion)也在幾個月內就可以生產出可行的疫苗,但這依然是非常理想化的情況。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實際上,根據費城醫師學院報告,開發疫苗可能需要長達數年的時間,即使在緊急情況下,也可能需要花費接近六個月的時間。製作疫苗需要研究病毒株,經過修改RNA等操作製成生物製劑,然後進行測試以確保人體免疫系統能安全地產生抗體。

其實電影中那些病毒並不科學

沒有神奇的血液可以對抗病毒

在電影《我是傳奇》中,一種使人變成吸血鬼殭屍的病毒使羅伯特·內維爾博士成為唯一活著的人。內維爾對這種病毒免疫,他用自己的血液來治癒。根據病毒學家W. Ian Lipkin博士的說法,像這樣的遺傳免疫力不能傳播給其他人,如果內維爾的免疫使他能夠產生可能的抗體,首先他必須能被感染,這樣他的身體才能產生那些抗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